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09-24 23:27

  軟骨發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一種常見的軟骨發育不良。發病機制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3(FGFR3)基因跨膜區的點突變密切相關,80%~90%的病例是散發的,為新生突變。發病率較低,約為1/15000~1/40000。所致的脊柱畸形常為胸腰段後凸伴腰椎管狹窄。可導致間歇性跛行、二便障礙,嚴重者可導致截癱。目前文獻報道手術治療的病例很少,國內尚未見類似報道。

  我科自2006年8月至2009年6月,對6例ACH所致胸腰段脊柱後凸伴腰椎管狹窄的患者行後路截骨矯形椎管減壓術。將對該病的手術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如下。

  1、臨床資料:

  ACH所致脊柱畸形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齡12~36歲,平均年齡18.5歲。術前4例患者出現下肢無力和感覺減退,3例患者合併排尿困難症狀。所有患者術前均拍攝站立位全脊柱X線、後凸Fulcrum 位X線,CT三維重建,脊髓造影或MRI檢查,以明確診斷,確定頂椎的位置、頂椎楔形變的情況及與相鄰椎體的關係;椎管狹窄的節段、嚴重程度、並排除伴發的脊髓異常。後凸Fulcrum 位線主要用來評價脊柱後凸的柔韌性。

  2、治療方法:

  (一)手術方法:氣管插管全麻,患者俯臥位。取背部後正中切口,根據術前確定的融合範圍顯露後方結構,置入椎弓根釘。確認頂椎椎體後,去除頂椎棘突、椎板、上下椎體部分椎板及橫突,胸椎需切除肋骨后角至肋骨小頭,切除楔形變的椎體,上下至相鄰椎體正常的骨性終板,臨時固定後,截骨間隙放置自體松質骨填充的鈦籠。並行狹窄節段的椎板切除減壓,對1例狹窄較輕的患者行L1-L3椎板下潛行減壓術。然後行加壓矯形,加壓過程中應隨時觀察硬膜有無明顯褶皺,產生褶皺時應停止加壓,並進一步擴大椎板切除範圍,以防脊髓損傷。手術全程脊髓運動誘發電位(MEP)監測,監測信號異常時行喚醒試驗。

  (二)術後處理:術後第2~5 天可離床活動。佩帶Boston支具6個月。

  3、療效評價:

  隨訪期間所有患者均拍攝站立位全脊柱X線,記錄胸腰段後凸的Cobb角度;詢問患者症狀恢復的情況;並通過JOA[6]量表(滿分11分)評估神經系統的恢復狀況。

  4、結果:

全部病例隨訪5-24個月,平均10.2 個月。手術時間160~460 min,平均320min。術中出血量400~3000 ml,平均1300ml。固定融合節段為5~10節,平均8節。矢狀面Cobb 角由術前平均53.3°矯正至13.3°,矯正率為75.0%,隨訪無明顯丟失;4例合併神經系統損傷的患者隨訪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間歇性跛行和排尿困難緩解最為明顯。術前JOA平均4.5分,隨訪時平均8.5分,改善率為88.9%。

  併發症包括:術中加壓時椎弓根切割1 例,為T9左側椎弓根縱向切割,改為椎弓根鉤和橫突鉤合抱後加壓固定,術後未發現神經系統症狀。術後1例患者出現下肢刺痛症狀,予以激素和營養神經治療,一週後症狀緩解。

  5、討論:

  ACH基本的病理改變發生在軟骨化骨過程,軟骨化骨過程紊亂導致長骨縱向生長受阻,而膜內化骨過程不受影響,故骨幹的直徑發育正常。其臨床表現為特徵性的短肢性侏儒,患者巨頭、身材矮小、四肢短、軀幹相對正常;脊柱的發育異常,表現為椎體高度降低且伴有椎弓根短及腰椎椎弓根間距窄,腰椎前凸但胸腰段輕度後凸,後凸頂點處的椎體呈楔形改變。導致了脊柱胸腰段後凸畸形及椎管狹窄。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脊柱畸形的特點,可明確ACH的診斷。

  出生至6個月的ACH患者中,95%可出現15~25的脊柱胸腰段後凸畸形;患者自主行走後,部分後凸患者的畸形可自行緩解。1~2歲的患者,後凸發生率為87%;2~5歲時可減少為39%;如不行治療干預,約11%的患者出現永久性胸腰段後凸。Pauli等設計了一個防治方案,包括禁止早期坐起、使用支具使患兒坐起時上身曲度小於60度等。對66例ACH患者行上述治療,無一例出現永久性脊柱胸腰段後凸。因此指出如果嚴格遵守這一方案,完全可以避免脊柱後凸畸形的發生。

