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13 20:06

  Cloward通過將後路切除的椎板修成楔形骨塊植於腰椎椎間,以此來恢復椎間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得到快速推廣,此後該方法即被稱為PLIF。最初的PLIF手術是經過後路減壓或/和髓核摘除術後,對融合的椎間隙進行植骨以達到椎體間融合的目的。為了克服單純植骨後植骨塊吸收、椎體間隙狹窄、術後臥床時間過長等缺點,不斷改進使用更加適合椎體間隙解剖或病理結構的各種類型椎體間融合器.
  適應證:
  (1)腰椎退行性變引起的嚴重下腰痛經1年以上保守治療無效者;
  (2)椎間盤源性腰痛伴或不伴神經根性疼痛;
  (3)Ⅰ~Ⅱ度範圍內的脊椎滑脫;
  (4)預融合之椎間隙高度須小於12mm;
  (5)椎間盤摘除術後失敗;無椎間隙消失、感染、或鄰近椎間隙退行性變。
  手術步驟(以L5~S1節段手術為例)
  腰部後正中切口,顯露L5~S1雙側椎板及小關節。切除L5~S1椎體的上下椎板各1/2左右,向兩側切除小關節內側1/2部分,切除椎板間黃韌帶,顯露硬膜囊及神經根。用神經拉鉤將硬膜囊及神經根輕輕牽開,顯露出椎間盤,切開纖維環並切除椎間盤,用環狀刮遲刮除椎間盤上下軟骨板,顯露出椎體終板。用椎間融合器試體確定合適型號椎間融合器,將切除的椎板咬碎填入椎體間隙前部,分別將填入碎骨的融合器植入椎體間隙內,或取合適高度的自體骨塊植入椎體間隙。於L5~S1椎體擰入椎弓根螺釘,並於椎弓根螺釘間進行加壓固定。
  我們臨床上往往結合TLIF做法,往往把一側的關節突咬除,這樣可以徹底的神經減壓,放置融合器時減少對神經根及硬膜囊的牽拉,而且放置一枚融合器就足夠,保留對側關節突,留作後方植骨融合用。所以我們的手術方法應當叫做PTLIF或者改良的TLIF手術較好,
  病例介紹:
  男。64歲,腰痛伴右下肢酸脹麻木一年,加重一週入院,查體有明顯的L5神經根損害,影像學檢查有明顯的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症(L4/5);行腰椎後路減壓椎間植骨融合術。

後路減壓椎間植骨融合術相關文章
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術(PLIF)誕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椎間融合時植骨充分、植骨床血液供應良好、生物力學環境合理,因而融合率和臨床療效都顯著提高。但該技術需要對神經進行一定的牽拉,增加了神經損傷的幾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技術(TLIF),術中無需過度牽拉神經根,神經損傷發生率降低,這使TLIF技術獲得迅速推廣。無論是PLIF還是TLIF融合術,手術時需要對腰
發布於 2023-02-13 18:22
0評論
顱底畸形(顱底凹陷、寰樞脫位)的治療以往需要經前路和後路分別解除壓迫,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手術風險較大。現在我們採用後路復位固定加植骨融合術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手術一次即可完成齒狀突的復位和後路的減壓。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療效。患者男性40歲,發現顱底畸形(顱底凹陷、寰樞脫位)已20餘年,一直採取保守治療,症狀逐漸加重,來院時右側肢體已基本無法活動,行走困難。左側肢體也開始出
發布於 2023-03-06 04:21
0評論
歷史演進上世紀50年代,Cloward等首先提出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概念(PLIF),由於椎間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豐富的血液供應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學環境,因而融合率明顯提高,臨床療效也隨之改善。但是,PLIF手術也存在一定侷限,如術中需要腰椎兩側廣泛的椎旁肌剝離,導致椎旁肌術後一定程度的失神經改變;需要切除兩側更多的後方結構,如椎板,椎間小關節等,客觀上削弱了腰椎節段的穩定性;技術上需要對雙
發布於 2023-02-09 11:02
