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核黄疸 "又称胆红素脑病,是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结合胆红素穿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基底核、视网膜下核和苍白球的黄染引起脑瘫。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年龄和其他因素有关。一般有四个阶段:警告期的特点是嗜睡、拒乳、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其他抑制症状,也有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大约半天到一天后是痉挛期。痉挛期表现为兴奋性症状,如痉挛、肌张力增加、尖叫、眼球震颤、呼吸困难、抽搐或角膜内翻。在早产儿中,痉挛和其他症状可能不明显,治疗后的存活儿童在1至2天后进入恢复期。
步骤/方法:
1.新生儿黄疸是由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和共轭胆红素浓度增加引起的。游离胆红素(即血液中未与白蛋白结合部分的未结合胆红素)具有很强的亲脂性,可以透过细胞膜,当它进入脑组织时,可以产生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引起胆红素脑病。
2.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是阻断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使脑细胞的"呼吸"和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因此,临床上通常以血清胆红素浓度来估计胆红素的风险,但通常要以游离胆红素的升高为主要因素。
3.核黄疸后的患儿大多有手足徐动的脑瘫。由于基底核和大脑其他部位的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患儿有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或体征,并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主要是四肢的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运动,压力大时加重;面部肌肉、发音和语音器官也受累,表现为流口水、咀嚼困难、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等。
注意事项:
通常在出生后2个月至6个月出现,表现为四肢不自主运动,头部和躯干扭动,眼睛难以上翻或斜视,听力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哭闹不安,智力落后,最后发展为手足徐动型脑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