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26 19:01

  養生也稱“攝生”、“養性”,其目的就是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延年益壽。《靈樞?本神》篇中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祖國醫學把“人與天地相應”、“順應自然”作為養生防病的重要指導原則。白露時節將臨,如何做好養生呢?

  白露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節氣,也是九月的第一個節氣。每年9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交“白露”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由於早晚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臨近地面的物體上凝結而成水珠。從一年之中陰陽的消長變化來看,陽氣在夏至達到頂點,而後陰氣開始逐漸興起,白露後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上,呈白色,所以稱之為白露。白露時節白天的溫度雖然仍可能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後就明顯下降,早晚溫差達十多度,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白露後,冷空氣開始頻繁南下,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氣溫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

  根據五行學說,中醫學認為五臟與天氣相適應,五臟功能的強弱虛實與四時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白露時節已入秋,秋季五行屬金,對應肺,肺的功能是主氣、司呼吸,開竅在鼻,主皮毛,秋燥傷肺則咳,此時哮喘、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也比較容易發生或加重。秋主燥,氣候肅殺,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人們常常會覺得口乾、唇乾、鼻幹、咽乾、渴飲不止、皮膚乾燥,甚至大便乾結等因“燥”所引起的病症,這就是常說的“秋燥”。白露時節溫差大,早晚涼,也是心腦血管病、關節病等疾病開始發生的時節。此外,白露處於夏秋轉換之際,還可見長夏溼邪、暑溫所導致的多種疾病,如腹脹、洩瀉,以及乙腦等傳染性疾病,並可能為冬季常見的慢性病種下病根。

  所以,白露養生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和人體生理特點,做到調飲食、慎起居、戒過勞,防過逸,暢情志。

  扁鵲曾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飲食與保健預防息息相關。合理安排飲食可保證人體臟腑功能旺盛、氣血充實,病邪就沒有機會侵襲肌體,人體也就保持健康的狀態。

  夏季酷熱大汗,常常損耗過多,初秋之際需要進行適當的飲食調養,一來可補充夏季耗損,二來可為抵禦寒冬、冬令進補打下基礎,民間常稱為“貼秋膘”。這一時節飲食宜清補,選用海參、甲魚、鴨肉、蛋、銀耳、蓮藕、山藥、蓮子、芡實、大棗、豆類及豆製品等。同時也要避免進補過度,引起肥胖。

  白露已屬秋季,燥令當時,易傷津液,儘量避免羊肉、狗肉、辣椒、花椒等大溫大熱、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加重“秋燥”。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合理飲水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一個成年人每天的攝水量至少為1500毫升,飲水要多次少量,最好在清晨和臨睡前各飲水200毫升,若活動量大、出汗多,應增加飲水量。還可適當食用當季新鮮多汁的果蔬,如雪梨、鴨梨、蘿蔔、黃瓜、西紅柿、葡萄、香蕉、廣柑、椰子、棗、豆漿等,還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這些食物可以互相搭配,可以煲湯、煮粥、榨汁等,不拘形式。平時還可吃些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抑制病菌,預防腸道疾病。

  白露時節也是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多發的季節,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上述疾病的人群應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醃菜、辛辣酸鹹甘肥的食物。

  此外,藥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說:“秋冬間,暖裡腹”,雖然白露時節白天仍可能氣溫較高,但要避免過多食用冷飲、西瓜等生冷之品,以免損傷脾胃功能。

  起居方面,秋季陽消陰長,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這是因為早臥可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過。白露乃初秋之季,雖暑熱未盡,但上海地區民諺有云“白露身不露”,意思就是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引發感冒,尤其是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更應注意早晚適當添加衣物。肺主皮毛,皮毛為肺的屏障,潔膚養肺可以作為白露時節養生的必要補充。經常洗澡有利於血液循環,使肺與皮毛氣血相通,這一時節洗澡的水溫最好在25℃左右,洗浴時不宜過分揉搓,以免引起皮膚乾燥。初秋的早晨也是鍛鍊身體的最佳時間,此時氣候宜人,天高氣爽,動靜相宜。靜可平臥床上,可進行腹式呼吸,深吸氣,再吐氣,反覆做20-30次,緩緩進行,有助於鍛鍊肺部的生理功能;動可選擇太極、練功十八法等。

  白露時節還需注意情志調攝,“秋心”謂“愁”,古人早就有悲秋的說法。秋主肅殺,這一時節很容易引發消沉的心緒,所謂 “秋風秋雨愁煞人”。大家應保持心境平和,收斂神氣,與飲食、起居等方面的養生結合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白露時節是夏秋過渡之時,天氣變化較大,如果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調攝情志,必可安度金秋。

