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9 11:02

  歷史演進

  上世紀50年代,Cloward等首先提出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概念(PLIF),由於椎間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豐富的血液供應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學環境,因而融合率明顯提高,臨床療效也隨之改善。但是,PLIF手術也存在一定侷限,如術中需要腰椎兩側廣泛的椎旁肌剝離,導致椎旁肌術後一定程度的失神經改變;需要切除兩側更多的後方結構,如椎板,椎間小關節等,客觀上削弱了腰椎節段的穩定性;技術上需要對雙側神經根進行一定的牽拉,增加了神經根損傷的幾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的方法(TLIF)。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PLIF術式的不足,TLIF僅削弱腰椎單側的後方結構,術中一般不必牽拉神經根,這些技術上的優勢使得TLIF技術獲得迅速推廣。儘管如此,開放腰椎後路手術的一些缺點仍然影響著TLIF手術的療效。

  與腰椎融合技術同步發展的是微創脊柱外科技術。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狀牽開器技術,解決了脊柱後路的微創入路問題,減少了腰椎後路常規手術對椎旁肌的牽拉和剝離。2001年,Foley提出經皮椎弓根螺釘技術,微創腰椎椎間融合技術應運而生。2002年,Koo首先報道微創經腰椎後路椎間融合技術(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報道了微創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MIS-TLIF)技術。經過近10年的發展,MIS-TLIF在手術技術、適用指徵等方面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併為越來越多的脊柱外科醫生所接受。

  手術適應徵

  1、腰椎滑脫症(Meyding I / II)

  2、椎間盤源性腰痛

  3、複發性椎間盤突出症伴腰痛

  4、椎間盤切除術後椎間隙塌陷導致椎間孔狹窄伴神經根致壓。

  5、假關節形成

  6、椎板切除術後腰椎後凸。

  7、腰椎畸形伴冠狀面/矢狀面失平衡。

  相對反指徵

  1、多節段椎間盤累及(>3 節段)。

  2、單節段椎間盤導致神經根致壓,但無腰痛和節段不穩症狀。

  3、嚴重骨質疏鬆。

  麻醉和體位

  麻醉:全麻插管靜吸複合麻醉。如有條件可進行脊髓神經監護。

  體位:俯臥於標準手術檯,應用四點Andrew架,或用胸墊、髂骨墊等,避免腹膜腔受壓,同時恢復腰椎正常生理前凸。調整手術床的方向,便於術中的C臂透視。對於L4/5節段,手術床可與地面平行,而對於L5/S1節段,手術床與地面成20-30度角,以清晰顯示目標椎間隙。

  手術技術

  1、減壓

  在C臂透視輔助下決定手術切口。標記兩側的椎間小關節,在正位相,標記出手術椎間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後標記上下椎弓根外側的連線。在此連線上做手術切口。切口長2-3cm,一般位於正中線旁開2指處。切開深筋膜後,在椎旁肌外側沿Wiltse入路分離間隙。放置逐級牽開管道,完成擴張後,工作通道底部置於椎間小關節複合體,旋緊固定臂。對於單側神經根致壓者,切口選在症狀側。切除下關節突及部分上關節突,完全顯露椎間孔,解除神經壓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狹窄或對側側方椎管狹窄,可將手術床向對側傾斜,並將工作通道向內傾斜,可清晰顯露增厚的黃韌帶及增生的骨贅,以椎板咬骨鉗或帶弧度高速磨鑽實現充分減壓。

  2、椎間隙準備和椎間融合

  在工作通道下,逐級放置椎間撐開器,切除軟骨終板及大部纖維環和髓核,顯露骨性終板在操作過程中注意保護上位神經根,避免損傷。完成椎間隙準備後,進行椎間植骨融合操作。自體三面皮質髂骨是理想的植骨材料,但同時又帶來附加的手術創傷,造成取骨區併發症。作為替代手段,目前常用的選擇是應用內置自體松質骨的椎間融合器(Cage),可獲得較高的融合率和臨床療效。國外學者應用椎間融合器結合重組骨形態蛋白-2(rBMP2)等,臨床隨訪也獲得良好療效。融合器的材料也出現一些改進和革新。從最初的鈦金屬,彈性模量更接近骨組織的聚醚醚酮,到可降解的多聚體材料PL-DLA等。

