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13 20:36

  微創技術的手術原則包括皮膚切口小、軟組織干擾少、影像引導以及應用特殊手術拉鉤及器械等。其根本目的在於獲得與開放手術相等療效的前提下,減少手術創傷、促進患者恢復。
  近期,Spine雜誌將發表Mark M-Mikhael等人的文章,介紹了一項頸椎後路微創技術,即椎間孔切開減壓側塊螺釘內固定術。手術採取後正中切口,通過旁正中入路劈開肌肉,用管狀可擴張牽開器顯露關節突關節及側塊,完成多節段椎間孔減壓和側塊螺釘固定。管狀牽開器可以顯著減少醫源性肌肉損傷,避免開放手術中普通拉鉤導致的肌肉缺血損傷,患者術後疼痛輕,康復快。
  作者認為該技術雖然也存在因顯露不充分,導致減壓不徹底、內置物位置欠佳、神經損傷以及術後肌肉痙攣疼痛等併發症,但可取得與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ACDF)相似的療效,可以作為ACDF的替代選擇術式。其適應證、禁忌證和技術要點如下:
  1、手術適應證:
  單節段或多節段首次或翻修手術;
  因骨贅或軟性椎間盤突出導致椎間孔狹窄,產生根性症狀患者;
  前路手術失敗,仍有頑固根性疼痛症狀患者。
  2、側塊螺釘固定融合手術指徵:
  頸椎失穩;
  曾行前路植骨融合或後路椎板切除術患者。
  3、手術禁忌證:
  前方正中壓迫所致脊髓型頸椎病;
  側塊骨折、發育不良或者缺失,椎動脈走行異常等情形,無法行側塊螺釘固定者。
  4、技術要點:
  1) 切口及牽開器的安裝:
  頸後正中縱行切口,長約3-4cm,單節段減壓切口以病變節段為中心,多節段減壓則以手術最末節段的上一個節段為中心。雙側深筋膜切口與皮膚切口長度一致,均偏離正中線4-6mm。術者用手指鈍性分離肌肉間隙達關節突關節和側塊,安裝逐級擴張套管,管狀牽開器置入後用可調整方向和角度的萬向固定支架固定,並可導入光源。在影像監視下進行操作確保牽開器位置準確(圖1)。需多節段減壓時,管狀牽開器的位置應在最尾節段上方一個節段,通過牽開器擴張增加顯露範圍(圖2)。
  2) 椎間孔切開術:
  充分顯露關節突關節和側塊內外緣,通過調整牽開器的角度顯露相鄰節段(圖3)。用2mm高速磨鑽去除下關節突的內側半,切除部分椎板以顯露黃韌帶,用1mm槍式咬骨鉗切除黃韌帶,顯露上關節突和椎間孔的骨贅,用磨鑽小心切除上關節突的內側1/3,最後保留一層薄薄的骨皮質換用槍式咬骨鉗切除,打開神經根孔的頂壁。如果神經根孔嚴重狹窄,可用刮匙減壓神經根孔,避免槍式咬骨鉗的佔位效應導致醫源性神經根損傷。用細神經根拉鉤將神經根向上輕輕牽拉保護,然後可以切除軟性椎間盤,注意勿將頸神經前根當做椎間盤切除。
  3) 側塊螺釘固定技術:
  對準目標節段調整牽開器,使其處於15°頭傾方向,選擇側塊中心點偏內1mm為進釘點,先用2mm磨鑽穿透皮質,保持15°頭傾(平行關節突關節面)、外傾30°,用2.5mm鑽頭打孔,限深14mm,鑽透對側皮質後測深、攻絲,擰入3.5mm萬向螺釘。重新調整拉鉤的方向,重複上述操作,完成多節段螺釘置入。術中可用透視進一步確認螺釘位置正確。調整撐開器的撐開片,可提供足夠的空間便於置入連接棒和尾帽。

椎間孔切開減壓側塊螺釘內固定術相關文章
患者為中年男性,因四肢無力伴麻木數月入院。頸椎MRI提示:延髓及頸髓內多節段強化病灶,影像診斷考慮:星形細胞瘤或室管膜瘤,脫髓鞘病變待排。入院後,安排手術治療(擬施行髓內病變活檢備髓內腫瘤切除+頸椎管減壓內固定術)術中發現:病變為黃色,質地較韌,術中冰凍提示:腫瘤來源,傾向於上皮來源病變。根據病理結果,遂決定沿著腫瘤邊界,進行分離切除。術中腫瘤鏡下全切,因術前有脊髓水腫,C4-5椎板予以切除減壓
發布於 2023-02-03 23:37
0評論
經皮穿刺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的併發症和常規開放手術相似,經椎弓根內固定手術的關鍵是掌握好進針點及進針角度,準確地將螺釘經椎弓根擰入椎體。由於脊柱的解剖複雜,錯誤的進針可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如:(1)脊髓和硬膜囊損傷:術中進針時向內角度大於15°,易造成脊髓和硬膜囊銳性損傷;(2)神經根損傷:椎弓根螺釘方向偏外側及下方,螺釘靠近或部分通過椎間孔,有可能損傷神經根;(3)導針損傷內臟或大血管:由於術者只
發布於 2023-03-13 19:31
0評論
Cloward通過將後路切除的椎板修成楔形骨塊植於腰椎椎間,以此來恢復椎間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得到快速推廣,此後該方法即被稱為PLIF。最初的PLIF手術是經過後路減壓或/和髓核摘除術後,對融合的椎間隙進行植骨以達到椎體間融合的目的。為了克服單純植骨後植骨塊吸收、椎體間隙狹窄、術後臥床時間過長等缺點,不斷改進使用更加適合椎體間隙解剖或病理結構的各種類型椎體間融合器.適應證:(1)腰椎退行性變