白露如何養生?相關文章
1、睡覺前關窗戶 民間有一個說法:“白露身勿露,露了凍瀉肚。”隨著夜間的涼意一天比一天明顯,撤掉涼蓆,關上窗戶,換上長袖衣入睡,將薄棉被備在床頭,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很容易受涼引起腹瀉。特別是病人、老人、體弱者,更要注意隨著氣溫的變化加減衣服。 2、腸胃不好的人少吃海鮮 白露來了,秋燥之氣也愈來愈明顯。秋天要防秋燥,養生更主張多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梨,蜂蜜,黑芝麻,百合,銀耳蓮子粥,山
發布於 2023-04-25 01:10
0評論
白露時節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週。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臺戲,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嚮往。 白露節氣的習俗之福州吃龍眼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
發布於 2023-04-25 01:23
0評論
年9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禮記》中寫到:“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是表明天氣已經轉涼的節氣。 白露過後,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此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
發布於 2023-04-25 01:03
0評論
令: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太陽運行到黃經285度,時值公曆1月6日左右(1月5日~7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意思是天氣已經很冷,“凍氣積久而寒”,我國大部分地區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在北方,進入“小寒”,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飛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錐。”候鳥中大雁是順陰
發布於 2023-01-18 12:46
0評論
一、生活起居立春時節,冬藏結束,春生到來。在生機盎然的大好春光裡,人們的覺卻似乎總也睡不夠,白天也時常覺得昏昏欲睡、精神不振。這是因為春天氣溫回升,皮膚和肌肉微血管處於遲緩舒張的狀態,血流緩慢,體表血液供應量增加,流入大腦的血液就相應減少,於是就出現了“春困”現象。為防止春困,在起居方面要求人們夜臥早起,衣著寬鬆,舒展形體,多做活動,動以養“生”,增進血液循環,克服慵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身體與大
發布於 2023-02-22 03:11
0評論
一、生活起居立春時節,冬藏結束,春生到來。在生機盎然的大好春光裡,人們的覺卻似乎總也睡不夠,白天也時常覺得昏昏欲睡、精神不振。這是因為春天氣溫回升,皮膚和肌肉微血管處於遲緩舒張的狀態,血流緩慢,體表血液供應量增加,流入大腦的血液就相應減少,於是就出現了“春困”、春季重養“生”《黃帝內經》中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的特點,所指定的四時調攝宗旨。春季自然界陽氣初生,人
發布於 2023-02-22 03:16
0評論
一問:白露意味著甚麼 晝夜溫差大:白露時節,晴朗的白晝溫度雖然仍舊可以達到30℃以上,但夜晚會降到20℃左右,其溫差達10℃以上。 不宜赤膊露身:俗語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節,就不要赤膊赤腳了,以免著涼。 蚊子不露面了:著名天氣預報主持人在微博中感嘆,“俺最喜歡的白露諺語是:喝了白露水,蚊子閉了嘴。默默無蚊的時節終於
發布於 2023-04-25 01:16
0評論
一、現代健康理念健康的標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成果,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但沒有身體疾病和病症,還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亞健康:我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定義的人群只佔總人口數的15%,與此同時,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的人沒有器官、組織、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覺不適,疲勞乏力,反應遲鈍、活力降低、
發布於 2023-01-03 02:20
0評論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這就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秋天是個養陰、收斂的季節,我們應該順應季節的特點,早睡早起,收斂我們的神氣,千萬不要熬夜,以免過度耗傷陰血。另外,秋季五行屬金,對應的臟腑是肺與大腸,因此,秋季肺系疾病患者逐漸增多,尤其是一些反覆發作
發布於 2022-12-04 21:01
0評論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找大夫開處方”,這是古已有之的養生方法。有人會問,生薑是溫性的食物,而夏天天氣炎熱,夏食生薑不是火上澆油嗎?其實不然,夏季人體陽氣向外發散,而臟腑處於一種陽氣相對不足的的狀態,再加上食用寒涼食物傷損陽氣,造成腸胃寒滯,久則鬱熱,寒熱錯雜,百病生。生薑性辛溫,辛可行氣,消除鬱滯,溫可祛寒,對夏季因嗜食涼食導致的上吐下瀉有很好的療效。平時有冰食食用習慣的,而且特別容易感到餓的、體
發布於 2022-12-05 09:2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