  在椎間融合的基礎上,也可結合後外側植骨融合,實現360度融合。

  3、經皮椎弓根螺釘器械固定

  在C臂透視輔助下,選擇椎弓根螺釘的進針點。通常進針點位於橫突根部和上關節突基底的連線交點。和開放腰椎後路手術相比,椎弓根螺釘進針點可更偏外,以獲得更大的向內角度,增加螺釘的抗拔出力。決定了進針點後,以Jamshidi針進行椎弓根穿刺,以正側位透視糾正進針方向,理想的進針方向和深度是,在正位相上,Jamishdi針的針尖接近椎弓根投影的內側緣時,側位相上針尖正進入椎體。確認以上方向和深度後,放入椎弓根導針,以空心絲攻進行椎弓根的攻絲,應注意導針的位置,既要防止操作中導針退出,更要注意攻絲的過程中帶入導針,如果穿透椎體前方,可能造成內臟和大血管的損傷。完成攻絲後擰入合適長度的椎弓根螺釘。重複以上步驟放置其餘椎弓根螺釘。

  根據不同品牌的椎弓根固定系統的具體操作步驟,放入固定棒,進行節段壓縮,恢復腰椎前凸,最後完成固定。注意不要過度壓縮,因為可能引起椎間孔狹窄,尤其在對側未進行椎間孔減壓的情況下,更容易造成對側椎間孔的狹窄,

  有些作者主張先放置對側椎弓根螺釘並撐開椎間隙後暫時固定,再進行同側的減壓和椎間融合操作。

  逐層縫合切口,一般無需放置引流管。

  術後處理

  術後第一天下地活動,三天內出院休養。

  臨床療效

  一般而言,MIS-TLIF的療效與常規TLIF手術相當,但在手術相關創傷、術中出血、住院時間以及康復時間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當然,MIS-TLIF也有學習曲線陡峭,放射線暴露等相關值得重視的特點。

  Peng等比較MIS-TLIF和常規TLIF手術的兩年隨訪結果,臨床療效相似,但MIS-TLIF術後早期疼痛較輕,住院時間短,早期康復,併發症較少。Dhall回顧性比較MIS-TLIF和開放TLIF的臨床隨訪結果,臨床結果相似,但開放組術中出血更多,住院時間更長。Selznick報道MIS-TLIF可成功應用於腰椎翻修病人,並不增加神經損傷和術中出血,但是硬膜撕裂的發生率增加。作者指出,MIS-TLIF用於腰椎翻修病人有很大的挑戰性,應由經驗豐富的醫生來完成。我院131例連續MIS-TLIF病例隨訪顯示, MIS-TLIF的臨床療效不低於開放TLIF手術;但在術中出血、住院時間、術中併發症和手術和治療的相對費用來說,MIS-TLIF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應用MIS-TLIF技術治療腰椎峽部性滑脫和腰椎間盤源性腰痛,以及計算機導航技術輔助MIS-TLIF手術方面,我們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

  結語

  作為一個專項技術,有其自身規律。一是學習曲線陡峭。與傳統TLIF手術相比,手術時間較長;對於經驗不足的醫生而言,減壓不充分,硬膜撕裂,神經誤傷以及椎弓根螺釘失位等也是常見的併發症。二是放射線暴露。MIS-TLIF術中定位和內固定植入,都有賴於影像學輔助,因而醫生和病人的X線暴露時間長; 但是,正如Voyadzis指出,任何新技術的掌握,需要醫生的時間、耐心和韌性付出。我們認為,應該加強微創脊柱專項技術培訓和學習,探索計算機導航技術結合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可行性,以提高手術精確性,降低手術手術風險。