發布於 2023-03-13 20:06
0評論
經皮椎間孔內窺鏡輔助下腰椎間盤切除術簡稱椎間孔鏡技術,是在經皮椎間盤自動切吸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手術在局麻下行腰椎側後路經皮穿刺,將直徑7.5mm的手術工作通道經椎間孔入路直接行椎間盤內或椎管內置入,並在內窺鏡可視下直接取出突出或脫出的椎間盤致壓物。由於手術在局麻下操作,手術切口約8mm,術中不破壞腰椎重要骨關節韌帶結構,對腰椎穩定性無顯著影響,不需要牽拉神經根和硬脊膜囊,對椎管內神經組織無明
發布於 2022-12-02 06:11
0評論
       現病史:患者李某,女,51歲,上海市楊浦區人。11天前不慎摔傷,臀部著地,傷後腰部疼痛,活動受限。至我院急診就診,腰椎CT示:腰2椎體壓縮性骨折,腰椎退變。予止痛、臥床等處理,症狀無緩解。以“腰2椎體壓縮性骨折”入院。其他疾病情況:上海長海醫院脊柱外科何大為高血壓、糖尿病。入院前仍在服用的藥物: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12.5mg/日,鹽酸樂卡地平片10mg/日,富馬酸比索洛爾片2.5m
發布於 2023-03-07 17:46
0評論
    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PELD)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脊柱微創外科技術,它一般是經後外側入路,通過椎間孔“安全三角工作區”進入椎間盤。該區位於纖維環的後外側,可允許器械安全通過而不至於損傷附近的出行神經根。椎間孔鏡是一種以水為介質的脊柱內窺鏡,它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從病人身體側方或者側後方進入椎間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區實施手術。在內窺鏡直視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經根、硬膜囊
發布於 2022-10-09 12:38
0評論
1、椎間孔鏡術後基本注意事項患者椎間孔鏡需要有一定術後臥床時間:手術中患者接受局部麻醉下臥床主要是為了止血,術後2-5小時後可以自由活動。2、正確對待椎間孔鏡術後的反覆期(康復期或水腫期)手術後第三天將開始出現所謂的“術後反應”,表現為術前症狀重現,甚至加重,也可以出現新的症狀,如麻木、疼痛、酸脹無力等。持續時間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長,從幾天到3個月甚至更長不等,術後大約有30%患者會發生“反覆期”
發布於 2022-12-26 14:05
0評論
歷史演進上世紀50年代,Cloward等首先提出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概念(PLIF),由於椎間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豐富的血液供應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學環境,因而融合率明顯提高,臨床療效也隨之改善。但是,PLIF手術也存在一定侷限,如術中需要腰椎兩側廣泛的椎旁肌剝離,導致椎旁肌術後一定程度的失神經改變;需要切除兩側更多的後方結構,如椎板,椎間小關節等,客觀上削弱了腰椎節段的穩定性;技術上需要對雙
發布於 2023-02-09 11:02
0評論
經皮脊柱椎弓根內固定術是目前國際上治療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症、腰椎失穩症及胸腰椎骨折等脊柱疾病的一種先進手術方式。該技術在影像導航系統的幫助下,引導椎弓根釘經皮精確植入,無需破壞脊柱的正常解剖結構,減少了醫源性鄰近節段不穩定的發生。與傳統的開放手術相比,微創技術優勢明顯,術中切口小,創傷出血少;可獲得更好的療效、更小的副損傷及更低的再手術率;術後患者恢復快,可以早期下床活動,為功能鍛鍊提供了有
發布於 2022-12-01 00:21
0評論
從理論上來說,椎間孔鏡手術的適應症比較窄,對病人的選擇必須嚴格,否則可能會導致無效或造成不必要的損害。禁忌症如下:1、多節段椎間盤突出。2、脊柱不穩。3、中央型腰椎管狹窄症。4、脊柱腫瘤、結核或神經根病變。上述這些情況發生時,我們如仍然需要微創手段治療,那麼就要考慮採用小切口手術或者顯微鏡輔助下小切口手術或者椎間盤鏡下微創手術等方法。
發布於 2022-12-02 06:0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