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10-26 19:16

  腰椎管狹窄症為骨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易導致腰腿痛,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1997~1999年,我科對20例腰椎管狹窄症病人施行腰椎管環形減壓手術,其目的是在徹底減壓基礎上強調腰椎的生物力學的穩定,減少併發症,取得了滿意效果。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28~72歲,平均48歲。病變位於l3~s1。單純腰椎管狹窄8例,腰椎管狹窄合併椎間盤突出11例,腰椎管狹窄合併腰椎滑脫1例。

  1.2 手術方法

  病人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術,從棘突正中縱切口進入,保持棘上韌帶連續性完整的前提下,切開分離棘旁組織,由棘間隙進入,切除棘間韌帶,咬除部分上一棘突下緣和下一棘突上緣,切除黃韌帶進入椎管,向兩邊擴大至關節突,上方咬除上一腰椎椎板下緣(約1/4~1/3),下方咬除下一腰椎有黃韌帶附著的椎板上緣(約1/4)。對椎管來說後方形成了一寬1~1.5cm的減壓區。兩側切除增生的小關節突內側約1/3(不超過1/3),完成側方減壓擴大側隱窩,前方鑿平或切除椎體後緣骨性凸起及摘除椎間盤,完成前方減壓。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環形減壓區域。

  2 結果

  依據全國腰椎不穩與腰椎管狹窄專題研討會所制定的評定標準評定療效。本組20例均保持隨訪,最長10個月,最短2個月,平均6個月。病人術前臀部及下肢麻痛、腰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消失,能從事一般體力勞動,術後未發現坐骨神經痛、腰痛等併發症。18例隨訪療效達優,2例良好。

  3 護理體會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病人病情較重,病程長,易出現焦慮、悲觀情緒,對手術持懷疑態度,擔心術後肢體康復程度,勞動能力是否喪失,針對病人不同的心理特點,給病人以關心、理解和安慰,使之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向病人介紹同病區相同疾病好轉的例子,告訴病人術後可達到良好的功能恢復,無併發症,不影響以後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使病人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療和護理。

  3.1.2 做好各項輔助檢查:20例術前均施行下腰椎(l3~s1)椎管ct掃描,其中15例行脊髓造影ct(ctm)掃描,造影前遵醫囑進行常規碘過敏試驗。造影后回病房給予半臥位或頭高位臥床休息,必要時遵醫囑肌內注射安定5~10mg,以免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不適等。本組1例女病人造影后引起頭痛、噁心、嘔吐,與體位不當有關,經頭高位臥床休息後好轉。

  3.2 術後護理

  3.2.1 體位護理:一般臥床3~4周,術後初次翻身在麻醉消失後3~5 h進行,防止過早翻身引起傷口活動性出血;在此之前護士應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它受壓部位皮膚,防止褥瘡。視病人體質1~2 h按摩1次,每次5~10 min。翻身時由護士協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嵴部,兩手同時用力,作滾筒式翻身,動作應穩而準,避免脊柱過度扭曲造成術後傷口出血,一般平臥2~3 h,側臥15~30 min。

  3.2.2 觀察雙下肢感覺運動功能:麻醉消失後以鈍形針尖如回形針尖輕觸病人雙下肢或趾尖皮膚,觀察有否知覺或痛覺,本組沒有發生肢體感覺喪失。術中因神經牽拉,可致術後神經根水腫,出現肢體酸脹不適等症狀,嚴重者可給予地塞米松10~20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以減輕神經根水腫,減輕症狀。同時,協助病人主動或被動訓練足趾,3次/d,每次3~5 min。

  3.2.3 床上活動:術後第2天練習直腿抬高。病人平臥位,膝關節伸直,腳上舉,幅度適當,逐漸增加直腿抬高度數,先單腿,後雙腿,3次/d,每次3~5拍(每抬起1次為1拍),以後每天每次增加1拍,其目的是防止術後神經根粘連及雙下肢肌肉萎縮。手術後1周進行腰背肌鍛鍊,方法為俯臥位抬頭,動作不宜過度,1次/d,每次3拍;平臥位時進行配合直腿抬高練習。手術3周時在床上坐起,適當活動,如擴胸運動等;也可俯臥位,頭及雙下肢同時離床上抬數次,各項活動交替,有計劃、有步驟進行。同時觀察病人一般情況,不可疲勞過度。

  3.2.4 併發症護理:術後主要併發症為尿瀦留,為病人不習慣床上小便而致。因此,術前2 d指導病人練習用便盆臥床小便。本組發生1例,經按摩和熱敷下腹部及做解釋工作後小便自解。

  3.3 康復期功能鍛鍊

  術後第5周病人帶腰圍下地不負重行走,活動量以自己能承受為準,量力而行,不可太疲勞,循序漸進。同時腰部固定要牢固,腰圍3個月後解除。康復期鍛鍊是以增強腰部動力性穩定結構的穩定為目的進行,因骨性穩定結構破壞少,康復期病人可利用機械器具如啞鈴、健身器、助跑器等配合各種功能鍛鍊,但康復護理中注意不要讓病人施行暴力,特別是腰部,定期複查、及時接受康復指導,直至骨性癒合。