0評論
目前認為腰椎間盤突出行椎體間融合的指徵主要把握以下幾點:1、巨大椎間盤突出,伴隨纖維環及軟骨終板脫出,椎間盤結構嚴重損傷破壞;2、椎管狹窄,減壓範圍廣泛超過關節突關節1/3,影響腰椎穩定性;3、動力位片示腰椎失穩;極外側椎間盤突出,需切除關節突關節者。另外行椎間融合時必須注意,植骨量必須充分!融合器植骨量有限,本人認為其主要作用為早期支撐穩定,最終融合還需要椎體間植骨完成,應同時行後路釘棒系統固
發布於 2023-03-23 13:36
0評論
後路手術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傳統術式。後路椎弓根內固定術,通過椎弓根達到三柱固定,對胸腰椎骨折可利用韌帶整復原理,即通過恢復脊柱前、後縱韌帶及椎間纖維環的張力使壓縮或爆裂的傷椎恢復高度,達到復位效果。後路手術一般應考慮是否需要椎板減壓,是短節段固定還是需長節段固定的問題。符合以下情況者可行單純椎弓根內固定而不作後路椎管減壓:(1)椎體前沿高度丟失50%,椎管佔位20%的壓縮性骨折;(2)術前CT、
發布於 2023-03-13 20:21
0評論
微創技術的手術原則包括皮膚切口小、軟組織干擾少、影像引導以及應用特殊手術拉鉤及器械等。其根本目的在於獲得與開放手術相等療效的前提下,減少手術創傷、促進患者恢復。近期,Spine雜誌將發表MarkM-Mikhael等人的文章,介紹了一項頸椎後路微創技術,即椎間孔切開減壓側塊螺釘內固定術。手術採取後正中切口,通過旁正中入路劈開肌肉,用管狀可擴張牽開器顯露關節突關節及側塊,完成多節段椎間孔減壓和側塊螺
發布於 2023-03-13 20:36
0評論
軟骨發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一種常見的軟骨發育不良。發病機制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3(FGFR3)基因跨膜區的點突變密切相關,80%~90%的病例是散發的,為新生突變。發病率較低,約為1/15000~1/40000。所致的脊柱畸形常為胸腰段後凸伴腰椎管狹窄。可導致間歇性跛行、二便障礙,嚴重者可導致截癱。目前文獻報道手術治療的病例很少,國內尚未見類似報道。我科自2006
發布於 2022-09-24 23:27
0評論
寰樞椎不穩定是指寰椎和樞椎(第一和第二頸椎)之間的活動範圍因為某些原因超出了正常極限,並引起枕頸部疼痛不適和/或肢體麻木無力等臨床表現。寰樞椎不穩定的原因包括外傷、化膿性感染、類風溼、腫瘤等,診斷標準是寰椎前弓後緣和樞椎齒狀突前緣之間的距離(寰齒前間隙)在成人超過3mm、在兒童超過5mm。症狀較輕者可能只有枕頸部疼痛不適,而症狀較重者會有四肢麻木無力、運動受限、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症狀重的寰樞椎
發布於 2023-02-14 01:27
0評論
脊柱退行性疾病,尤其是頸椎、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見病、多發病,近年發病率逐年上升,並呈現年輕化趨勢。脊柱融合術安全可靠,已成為治療此類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前路融合、後路椎間融合、小關節融合、椎板間融合等術式。椎間融合器是一種新興的融合椎體方法,旨在解除神經壓迫、恢復椎間孔高度和脊椎正常生理曲度。椎間融合器術後即可提供早期的前柱穩定性,為椎間成骨創造良好的生物力學條件,因而能顯著提高椎間
發布於 2022-10-22 18:34
0評論
難復性寰樞椎脫位的外科治療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困難,既往多采用寰椎後弓切除減壓、枕頸植骨融合固定術,但該手術脊髓前方致壓物無法直接去除,且枕寰關節和寰樞關節被固定融合;術後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受限,頭頸部活動明顯受阻。為此,一些學者嘗試採用其他一些能夠獲得脊髓直接減壓且無須融合枕骨的手術方案,如:後路齒突切除減壓、寰樞椎復位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經口咽前、後路一期手術治療難復性寰樞椎脫位以及前路經口咽寰樞椎
發布於 2023-03-01 10:1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