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免疫的魔力
現代心理免疫的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患上疾病時,如果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就能有效調動機體的免疫力,促進機體早日恢復健康。
為了弄清心理狀態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實驗。有一個試驗是專家給420名志願者滴了小劑量的感冒病毒,當事後說實話,精神高度緊張的受試者,幾乎都被病毒感染了;而情緒坦然的人,只有25%的人有輕微流鼻涕症狀,75%的人產生了抵抗病毒的抗體。此外,英國皇家醫學院也做了相關調查,他們對五千多名癌症患者手術後的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始終保持樂觀並相信自己能戰勝癌症的人,十年以上的生存率竟達到31%;而那些精神抑鬱甚至絕望的人,很多在手術後不久就死亡了。專家指出,患病後保持樂觀的人能夠戰勝癌症,恢復健康,是因為精神因素與人體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積極的精神狀態不僅可以使生活愉快,而且可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可見,良好的心理狀態確實能影響人體健康。
科學家們在大量的實驗中發現,不同的心理活動可以使神經纖維釋放出特定的、不同的化學信息,從而對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產生作用,這也導致了一個新的醫學分支的產生--心理免疫學。
敢於與疾病作鬥爭的人的積極心理狀態可以直接影響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特別是增加對疾病的耐受性和抵抗力,因此,即使生病了,他們往往也能恢復健康,甚至活得更久。許多癌症患者通過現在散佈在世界各地的抗癌俱樂部,戰勝了癌症,重新獲得了生命的奇蹟,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如果缺乏抵抗精神,不僅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功能,還會降低身體固有的抵抗力,導致身體不斷降低抵抗疾病物質的能力,被動地忍受疾病的折磨而放棄健康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