腰椎管狹窄症術的護理相關文章
腰椎管狹窄症?由於老化,腰椎小關節增生、椎板肥厚、黃韌帶增厚等引發的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壓迫引起下肢的麻木和疼痛。腰椎管狹窄症的原因?椎間盤突出,腰椎小關節增生、椎板肥厚,黃韌帶肥厚,韌帶骨化症,腰椎滑脫等。腰椎管狹窄症的症狀?臨床表現: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後逐漸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乏力感等不得不停止行走。而蹲下或彎腰後,症狀即減輕或消失,然後又可以行走。疼痛或麻木可出現在小腿
發布於 2022-11-30 21:11
0評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加劇以及人們平均壽命的延長,很多老人會出現腰痛腰痠和行走一段距離出現勞累、下肢的疼痛、麻木和無力感,只能行走數百米甚至幾十米就不能再行走了,需要蹲下休息一會才能再走,到醫院就醫後醫生會告訴你你的腰椎管狹窄了,可能需要手術治療,那麼,甚麼是腰椎管狹窄呢?為甚麼年青時候不狹窄呢?腰椎管狹窄都需要手術治療嗎?甚麼樣的狹窄和狹窄的程度需要手術治療呢?手術治療有多大的風險呢?不手術治療
發布於 2023-02-19 05:06
0評論
甚麼是腰椎管側隱窩狹窄症? 臨床中有些病例,手術前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術中並無突出的椎間盤,或只有小的突起,主要病變為椎管側方狹窄壓迫神經根,我們稱為側隱窩狹窄症,以區別於主椎管狹窄。側隱窩指椎管向側方延伸的狹窄間隙,主要發生在三葉形椎管,以下位兩個腰椎處最為典型。一般認為側隱窩前後徑小於3mm以下者為狹窄,5mm以上者為正常,在此之間者為相對狹窄。那麼,側隱窩為甚麼會狹窄呢?先天因素可造成側隱
發布於 2022-11-26 06:06
0評論
一些腰腿疼痛的患者,去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後,被確診為腰椎管狹窄,醫生建議手術治療時,病人都有複雜的心態,心裡有一連串疑問:腰椎管狹窄是否非常嚴重?醫師是否診斷正確?是否一定需要手術治療?還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通常情況下,忙碌的門診醫師大多沒有時間詳細回答患者的這些問題,很多患者只好幾經周折跑好幾家大醫院求證,最後好不容易拿定主意,同意手術治療,這時常有好心的朋友、同事站出來提建議,這些建
發布於 2022-12-14 04:06
0評論
老王近3個月來,老是感覺腰部疼痛,走不遠就感覺左下肢麻木、沉重,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休息一會又能行走,但走不遠又走不動,這種情況越來越重,每次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但騎車時毫無感覺,老王很奇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老王的症狀很典型,他患上了腰椎椎管狹窄症,他的症狀在醫學上稱之為“間歇性破行”。這種症狀是由於腰椎椎間盤退變、椎體之間鬆動不穩,導致腰椎退變,成腰椎椎管、神經根通道及椎間孔隧道的變形或狹窄
發布於 2023-03-12 01:41
0評論
腰椎管狹窄症的症狀可以持續多年,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逐漸緩慢加重,出現上述症狀之前的站立時間或者行走距離逐漸縮短。嚴重者,病人可能就只能站立不到五分鐘,或者行走十來步就會出現症狀而不能繼續行走。腰椎管狹窄症的病人不能長時間站立工作,不能長時間逛商場,不能長時間散步。儘管由於腰椎管狹窄症的病人不能長時間站立或行走,但在彎腰時往往不出現症狀。由於騎車是彎著腰的,因此,典型的病人雖不能長時間站立和平地
發布於 2022-12-13 00:02
0評論
腰椎管狹窄症輕型及早期病例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無效者則需行手術擴大椎管。一、腰椎椎管狹窄症之非手術治療:1、傳統之非手術療法:(1)背肌、腹肌鍛鍊: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2)腰部保護:包括腰圍外用,避免外傷及劇烈運動等。(3)對症處理:理療、藥物外敷等。2、藥物療法: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以活血化瘀及神經營養藥等為主包括維生素、妙納、丹參及彌可保等,均可酌情選用。二、腰椎椎管狹窄症之手術療法:手術病例
發布於 2023-02-19 08:51
0評論
目的:詳細地觀察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症手術前心血管各項指標與手術安全及併發症的關係。方法:2002年1月-2008年1月期間腰椎管狹窄症住院行椎管減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橫突間或椎間植骨580例患者,年齡65-83歲,平均年齡67.2歲;男312例,女268例。很多患者合併內科並症的一種或多種。其中合併高血壓182例,冠心病16例,冠心病已經搭橋者6例,冠心病支架手術後12例,陳舊心梗5例,房室
發布於 2022-11-25 03:56
0評論
日常生活中,一些腰腿疼痛的患者去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後,被確診為腰椎管狹窄,醫生建議手術治療時,病人都開始害怕了,擔心手術的創傷及術後的效果,那麼腰椎管狹窄是否非常嚴重?是否一定需要手術治療?有沒有一種微創的治療方法呢?下面我們簡單的介紹下腰椎管狹窄的相關知識。腰椎管狹窄是指各種形式的椎管、神經管以及椎間孔的狹窄,及軟組織引起的椎管容積改變及硬膜囊本身的狹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經系
發布於 2023-03-11 20:56
0評論
定義:腰椎管因骨性或纖維性增生、移位導致一個或多個平面管腔狹窄,壓迫馬尾或神經根而產生臨床症狀者稱為椎管狹窄。診斷標準:一、症狀:1、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2、慢性腰痛病史。3、症狀的輕重與體位有關,脊柱後伸時加重。4、神經性間歇性跛行。二、體徵:1、多數無明顯體徵。2、直腿抬高試驗陰性,但時間較久時可出現下肢的麻木、痠痛感。3、持續壓迫可出現受累神經支配區的感覺、肌力異常,甚至二便障礙
發布於 2022-09-24 23:1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