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8 16:29

  1961年Windom等首次發現了骨骼肌肉疾病與聚合性痤瘡之間存在著聯繫。1978年Bjorksten等認為慢性複發性多灶性骨髓炎與掌蹠膿皰病之間存在著聯繫。1987 年Chamot等分析了85 例患者臨床資料後,首次提出以SAPHO 綜合徵來命名一組特殊的症候群:滑膜炎、痤瘡、膿皰病、骨肥厚、骨炎,包括骨關節損害,伴有或不伴有皮膚損害。2009年全球文獻僅報道450餘例;目前我國個例報道20餘例;隨著對本病認識的加深,病例數也會越來越多,本文對SAPHO做以下綜述,以期待大家能更好的認識本病。
  一、流行病學、發病機制及組織病理
  目前尚缺乏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文獻報道多來自歐洲和日本,歐洲報道高加索人不超過1/10000;而日本報道的發病率在0.00144/100000。因病例數少,缺乏大樣本的臨床報道,Hayem等 [4]報道120例,發病年齡多在30歲以前,女性多見;而Yabe等[5]報道的11例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考慮可能因人種不同,發病率和發病年齡也不盡相同。
  對於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兩種假說:一種認為本病可能是在遺傳背景下,痤瘡丙酸桿菌感染誘導體液免疫和細胞前炎症反應激發SAPHO綜合徵;另一種認為SAPHO 綜合徵屬於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與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相似,特別是銀屑病關節炎,以血清類風溼因子陰性、相對高發的骶髂關節炎、脊柱病變為特點,但兩種假說均未得到證實。針對第一種假說目前研究較多,首先認為本病可能存在某種基因或在某種遺傳背景上發生。2002年Golla等在CRMO大鼠模型中發現了一個突變基因,該基因位於18號染色體上,與機體的免疫反應及凋亡等有關,並發現該基因突變是大鼠CRMO的發生的重要原因,推測該基因可能是SAPHO潛在遺傳的基礎。2008年Ferguson等研究一個具有SAPHO綜合徵樣表型的家族,結果提示本病是在一定基因背景下的天然免疫異常性疾病,提示本病具有遺傳易感性。其次,感染誘發免疫反應,可能是導致發病的重要原因。近幾年有多篇文獻報道已從SAPHO綜合徵患者分離出痤瘡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認為痤瘡丙酸桿菌感染,能夠觸發機體自身非特異性的T細胞免疫反應異常激活,來消除治病微生物,引起持續的炎症狀態,造成炎性細胞因子IL-1、 IL-8、TNF-a高表達,從而造成非特異性的炎性損傷。臨床上從患者下頜骨病灶中發現TNF-a高表達.並且TNF-a拮抗劑治療有效,也為該觀點提供了依據。
  SAPHO綜合徵病理特徵無特異性。急性期骨活檢以水腫為主要特徵,伴有大量的多核中性粒細胞和漿細胞,並有顯著骨膜炎;慢性期以骨質硬化、纖維化為主要特徵。部分病例中可培養出痤瘡丙酸桿菌。皮膚活檢以假性膿腫為特徵,細菌培養陰性。
  二、臨床表現、影像學、實驗室檢查
  臨床上主要包括皮膚改變和骨骼關節改變。骨骼關節特徵性改變是骨炎和骨肥厚。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受累處的疼痛及活動受限。以胸骨、鎖骨、胸鎖關節、肋骨受累最為多見,在70-90%,表現為前上胸壁處疼痛;脊柱、骶髂關節、長骨和扁骨等處也可受累。典型的皮膚改變主要為膿皰病和座瘡。膿皰病以女性為主,掌蹠部膿皰病(表現為手掌和腳掌的黃色皮內無菌膿皰)多見,膿皰性銀屑病較少見。嚴重的座瘡,以男性多見,可表現為聚合性痤瘡、暴發性痤瘡、化膿性汗腺炎等。皮膚改變和骨骼關節改變可同時發生,也可發生在骨骼關節改變之前或之後(相距幾月到數年不等),甚至有些病人始終也無皮膚的改變,所以為診斷本病提供很多難度。長期病程可導致鎖骨和肋骨肥厚,甚至融合,還可壓迫鄰近神經、血管結構引起肢疼痛和水腫,稱“胸出口綜合徵”。可伴發炎性腸病,發病率約在8%,以克羅恩病多見。