  對ACH所致的脊柱胸腰段後凸畸形。手術的目的主要是矯正畸形,防止後凸的發展。Tolo指出當胸腰段後凸大於30或胸段後凸大於50時,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也應考慮手術矯形治療。由於病例較少,目前對該畸形的手術治療方法尚不統一。常用的方法有前後路聯合手術和單純後路手術。Ain等報道了4例年齡4-8歲,行前後路分期聯合,內固定融合治療後凸畸形的ACH患者,術後效果良好,後凸矯形率23.0%~31.25%,無神經系統併發症。Liao等對1例13歲ACH患兒行I期前路植骨支撐融合、後路椎弓根釘固定術。術前後凸55°,術後22°,隨訪1年後患兒術前下腰痛,雙下肢麻木等症狀完全緩解。Xin等報道了4例15-60歲的ACH患者,均行後路截骨矯形,其中:2例患者後凸頂點處椎體楔形變,但椎體發育尚可,單純行經椎弓根截骨矯形+內固定融合治療;2例頂點處椎體楔形變伴椎體嚴重發育不良,切除頂點處椎體及上下相鄰椎體的間盤後,行鈦籠前柱支撐+內固定融合治療。平均後凸矯形率43.6%,無神經系統併發症。本組6例患者,均行後路頂椎切除、椎管減壓術,矢狀面Cobb 角由術前平均53.3°矯正至13.3°,矯正率為75.0%;高於文獻報道的矯正率,其原因考慮為頂椎切除,作為矯形的頂點,在鈦籠植入後可獲得更好的矯形效果,並防止脊髓皺縮。

  文獻報道20~50%的ACH患者可出現椎管狹窄的症狀,多為神經源性跛行、感覺異常和神經根性疼痛。出現症狀的時間多在30~40歲的患者。狹窄的部位大部分在腰椎。常用的治療方法為狹窄節段椎管減壓+腰椎融合術。Schkrohowsky等對22例ACH患者所致的椎管狹窄患者行T12-L5的多節段椎板切除廣泛減壓,術後症狀緩解明顯。近年來,Thomeer等對36例有腰椎管狹窄症狀的ACH病人進行脊髓造影,發現L2、3水平狹窄97%,L3、4水平狹窄61%,L1、2水平狹窄58%,其他節段很少受累;且由於椎體後緣凹陷的代償作用,典型狹窄不在椎板水平,故對患者施行L1-L3椎板下潛行減壓術,選擇性地擴大椎板內徑,而不採用椎板切除,術後71. 4%的患者症狀緩解。本組6例ACH患者,4例術前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其他2例,術前MRI顯示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狹窄。在對患者進行胸腰段後凸矯形的同時,對5例腰椎管狹窄較重的患者行狹窄節段的椎板切除減壓。對1例狹窄較輕的患者行L1-L3椎板下潛行減壓術。術後效果良好,無神經系統併發症,患者症狀緩解滿意。

  2009年,Borkhuu等對48例ACH患者進行回顧分析指出,剛出生的患者胸腰段後凸的範圍是T8-L4,頂椎位於T12-L2。當患者開始坐起及行走後,後凸範圍變為T10/T11-L3。在選擇ACH所致的脊柱畸形的融合節段時,我們認為首先應融合後凸範圍內的所有椎體,其次,應結合MRI,融合需要減壓範圍內的椎體。本組病例中融合範圍為上端T9-T11,下端結合狹窄情況融合至L3-L5,術後脊柱生理曲度恢復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① ACH患者的椎體畸形明顯,椎弓根較短,Kumar等[12]對11例年齡16-45歲ACH患者的302個胸腰椎椎弓根行影像學測量後指出:上胸椎螺釘長度應小於3.0cm,T7-L5螺釘長度應小於3.5cm。因此,術中椎弓根螺釘植入時,應結合影像學選擇椎弓根螺釘的型號,以避免螺釘過長損傷脊髓。②術前應結合脊髓造影或MRI顯示的椎管狹窄的部位和程度,選擇施行椎板切除廣泛減壓或椎板下潛行減壓。 ③ACH患者的脊柱畸形以後凸為主,矯形後螺釘的拔出力較大。且椎弓根的特點決定了使用的螺釘較短。為避免螺釘拔出,術後患者應嚴格佩戴支具至植骨融合。