微創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椎間融合術相關文章
近日,骨科成功完成首例微創經椎間孔腰椎融合手術。患者,57歲男性,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已經6個月了,近期症狀逐漸加重、入院時患者無法站立及行走、而嚴重的疼痛也影響到了正常的睡眠。經檢查,患者被診斷為“腰椎管狹窄合併腰椎間盤突出症”。經骨科副主任醫師劉正介紹,患者術前腰椎MRI檢查發現,其腰5-骶1椎間盤脫出並且腰4-5椎管明顯狹窄,神經根受到重度卡壓。劉正副主任醫師通過認真分析患者病史和仔細閱片後
發布於 2022-12-26 23:25
0評論
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術(PLIF)誕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椎間融合時植骨充分、植骨床血液供應良好、生物力學環境合理,因而融合率和臨床療效都顯著提高。但該技術需要對神經進行一定的牽拉,增加了神經損傷的幾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技術(TLIF),術中無需過度牽拉神經根,神經損傷發生率降低,這使TLIF技術獲得迅速推廣。無論是PLIF還是TLIF融合術,手術時需要對腰
發布於 2023-02-13 18:22
0評論
    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PELD)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脊柱微創外科技術,它一般是經後外側入路,通過椎間孔“安全三角工作區”進入椎間盤。該區位於纖維環的後外側,可允許器械安全通過而不至於損傷附近的出行神經根。椎間孔鏡是一種以水為介質的脊柱內窺鏡,它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從病人身體側方或者側後方進入椎間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區實施手術。在內窺鏡直視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經根、硬膜囊
發布於 2022-10-09 12:38
0評論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的常見病。椎間盤是人體一個很有用的器官,說白了就像是汽車的減震系統,它是人體脊柱的減震系統。從它的構造上來看像個“餡兒餅”,外面有“皮兒”(纖維環),中間是“餡兒”(髓核),所謂的椎間盤突出就是這個餡兒餅的皮兒破了,裡面的餡兒就漏了出來,這一漏不要緊,就會擠壓到後方的神經組織出現腿疼症狀。有些嚴重的患者突出比較大,甚至可能造成大小便功能障礙或者肌肉的癱瘓。常規的手術要從脊柱後
發布於 2022-12-02 11:01
0評論
經皮椎間孔內窺鏡輔助下腰椎間盤切除術簡稱椎間孔鏡技術,是在經皮椎間盤自動切吸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手術在局麻下行腰椎側後路經皮穿刺,將直徑7.5mm的手術工作通道經椎間孔入路直接行椎間盤內或椎管內置入,並在內窺鏡可視下直接取出突出或脫出的椎間盤致壓物。由於手術在局麻下操作,手術切口約8mm,術中不破壞腰椎重要骨關節韌帶結構,對腰椎穩定性無顯著影響,不需要牽拉神經根和硬脊膜囊,對椎管內神經組織無明
發布於 2022-12-02 06:11
0評論
病情簡介:男性,26歲。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3月,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疼痛明顯,影響睡眠。查體:軀幹左偏,彎腰受限;L4-5棘旁壓痛陽性,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影像學資料:腰椎核磁共振提示L4-5椎間盤突出。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L4-5)。治療: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L4-5)。圖1、術前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30°(+)。圖2、腰椎核磁共振提示L4-5椎間盤突出,紅色箭頭提示神經根受到明
發布於 2022-10-09 12:08
0評論
Cloward通過將後路切除的椎板修成楔形骨塊植於腰椎椎間,以此來恢復椎間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得到快速推廣,此後該方法即被稱為PLIF。最初的PLIF手術是經過後路減壓或/和髓核摘除術後,對融合的椎間隙進行植骨以達到椎體間融合的目的。為了克服單純植骨後植骨塊吸收、椎體間隙狹窄、術後臥床時間過長等缺點,不斷改進使用更加適合椎體間隙解剖或病理結構的各種類型椎體間融合器.適應證:(1)腰椎退行性變
發布於 2023-03-13 20:06
0評論
一、傳統技術的侷限性在介入性椎間盤治療方法出現之前,開放手術是治療嚴重椎間盤突出症的唯一有效手段,介入療法給椎間盤突出症治療引入了微創理念。目前可供選擇的介入方法有膠原酶溶解、經皮切吸、激光汽化(PLDD)、等離子髓核成形、臭氧、射頻消融等。但上述方法均屬於間接減壓,僅針對部分包容型突出病例,不能徹底清除病變髓核特別是壓迫神經的組織,無法修復破損的纖維環,壞死組織需靠人體自然吸收,複發率高。90
發布於 2022-12-14 07:12
0評論
很高興能利用這個平臺與大家一起探討、共享微創脊柱外科椎間孔鏡技術,我2011年從師於美國的脊柱微創外科大師AnthornyYeung教授,Yeung教授語重心長的教誨、希望這項脊柱微創外科頂尖技術能夠在國內很好的開展,回國後逐步開展了這項技術,目前利用該項技術已經成功治療了200餘例病例,該技術創傷小,僅有1cm的切口通道,局部麻醉,安全(對經過正規訓練、培訓,熟練掌握該技術的脊柱微創外科醫生而
發布於 2022-10-22 23:39
0評論
椎間孔鏡與脊柱內窺鏡類似,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它從病人身體側方或者側後方(可以平可以斜的方式)進入椎間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區實施手術。在椎間盤纖維環之外做手術,在內窺鏡直視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經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組織。然後使用各類抓鉗摘除突出組織、鏡下去除骨質、射頻電極修復破損纖維環。手術創傷小:皮膚切口僅7mm,如同一個黃豆粒大小,出血不到20ml,術後僅縫1針。是同類手術中對病
發布於 2022-09-25 04:2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