  影像學檢查是發現骨骼損害的主要方法,主要表現為骨質增生和骨炎,主要特點是由慢性骨膜反應和皮質增生引起的骨肥厚。
  1、前上胸壁:前上胸壁是最容易受累的部位,發生率在60-95%,也是本病特徵性表現。臨床上如果懷疑SAPHO,應儘早行核素全身骨掃描檢查,99Tcm-MDP全身骨掃描能夠早期較發現骨質的破壞,國外報道敏感性可達88%。骨掃描提示前上胸壁異常放射性濃聚灶,典型的圖像為“牛頭”徵(同時有胸骨柄體連接與雙側胸鎖關節和第一肋胸連接的受累,病變的雙側胸鎖關節和第一肋胸連接相當於牛角,胸骨柄相當於牛顱骨的上半部)。我國資料敏感性為94%,但典型牛頭徵僅20%。
  2、脊柱關節:脊柱是第二受累的部位,發生率在32-52%。臨床上以胸椎受累最為多見,其次是腰椎、頸椎。孤立的椎體受累最為常見,發生率約為58%,但也可見多發連續性受累的情況。影像學主要有以下特徵:椎體邊角侵蝕,椎體終板侵蝕、硬化,椎旁骨化,椎間隙變窄,椎體楔形變等。
  3、骶髂關節:骶髂關節受累發生率在13-52%,通常為單側發病,多表現為髂骨側的骨質硬化和骨肥厚,也可出現侵蝕性改變,如發現中度的單側發病的骶髂關節炎,臨床上應高度懷疑SAPHO綜合徵,也可以鑑別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4、其他:長骨病變發生率在30%,好發於年輕人和小孩,多發生在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腓骨、肱骨、尺骨和橈骨也可受累。扁骨病變發生率在11%,多發生在下頜骨和髂骨,下頜骨損害通常表現為單側的骨硬化,可伴廣泛的骨膜反應,周邊軟組織水腫引起痛性腫脹,可累及顳下頜關節;髂骨的病變往往與骶髂關節病變同時存在。
  實驗室檢查多無明顯的特異性。類風溼因子、抗核抗體均陰性。可表現為血白細胞的輕度升高;血沉、C反應蛋白升高;可伴有輕度貧血及血清IgA輕度升高;HLA-B27可以陽性。
  三、診斷標準、鑑別診斷、治療和預後
  目前國際上關於SAPHO的診斷標準,尚未達成共識。1994年Kahn MF 和Khan MA提出SAPHO 綜合徵的3 個診斷標準:
  1、多病灶的骨髓炎,伴有或不伴有皮膚表現;
  2、急慢性無菌性關節炎,伴有膿皰性銀屑病、掌蹠膿皰病或痤瘡;
  3、無菌性骨炎伴有一種特徵性的皮膚損害。滿足3 個條件之一即可診斷為SAPHO綜合徵。多數文獻也按照此標準,但對於早期診斷,特別是針對無皮膚改變的病人,這個標準過於嚴格。2003年ACR年會上Kahn MF做了以下修訂;
  符合以下任意一條:
  (1)骨和(或)關節病伴有掌蹠膿皰病;
  (2)骨和(或)關節病伴有嚴重型座瘡;
  (3)成人孤立的無菌的骨肥厚或骨炎(痤瘡丙酸桿菌除外);
  (4)兒童慢性複發性多造型骨髓炎;
  (5)骨和(或)關節病伴有炎性腸病。
但同時要除外反應性關節炎和腫瘤骨轉移,即可診斷為SAPHO綜合徵。本病鑑別需從骨感染性疾病、腫瘤骨轉移、強直性脊柱炎、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症、類風溼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相鑑別。骨感染類疾病往往在骨質破壞區內常有死骨和軟組織形成。腫瘤骨轉移,通常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原發灶。強直性脊柱炎,多發生在青年男性,HLA-B27陽性,多無皮膚改變,通常不累計胸骨、鎖骨及胸鎖關節。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症,頸、胸、腰椎受累並有骨橋形成時易與SAPHO相混淆,然而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症很少伴有皮膚病變和骨髓炎。類風溼關節炎,多以外周對稱性小關節受累為主,類風溼因子陽性,多不難鑑別。