  綜上所述,ACH所致的脊柱畸形應該是一個整體的改變,胸腰段的後凸在頂椎處可直接壓迫脊髓,引起脊髓血液供應減少,導致神經功能受損;同時可引起腰前凸代償性增大,導致腰椎管狹窄的加重。胸腰段後凸和腰椎管狹窄的相互關聯性,決定了在治療ACH所致的畸形時應該在術前結合X線、CT、MRI等檢查制定手術方案,當發現胸腰段後凸合併腰椎管狹窄時,後路頂椎切除、椎管減壓術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甚麼是後路截骨和減壓術治療軟骨發育不良引起的脊柱畸形?相關文章
如何做好髖臼周圍截骨術?手術的程序化和精細化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引起成人繼發性髖關節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髖臼周圍截骨術能夠有效改善髖臼覆蓋、增加負重關節面,內移髖關節的旋轉中心,從而減小髖關節負重面軟骨應力,達到預防和推遲骨關節炎發生的目的。應用髖臼周圍截骨術治療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以來,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該術式得到廣泛認可與應用。重視伯爾尼髖臼周圍截骨術的程序化、精細化操作和圍手術期處理,
發布於 2022-12-02 03:36
0評論
Cloward通過將後路切除的椎板修成楔形骨塊植於腰椎椎間,以此來恢復椎間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得到快速推廣,此後該方法即被稱為PLIF。最初的PLIF手術是經過後路減壓或/和髓核摘除術後,對融合的椎間隙進行植骨以達到椎體間融合的目的。為了克服單純植骨後植骨塊吸收、椎體間隙狹窄、術後臥床時間過長等缺點,不斷改進使用更加適合椎體間隙解剖或病理結構的各種類型椎體間融合器.適應證:(1)腰椎退行性變
發布於 2023-03-13 20:06
0評論
胸腰椎後凸俗稱駝背,常見於先天椎體發育畸形、脊柱陳舊結核、陳舊創傷、強直性脊柱炎和休門氏病等疾病,其病程較長,多持續進展,常常導致脊髓受壓而引發截癱,還可由於後凸的存在而導致代償性腰椎過度前凸而引發下腰痛,並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障礙,常需要手術解除神經壓迫及矯正畸形。脊柱截骨矯形手術是治療胸腰椎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目前的主要手術入路有三種,即前路、前後路聯合和後路手術。單純前路手術僅能對神經進行
發布於 2022-12-19 07:35
0評論
顱底畸形(顱底凹陷、寰樞脫位)的治療以往需要經前路和後路分別解除壓迫,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手術風險較大。現在我們採用後路復位固定加植骨融合術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手術一次即可完成齒狀突的復位和後路的減壓。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療效。患者男性40歲,發現顱底畸形(顱底凹陷、寰樞脫位)已20餘年,一直採取保守治療,症狀逐漸加重,來院時右側肢體已基本無法活動,行走困難。左側肢體也開始出
發布於 2023-03-06 04:21
0評論
對於一些由於下肢力線不正導致的單髁性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如果對運動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可以選擇脛骨高位截骨術。脛骨高位截骨是指截骨平面在脛骨結節以上的截骨技術。理論依據是矯正在膝關節冠狀面由於不正常脛股軸線而產生的不正常的負荷應力,下肢內翻或外翻成角可以產生和加重此不正常負荷,繼而出現骨關節炎。患者的選擇:年齡在60歲以下,關節活動度大於90度,屈曲畸形小於40度,關節穩定性好,活動能力強的單髁型骨
發布於 2022-12-22 11:40
0評論
患者女性20歲因行走時髖部痠痛1年就診,X線見左側髖臼對股骨頭覆蓋不佳,髖關節半脫位。診斷為左側髖臼發育不良,行髖臼周圍截骨術矯形。通過術前術後的X線(圖示)比較,可見髖臼周圍截骨術對此類髖臼發育不良患者具有很好的矯形效果。術前x線片顯示髖關節半脫位,右側股骨頭有一半露在外面,沒有被髖臼覆蓋。髖臼周圍截骨後,股骨頭復位,髖臼對股骨頭覆蓋滿意。
發布於 2023-03-01 07:41
0評論
髖臼發育不良(developmentdysplasiaofthehip,DDH)是一種由於發育障礙引起的髖關節應力增加,最終導致髖關節骨關節炎的先天性疾病。沒有疼痛的DDH患者無需手術治療,但每1~2年需行影像學和臨床隨訪進行觀察;避免使用類固醇類藥物和高能量髖部活動。一旦出現髖部疼痛,特別是對伴有日常活動受限的患者,則需要手術治療。方法包括關節置換術、骨盆截骨術、股骨截骨術及關節融合術等。手術
發布於 2023-03-01 07:26
0評論
軟骨發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一種常見的軟骨發育不良,又稱胎兒型軟骨營養障礙(chondrodystrophiafetalis)、軟骨營養障礙性侏儒(chondrodystrophicdwarfism)等。是一種由於軟骨內骨化缺陷導致的發育異常,臨床上以四肢短、軀幹相對正常、巨頭、脊柱胸腰段後凸、椎管狹窄為特徵。ACH的發病機制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3(FGFR3)基因
發布於 2022-09-24 23:26
0評論
由於先天性畸形、外傷、感染甚至治療費用困難、醫療技術水平不高等因素,很多脊柱畸形病人未能夠在早期得到及時治療,隨著時間的推延,病情逐漸加重。這類患者往往可發展成嚴重後凸及側彎畸形。由於脊柱平衡喪失,脊柱力線發生明顯移位,從而引起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甚至脊髓長期受壓而出現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病人的外觀、心肺腹部臟器功能,導致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由於後凸角度大,患者往往在治療上存在困難,手術難
發布於 2023-03-01 09:21
0評論
踝關節損傷所致的距骨軟骨骨軟骨損傷早期常難以發現。部分患者遺留踝關節長期腫脹、疼痛、影響功能。依據軟骨損傷的程度、可採用關節鏡下清理、同體骨軟骨移植或異體骨軟骨等治療方法。如果損傷範圍較大(>1.5mm)或病史長、損傷軟骨清理後、大面積軟骨下骨裸露或軟骨下骨壞死形成囊腫、關節鏡手術難於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軟骨移植是一種較有效、可行的方法。我院從2002年2月~2006年2月採用鑲嵌成形術治療22
發布於 2022-10-22 15:0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