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形態為彎曲的囊狀,其具體的形狀、大小及位置可因每個人的體型和肌張力不同而略有差異,臨床上可將其分為四型:牛角型、魚鉤型、瀑布型及無力型。其中牛角型多見於矮胖體形者,無力型多見於瘦長體形者。而此四型中的無力型胃的胃體上部狹長,下部及胃竇部松垂,整個胃呈囊袋狀,張力很低。此胃型多見於胃下垂,與患者的瘦長體形、膈肌懸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韌帶鬆弛以及腹肌鬆弛有關。可見因為個體差異,如果您是屬於肌張力下降的胃體形態,那麼在年少時出現的胃動力下降所致的腹脹不適是不難解釋的了,而並非病理性疾患。胃型是人為的劃分,如同人的高矮胖瘦,沒有截然分界線,也非固定不變。例如兒童期是牛角型胃,成年後可呈魚鉤型,到老年可能是無力型。
“胃動力”從哪裡來?
胃動力學是指對胃的生理和病理情況下所產生的運動加以研究。人們都知道食物進入胃以後,胃要進行自身的運動,把食物送入小腸,這一現象稱之為胃的排空。當胃發生某些病變,就會產生一些逆向運動,將進入胃內的食物反向推向食管,或向下的運動減慢,使食物在胃內停留的時間延長,這時人們就會有噁心、嘔吐、上腹部飽脹不適等症狀。胃動力學就是對這些現象進行的研究和檢測。
正常情況下,食物入胃後,胃體擴張。起初胃體產生的蠕動波很弱,但當蠕動波累計到一定的強度時,胃竇蠕動加強,其強力的收縮產生的高壓力使食糜通過幽門管進入十二指腸;同時幽門管張力也進一步增高,使幽門管成為狹小通道,只允許流汁及較少的食糜顆粒通過,以防止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入胃。胃竇收縮後發生較弱的逆蠕動,以便把較大的食物顆粒回送至胃囊再進行消化和磨碎。可見胃的蠕動和消化其機制十分複雜,當胃的張力下降或發生胃炎、胃潰瘍等病變時,都會對胃動力產生影響,一旦胃蠕動減慢,食物排空時間延長,腹脹不適、噯氣、燒心等症狀勢必將會發生。
飲食調養勝良藥
有些症狀描述來看,可歸屬於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胃輕癱”,為消化不良的一個分型,多因胃和十二指腸部位的慢性炎症、糖尿病以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引起;與患者長期悶悶不樂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精神因素也有一定關係。鑑於張先生已年愈五旬,首先應前往醫院做相關檢查以除外病理性改變。祖國醫學認為,該病責之於脾、肝,脾胃虛弱的身體素質及肝鬱氣滯的性格因素易導致該病的發生,將內、外因素均包容在內。飲食方面的調整及心理、生活方面的調理為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正是對民間認為胃病應“三分治療,七分調養”這句話的印證。
食物的選擇方面,症狀明顯時應儘量少攝取能夠延長胃排空時間的食物,如:芹菜、白菜和海帶、香菇等富含高纖維素的食物及油炸食品。也可以通過少食多餐的方式減輕胃腸道的負荷來調養脾胃。此外戒菸限酒更應為患者所注意,目前已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長期吸菸可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酗酒能夠造成胃黏膜的損傷,甚至急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