  鑑於本病臨床上少見,病因尚不明確,治療上多為經驗性治療及小樣本的臨床試驗,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南。治療的目標應本著緩解病人的系統症狀,而不能單憑影像學異常。非甾體抗炎藥(NSAID)通常作為首選對症治療藥物,但效果反應不一。根據痤瘡丙酸桿菌感染的假說,抗生素藥物的應用,特別是林可黴素、四環素類、大環內脂類藥物治療下頜骨受累的病人取得了臨床較好的療效。針對本病可能引起的免疫應答,糖皮質激素和改變病情抗風溼藥(DMARD):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環孢素A、沙利度胺等也可見報道可取得良好療效。針對臨床觀察到的抗腫瘤壞死因子- a的高表達,抗腫瘤壞死因子-a拮抗劑也表現出良好的臨床療效。二磷酸鹽因能抑制破骨細胞,目前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本病,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目前多不主張外科手術治療,因為單純的骨皮質的剝除術,術後複發率很高。
  目前對於本病的預後,還缺乏大樣本長期的臨床觀察。但目前認為本病多預後良好,Hayem等[4]觀察的120例病人中,沒有出現嚴重骨骼關節併發症或殘疾的。Colina M等觀察的71例病人長期隨訪中,也僅只有2例出現骨骼關節的併發症。
  四、展望
  SAPHO綜合徵由於臨床表現的不特異性,影像學特徵的多樣性,以及對本病的缺乏認識,早期診斷較為困難,需要皮科、內科、放射科、外科醫生綜合分析,準確及時的診治,避免不必要的有創檢查和手術。治療上缺乏大樣本的隨機雙盲對照的臨床試驗,糖皮質激素和DMARD的副作用也被很多患者顧慮;抗腫瘤壞死因子-a拮抗劑藥物的長期治療,還有待觀察;中醫藥目前對治療本病也取得一定的療效,有望對本病的治療做進一步補充。

甚麼是SAPHO綜合徵?相關文章
即滑膜炎―痤瘡―膿皰病―骨肥厚―骨炎綜合徵。SAPHO為下列5個英文字母的縮寫:滑膜炎(synovitis)、痤瘡(acne)、膿皰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炎(osteitis)。SAPHO綜合徵是主要累及皮膚、骨和關節的一種慢性疾病,骨肥厚和無菌性骨炎加之不同形式的皮膚損傷為本病的特徵性改變。臨床表現SAPHO綜合徵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明。本病患者主要是
發布於 2023-02-27 00:41
0評論
Dandy-Walker綜合徵也稱Dandy-Walker異常或Dandy-Walker畸形,表現為一系列顱後窩的異常,包括第四腦室、小腦延髓池及小腦蚓部,部分病人存在側腦室擴張,並約1/3伴腦積水。其相關異常包括變異型Dandy-Walker和單純小腦延髓池擴張。Dandy-Walker異常的發病率約為1:25000-1:30000,是4%―12%的胎兒腦積水的原因。一般為散發或常染色體隱性遺
發布於 2023-01-11 16:41
0評論
患者: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症狀、就診醫院等):25歲,女,Marcus-Gunn綜合徵症狀,出生時左上眼皮下垂,咀嚼時左上眼皮瞬動。1、能否找您掛號看病?2、能否給些建議?北京同仁醫院眼科王越:下頜瞬目綜合症的患者如果上瞼下垂不明顯,或者眼睛上抬不顯著的話,其實可以觀察不一定非要手術,除非外觀很難看,或者咀嚼時上眼瞼動度很大,才可以手術,輕度的話,沒有必要一定手術。手術的機理是完全離斷提上瞼
發布於 2022-10-24 16:35
0評論
Meige綜合徵(梅傑),又稱眼瞼痙攣一口下頜部肌張力障礙,是一種侷限性肌張力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雙眼瞼痙攣、面部肌張力障礙樣不自主運動。臨床分型:眼瞼痙攣型(BS):表現為雙眼瞼陣發性不自主緊縮樣痙攣性抽動或不自主眨眼。眼瞼痙攣合併口下頜肌張力障礙型(BS-OMD):在表現眼瞼痙攣的同時,口唇及頜面部肌肉亦呈痙攣性收縮,表現噘嘴、縮唇、張口、伸舌、嘴角及面肌不自主抽動,呈怪異表情。口下頜肌張
