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症為骨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易導致腰腿痛,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1997~1999年,我科對20例腰椎管狹窄症病人施行腰椎管環形減壓手術,其目的是在徹底減壓基礎上強調腰椎的生物力學的穩定,減少併發症,取得了滿意效果。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28~72歲,平均48歲。病變位於l3~s1。單純腰椎管狹窄8例,腰椎管狹窄合併椎間盤突出11例,腰椎管狹窄合併腰椎滑脫1例。
1.2 手術方法
病人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術,從棘突正中縱切口進入,保持棘上韌帶連續性完整的前提下,切開分離棘旁組織,由棘間隙進入,切除棘間韌帶,咬除部分上一棘突下緣和下一棘突上緣,切除黃韌帶進入椎管,向兩邊擴大至關節突,上方咬除上一腰椎椎板下緣(約1/4~1/3),下方咬除下一腰椎有黃韌帶附著的椎板上緣(約1/4)。對椎管來說後方形成了一寬1~1.5cm的減壓區。兩側切除增生的小關節突內側約1/3(不超過1/3),完成側方減壓擴大側隱窩,前方鑿平或切除椎體後緣骨性凸起及摘除椎間盤,完成前方減壓。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環形減壓區域。
2 結果
依據全國腰椎不穩與腰椎管狹窄專題研討會所制定的評定標準評定療效。本組20例均保持隨訪,最長10個月,最短2個月,平均6個月。病人術前臀部及下肢麻痛、腰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消失,能從事一般體力勞動,術後未發現坐骨神經痛、腰痛等併發症。18例隨訪療效達優,2例良好。
3 護理體會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病人病情較重,病程長,易出現焦慮、悲觀情緒,對手術持懷疑態度,擔心術後肢體康復程度,勞動能力是否喪失,針對病人不同的心理特點,給病人以關心、理解和安慰,使之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向病人介紹同病區相同疾病好轉的例子,告訴病人術後可達到良好的功能恢復,無併發症,不影響以後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使病人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療和護理。
3.1.2 做好各項輔助檢查:20例術前均施行下腰椎(l3~s1)椎管ct掃描,其中15例行脊髓造影ct(ctm)掃描,造影前遵醫囑進行常規碘過敏試驗。造影后回病房給予半臥位或頭高位臥床休息,必要時遵醫囑肌內注射安定5~10mg,以免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不適等。本組1例女病人造影后引起頭痛、噁心、嘔吐,與體位不當有關,經頭高位臥床休息後好轉。
3.2 術後護理
3.2.1 體位護理:一般臥床3~4周,術後初次翻身在麻醉消失後3~5 h進行,防止過早翻身引起傷口活動性出血;在此之前護士應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它受壓部位皮膚,防止褥瘡。視病人體質1~2 h按摩1次,每次5~10 min。翻身時由護士協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嵴部,兩手同時用力,作滾筒式翻身,動作應穩而準,避免脊柱過度扭曲造成術後傷口出血,一般平臥2~3 h,側臥15~30 min。
3.2.2 觀察雙下肢感覺運動功能:麻醉消失後以鈍形針尖如回形針尖輕觸病人雙下肢或趾尖皮膚,觀察有否知覺或痛覺,本組沒有發生肢體感覺喪失。術中因神經牽拉,可致術後神經根水腫,出現肢體酸脹不適等症狀,嚴重者可給予地塞米松10~20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以減輕神經根水腫,減輕症狀。同時,協助病人主動或被動訓練足趾,3次/d,每次3~5 min。
3.2.3 床上活動:術後第2天練習直腿抬高。病人平臥位,膝關節伸直,腳上舉,幅度適當,逐漸增加直腿抬高度數,先單腿,後雙腿,3次/d,每次3~5拍(每抬起1次為1拍),以後每天每次增加1拍,其目的是防止術後神經根粘連及雙下肢肌肉萎縮。手術後1周進行腰背肌鍛鍊,方法為俯臥位抬頭,動作不宜過度,1次/d,每次3拍;平臥位時進行配合直腿抬高練習。手術3周時在床上坐起,適當活動,如擴胸運動等;也可俯臥位,頭及雙下肢同時離床上抬數次,各項活動交替,有計劃、有步驟進行。同時觀察病人一般情況,不可疲勞過度。
3.2.4 併發症護理:術後主要併發症為尿瀦留,為病人不習慣床上小便而致。因此,術前2 d指導病人練習用便盆臥床小便。本組發生1例,經按摩和熱敷下腹部及做解釋工作後小便自解。
3.3 康復期功能鍛鍊
術後第5周病人帶腰圍下地不負重行走,活動量以自己能承受為準,量力而行,不可太疲勞,循序漸進。同時腰部固定要牢固,腰圍3個月後解除。康復期鍛鍊是以增強腰部動力性穩定結構的穩定為目的進行,因骨性穩定結構破壞少,康復期病人可利用機械器具如啞鈴、健身器、助跑器等配合各種功能鍛鍊,但康復護理中注意不要讓病人施行暴力,特別是腰部,定期複查、及時接受康復指導,直至骨性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