發布於 2022-10-10 19:43

  頭臂型大動脈炎(brachiocephalic takayasu arteritis,BCTA)是TA患者最常見的類型,病變累及主動脈弓的分支血管,重症者出現嚴重的腦缺血癥狀,活動耐量嚴重下降,生活甚至不能自理,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型TA患者治療難度大,併發症發生率高,為TA中最難治療的類型。

  1、流行病學:本病在日本、印度、韓國及中國等亞洲國家多見,歐美少見。發病者以中青年女性多見,文獻報道男女發病比例為:1:3.1~8.3,發病年齡20~30歲為主,男性發病年齡較女性晚。目前致病機理不明。頭臂型是TA最常見的類型,日本BCTA發生率高於其他類型,我國文獻報道頭臂型TA所佔為比例在48.4%~54.5%間,為TA最常見的類型。在BCTA患者中56.3%~60%的患者累及左鎖骨下動脈,39.3%~40%的患者累及左頸總動脈和6.5%~19%累及無名動脈。

  2、自然病程:Ishikawa等對120例TA患者自然病程進行中位期為13年的隨訪中發現,TA診斷後15年的生存率為82.9%,其主要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高血壓、主動脈反流和動脈瘤。對隨訪的數據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主要併發症,進展期和血沉增快為影響預後的獨立因素。合併和不合並主要併發症的患者生存率分別為66.3%和96.4%,進展期者與非進展期者:67.9%和92.9%。年齡不同患者預後亦有差別,年齡>35歲和<35歲者生存率分別為58.3%和92.7%。

  隨著介入材料及手術技術的進步,近期BCTA患者球囊擴張或開放手術的比例逐漸增加,在疾病的早期診斷,積極的藥物以及聯合手術治療改善了患者的預後。根據上述三種因素建立了分級系統:合併主要併發症和處於進展期者為III期,15年的生存率只有43%;無臨床表現者為I期預後最好,無1例患者死亡。對於I期及II期患者推薦進行藥物保守治療,對於III期患者應進行積極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可增加III期患者的長期生存率。

  3、診斷標準及手段:目前常用1990年美國風溼病學會(ACR)提出了TA的診斷標準:(1)發病年齡<40歲;(2)肢體間歇跛行;(3)肱動脈搏動減弱;(4)雙上肢收縮壓差>10mmHg(1mmHg=0.133kpa);(5)血管雜音;(6)動脈造影異常。6條中至少3條者可診斷。1996年Sharma等提出了改良的TA診斷標準,包括3項主要標準(左、右鎖骨下動脈病變及特徵性的症狀及體徵持續至少1個月)和10項次要標準(血沉增快、頸動脈壓痛、高血壓、主動脈反流、肺動脈病變、左頸總動脈病變、頭臂幹動脈遠端病變、降主動脈病變、腹主動脈病變和冠狀動脈受累),其敏感性為92.5%,特異性可達95%。在上述診斷的基礎上,只要造影或CTA證明累及的血管主要為無名動脈,頸總動脈等供顱血管即可診斷為BCTA。

  臨床上對於原因不明的頭痛、發熱及炎性指標增高的患者,特別是年輕的女性患者,應考慮到此病的可能。實驗室檢查血沉(ESR)增快,C-反應蛋白(CRP)陽性,血清電泳α及γ球蛋白增高而白蛋白降低,約91.5%的患者血清抗主動脈抗體陽性,部分患者眼底出現病變,無脈性眼病為本病的一種特異性表現。進行影像學檢查判斷血管病變情況對於TA的診斷及進一步的治療均有重要意義。在診斷BCTA時,還應注意與鉅細胞動脈炎,動脈硬化性疾病等相鑑別。

  4、疾病的活動性評估:BCTA一旦診斷後,評估其活動性及嚴重程度就顯得相當重要。目前比較常用的是Kerr等提出的病情活動性指標,具有下列2項以上新近出現或加重的臨床表現表明病情活動:(1)全身症狀:發熱、骨骼、肌肉症狀;(2)血沉增高;(3)血管缺血或炎症的特點:間歇跛行、脈搏減弱或無脈、血管雜音、血管疼痛、血壓不對稱等;(4)血管造影異常。

  5、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仍然是BCTA的主要治療手段,適用於疾病早期,活動期患者以及配合手術治療。

