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13 20:06

  Cloward通過將後路切除的椎板修成楔形骨塊植於腰椎椎間,以此來恢復椎間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得到快速推廣,此後該方法即被稱為PLIF。最初的PLIF手術是經過後路減壓或/和髓核摘除術後,對融合的椎間隙進行植骨以達到椎體間融合的目的。為了克服單純植骨後植骨塊吸收、椎體間隙狹窄、術後臥床時間過長等缺點,不斷改進使用更加適合椎體間隙解剖或病理結構的各種類型椎體間融合器.
  適應證:
  (1)腰椎退行性變引起的嚴重下腰痛經1年以上保守治療無效者;
  (2)椎間盤源性腰痛伴或不伴神經根性疼痛;
  (3)Ⅰ~Ⅱ度範圍內的脊椎滑脫;
  (4)預融合之椎間隙高度須小於12mm;
  (5)椎間盤摘除術後失敗;無椎間隙消失、感染、或鄰近椎間隙退行性變。
  手術步驟(以L5~S1節段手術為例)
  腰部後正中切口,顯露L5~S1雙側椎板及小關節。切除L5~S1椎體的上下椎板各1/2左右,向兩側切除小關節內側1/2部分,切除椎板間黃韌帶,顯露硬膜囊及神經根。用神經拉鉤將硬膜囊及神經根輕輕牽開,顯露出椎間盤,切開纖維環並切除椎間盤,用環狀刮遲刮除椎間盤上下軟骨板,顯露出椎體終板。用椎間融合器試體確定合適型號椎間融合器,將切除的椎板咬碎填入椎體間隙前部,分別將填入碎骨的融合器植入椎體間隙內,或取合適高度的自體骨塊植入椎體間隙。於L5~S1椎體擰入椎弓根螺釘,並於椎弓根螺釘間進行加壓固定。
  我們臨床上往往結合TLIF做法,往往把一側的關節突咬除,這樣可以徹底的神經減壓,放置融合器時減少對神經根及硬膜囊的牽拉,而且放置一枚融合器就足夠,保留對側關節突,留作後方植骨融合用。所以我們的手術方法應當叫做PTLIF或者改良的TLIF手術較好,
  病例介紹:
  男。64歲,腰痛伴右下肢酸脹麻木一年,加重一週入院,查體有明顯的L5神經根損害,影像學檢查有明顯的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症(L4/5);行腰椎後路減壓椎間植骨融合術。

後路減壓椎間植骨融合術相關文章
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術(PLIF)誕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椎間融合時植骨充分、植骨床血液供應良好、生物力學環境合理,因而融合率和臨床療效都顯著提高。但該技術需要對神經進行一定的牽拉,增加了神經損傷的幾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技術(TLIF),術中無需過度牽拉神經根,神經損傷發生率降低,這使TLIF技術獲得迅速推廣。無論是PLIF還是TLIF融合術,手術時需要對腰
發布於 2023-02-13 18:22
0評論
顱底畸形(顱底凹陷、寰樞脫位)的治療以往需要經前路和後路分別解除壓迫,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手術風險較大。現在我們採用後路復位固定加植骨融合術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手術一次即可完成齒狀突的復位和後路的減壓。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療效。患者男性40歲,發現顱底畸形(顱底凹陷、寰樞脫位)已20餘年,一直採取保守治療,症狀逐漸加重,來院時右側肢體已基本無法活動,行走困難。左側肢體也開始出
發布於 2023-03-06 04:21
0評論
寰樞椎不穩定是指寰椎和樞椎(第一和第二頸椎)之間的活動範圍因為某些原因超出了正常極限,並引起枕頸部疼痛不適和/或肢體麻木無力等臨床表現。寰樞椎不穩定的原因包括外傷、化膿性感染、類風溼、腫瘤等,診斷標準是寰椎前弓後緣和樞椎齒狀突前緣之間的距離(寰齒前間隙)在成人超過3mm、在兒童超過5mm。症狀較輕者可能只有枕頸部疼痛不適,而症狀較重者會有四肢麻木無力、運動受限、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症狀重的寰樞椎