發布於 2022-12-27 15:20
0評論
Rasmussen綜合徵是一種特殊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兒童慢性進行性持續性部分性癲癇,伴有進行性偏癱和認知功能障礙。最早於1958年被Rasmussen報道,臨床較少見。它不同於一般類型的癲癇,發病機制、治療原則和預後均有其獨特之處。1、臨床資料患兒,女,4歲,因“發作性左面部、左側肢體抽搐和言語不清五個月”入院。患者於5個月前無明顯原因地突然出現言語不清、流涎,隨即四肢抽搐、呼之不應,持續10秒
發布於 2022-12-26 18:55
0評論
最近在門診有一位患者諮詢我,甚麼病是偽裝綜合徵,本病臨床不常見,很多醫師都不太瞭解。其實所謂偽裝綜合徵(masqueradesyndrome)是一類能夠引起葡萄膜炎表現但又是非炎症性疾病的疾病。那麼是甚麼原因引起葡萄膜炎樣的改變?臨床上常見於腫瘤所致,哪些腫瘤常見呢?如視網膜母細胞瘤、眼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葡萄膜黑色素瘤、惡性腫瘤眼內轉移、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等所致的臨床症候群,葡萄膜炎表現為前
發布於 2023-01-02 10:15
0評論
Binder綜合徵又稱先天性中面部凹陷(congenitalmidfaceretrusion)、上頜鼻發育不全(maxillonasalDysplasia),是以中面部及鼻發育不良為主要特徵。1962年,Binder通過對3例具有扁平面型的患者進行臨床觀察與研究,將這一疾病確立為一類綜合徵,以自己的名字進行命名。東方人中Binder綜合徵的發病率並不低,往往由於對這種疾病認識不夠而沒有診斷。大多
發布於 2023-01-01 22:30
0評論
概述 更年期綜合徵越來越多,而且症狀多種多樣,患有更年期綜合症的女性會感覺到渾身上下不舒服,全身都是病。對於女性而言,我們應該如何順利度過每個女人都必須經歷的這一過程呢? 步驟/方法: 1、 首先,要正確地認識生理衰老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不要有甚麼顧慮,如果出現一些症狀,是內分泌失調帶來的,經過一段時間適應之後,症狀會有所改變,不要過於擔憂,心情的改變也會加重病情。 2、 其次,生活中要注意
發布於 2023-01-07 07:19
0評論
Noonan綜合徵是一種臨床表現多樣的常色體顯性遺傳病,表現為身材矮小、智力發育障礙、性發育不良(隱睪),眼,先天性心血管異常、骨骼發育異常、出血傾向、淋巴管發育不良、粗頸或頸璞、複雜胸部畸形,以及獨特的面部特徵等。Noonan綜合徵有較高的遺傳異質性,已經確定多個致病基因,其中PTPN11(MIM176876)的突變約佔50%。PTPN11定位於12q24.1。據統計活產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約為1
發布於 2023-01-21 15:11
0評論
      X性連鎖多內分泌腺病、腸病伴免疫失調綜合徵(IPEX),是一種由人類FOXP3基因突變導致的罕見的免疫系統遺傳疾病。在2009年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immune-deficiencydisease,PID)分類中,被歸類於免疫調節失衡疾病大類中的自身免疫綜合徵。甚麼是X性連鎖遺傳?所謂X性連鎖(sexlinkage)指X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狀總是伴隨性別而遺傳的
發布於 2023-01-22 17:5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