  6、手術時機和方式的選擇:手術治療可改善重症患者預後。目前手術治療主要有2種手段:介入治療和開放手術。

頭臂型大動脈炎外科怎樣診治?相關文章
東方美女病是何疾病?東方美女病,其實是多發性大動脈炎的俗稱,是一種累及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進行性非特異性炎症。以往又稱無脈症、不典型性主動脈縮窄症、主動脈弓綜合症、高安病等。本病男女發病率有顯著差異嗎?既然稱為東方美女病,言外之意就是本病好發於亞洲(以中國及日本多發)的年輕女性。據文獻統計,男女發病比例大約為1:7-8,發病年齡以15-30歲多見。何為大動脈?所謂大動脈是指血管內徑大於5mm
發布於 2022-10-10 21:08
0評論
1、肺部疾病:肺部良惡性腫瘤、肺大泡、氣胸、肺氣腫、氣管支氣管腫瘤、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病、胸腔積液、各種胸膜炎、急慢性膿胸、肺膿腫、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各種先天性肺部疾病(肺隔離症、先天性支氣管囊腫、先天性肺葉肺氣腫、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樣畸形)等的外科治療;2、食管賁門疾病:食管賁門癌、食管平滑肌瘤、食管裂孔疝、食管囊腫、賁門失弛緩症、食管反流性疾病、食管憩室等;3、縱隔疾病:各類縱膈疾病如胸腺
發布於 2023-01-24 11:42
0評論
多發性大動脈炎(Takayasuarteritis,TA)是指主要累及大動脈管壁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可造成血管腔狹窄甚至阻塞。本病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因此可能使頭部、上肢、下肢和內臟器官的血液供應受到影響,發病原因不明。由於本病可造成上肢或下肢動脈脈搏減弱或消失,故又被稱為“無脈症”。上海長海醫院血管外科馮翔本病多發於3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我國及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發病率較高。根據病變部
發布於 2023-03-07 02:16
0評論
一 症狀1、肺部症狀: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2、食管症狀: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進食哽噎、反酸、反胃、噯氣、呃逆、上腹痛等。二 疾病1、肺部疾病:肺癌、肺良性腫瘤、肺大泡、自發性氣胸等。煤炭總醫院胸外科宋福傑2、食管疾病:食管癌、賁門癌、胃食管返流病等。3、縱隔疾病:胸腺瘤、畸胎瘤、神經纖維瘤等。4、胸壁疾病:胸壁腫塊、肋軟骨炎、胸壁結核、胸壁感染等。5、胸部外傷:肋骨骨折、血
發布於 2022-09-25 05:25
0評論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大動脈炎,也稱“Takayasu動脈炎”,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一級分支及肺動脈。心肌損害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為細胞毒素和免疫複合物介導的心肌損傷,而後者包括高血壓、肺動脈高壓、主動脈瓣膜病變、冠狀動脈病變等繼發性引起心肌損害。二、臨床特點:除了主動脈及其一級分支血管病狹窄導致相應臟器缺血缺氧的臨床表現(如頭暈、頭痛、暈厥、間歇性跛行等),還可出現胸悶、氣短等心功能
發布於 2022-12-18 21:20
0評論
     多發性大動脈炎多見於年輕女性,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受累動脈狹窄或者閉塞。根據病變的部位不同,可以分為頭臂幹型、胸腹主動脈型、腎動脈型、混合型,近年來還發現有肺動脈或者冠狀動脈受累,不同的發病部位,臨床表現不一樣,治療方法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在疾病活動期,首先應該藥物控制炎症反應,主要指標是血沉,等到血沉基本正常,再根據病變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要外科治療,包括手術和腔內治療。
發布於 2023-01-27 03:02
0評論
一、多發性大動脈炎的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 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ESR增快、CRP增高,血清α2或γ球蛋白增高。 2.免疫學檢查 大部分患者主動脈抗體陽性,結核桿菌PPD陽性。約50%的患者抗鏈球菌“O”陽性。少數出現抗核抗體或類風溼網子陽性。 二、多發性大動脈炎的影像學檢查 1.X線片 陽性率較低,但若青少年的主動脈弓降部擴張,邊緣不規則且伴鈣化者對診斷有意義。 2.血管造影 是多發性大動脈
發布於 2024-02-06 09:43
0評論
1.自身免疫 活動期患者血清中90%可檢出抗主動脈抗體,恢復期常轉陰;約50%的患者血中IgG、IgA、IgM明顯增高;病變組織內浸潤的淋巴細胞為CD3+細胞。 2.結核免疫複合物沉著 73%多發性大動脈炎的患者找到結核病灶,91%患者PPD陽性或強陽性.70%患者免疫複合物陽性.64%患者CD3和CD4值降低,推測結核分枝桿菌刺激機體產生免疫複合物.沉著於血管基底膜而繼發對血管壁的一系列免疫損
發布於 2024-02-06 09:37
0評論
肝臟血管瘤(hepatichemangiomacavemosum.HHC)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其中絕大部分為海綿狀血管瘤,發病率相對較低,屍檢發現率為0.35%-7%,臨床以30-50歲女性多見,大多數無臨床症狀。近年來,由於各種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及人們健康體檢的意識增強,門診肝血管瘤病人日益增多,無症狀就診比例逐漸增加。但目前對該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較少,尚缺乏成熟而嚴格的診治標準,對腫
發布於 2023-01-09 21:11
0評論
1、啥叫隱匿性陰莖?隱匿性陰莖是陰莖皮膚沒有正常附著於陰莖體,使陰莖隱匿於皮下的一種先天性畸形。其特點是陰莖外觀短小,有時體表僅見包皮,無陰莖形態。陰莖體發育良好,位於皮下,向恥骨聯合方向推皮時可顯露陰莖,鬆開後陰莖皮膚回縮。2、如何分類?目前臨床常用Bergeson的定義和分類,即以陰莖顯露不良作為總稱,用來描述陰莖體積正常而外顯不足的一大類問題。其中包括筋膜發育異常的隱匿性陰莖、皮下脂肪或巨
發布於 2023-03-19 20:0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