發布於 2023-02-14 01:27
0評論
歷史演進上世紀50年代,Cloward等首先提出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概念(PLIF),由於椎間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豐富的血液供應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學環境,因而融合率明顯提高,臨床療效也隨之改善。但是,PLIF手術也存在一定侷限,如術中需要腰椎兩側廣泛的椎旁肌剝離,導致椎旁肌術後一定程度的失神經改變;需要切除兩側更多的後方結構,如椎板,椎間小關節等,客觀上削弱了腰椎節段的穩定性;技術上需要對雙
發布於 2023-02-09 11:02
0評論
本週一,沈洪興教授為一名74歲的老年患者行頸椎後路椎板成形術治療頸椎病。患者的症狀表現為右上肢疼痛、麻木,MRI檢查可見患者前方椎間盤突出並不嚴重,但是後方增厚的黃韌帶壓迫脊髓引起患者的上述不適症狀。由於這位患者年齡大,體重只有40公斤,麻醉過程中輸液太快可能會導致心臟負荷過重,為確保手術順利,沈教授在術前邀請麻醉科醫生一起認真評估了患者的基本情況後,最終確定了手術方案。有了麻醉醫生的保駕護航,
發布於 2023-03-07 16:16
0評論
微創技術的手術原則包括皮膚切口小、軟組織干擾少、影像引導以及應用特殊手術拉鉤及器械等。其根本目的在於獲得與開放手術相等療效的前提下,減少手術創傷、促進患者恢復。近期,Spine雜誌將發表MarkM-Mikhael等人的文章,介紹了一項頸椎後路微創技術,即椎間孔切開減壓側塊螺釘內固定術。手術採取後正中切口,通過旁正中入路劈開肌肉,用管狀可擴張牽開器顯露關節突關節及側塊,完成多節段椎間孔減壓和側塊螺
發布於 2023-03-13 20:36
0評論
手術階段 病人經常規術前準備後,在局麻下手術。開窗部位在口腔前庭囊腫最膨隆最薄弱的部位,有時選擇離囊腫最近處的唇頰側靠近牙槽突的區域。切開約1cm×1.5cm大小粘骨膜瓣後,剝除粘骨膜,用骨鑿或咬骨鉗去除暴露的薄骨片,顯露囊壁,切取同樣大小囊壁組織送病理檢查。檢查囊腔,利用彎血管鉗伸入囊腔中穿通可能存在的間隔。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囊腔,隨後填塞碘仿紗條引流。術後適當運用抗炎止血、消腫藥物。一週後去
發布於 2024-01-10 13:04
0評論
相信大家對於車禍等外傷並不陌生,在一般人眼裡,出現車禍後出現腦外傷的受害者往往血濺五步,當場昏迷、意識喪失。大家通常以為這些受害者等不及救護車趕到就會死亡,事實是否如此呢?今天就為大家普及一下車禍外傷相關腦外傷的若干臨床知識。據統計實際上真正在車禍中,當場撞擊顱腦死亡的情況並不多。令人不安的是接近50%的傷者是因為腦內出血,腦腫脹、腦疝患者在幾小時以後死亡。這是因為顱腦外包裹著堅硬的顱骨。腦腫脹
發布於 2022-12-22 03:40
0評論
近日,骨科成功完成首例微創經椎間孔腰椎融合手術。患者,57歲男性,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已經6個月了,近期症狀逐漸加重、入院時患者無法站立及行走、而嚴重的疼痛也影響到了正常的睡眠。經檢查,患者被診斷為“腰椎管狹窄合併腰椎間盤突出症”。經骨科副主任醫師劉正介紹,患者術前腰椎MRI檢查發現,其腰5-骶1椎間盤脫出並且腰4-5椎管明顯狹窄,神經根受到重度卡壓。劉正副主任醫師通過認真分析患者病史和仔細閱片後
發布於 2022-12-26 23:25
0評論
12013年,1月,把殘根拔了,植骨(我說的植骨:就是添加骨粉)骨膜封牢,縫線 22013年10月,裝入種植入體(打釘,再次加骨粉。(如果工作原因,中間間隔時間有點長) 32014年,3月,因為牙齦退縮,影響美觀。請了做了活瓣移植,取的是左側的肉。同時再次加骨粉。加入鈦膜。失敗了。活瓣7天左右,壞死了。把壞死的肉拿掉了,這樣鈦膜外露了。只是手術導致牙齦退縮更加嚴重,並且導致右1的烤瓷冠的牙齦也退
發布於 2023-11-02 20: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