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rectal prolapse) 是指直腸粘膜、直腸全層,甚至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出於肛門外的一種疾病。臨床特點是:早期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後自行復位,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肛門墜脹、潮溼、肛周瘙癢,若直腸脫出未能及時復位,可導致嵌頓。脫肛可發生在各種年齡層次的人群中,好發於體虛的小兒及老年人,經產婦,或有長期瀉痢、便秘、咳嗽等病史。在《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脫肛及其還納的方法:“‘人州出不可入者…’ ,‘倒懸其人,以寒水濺其心腹,入矣。’”,祖國醫學中屬於盤腸痔、重疊痔、脫肛痔、截腸等範疇。本病相當於西醫的直腸脫垂。現代醫學認為其原因為:盆底組織失去對直腸的支持固定作用,以致直腸粘膜層鬆弛。根據直腸壁脫出的程度,可分為不完全性脫垂和完全性脫垂。
病因病機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久病損傷,脾之陽氣不足,升舉無力,中氣下陷;或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溼熱內生,溼熱下注大腸,均可導致脫肛。
脾虛氣陷 多因飲食所傷、脾失健運,或因稟賦素虛,過傷勞倦。脾氣虛弱則運化無權,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而致中氣下陷。《張氏醫通 • 脫肛》中說:“難經雲,出者為虛。肛門之脫,非虛而何?”
溼熱下注 飲食不節,內積醇酒肥甘,日久脾胃受損,水谷不化精微,津液代謝障礙,溼熱內生,溼熱下注大腸,出現便秘或洩瀉,便時努力,致脫肛。《景嶽全書》中記載:“有因酒溼傷脾, 色慾傷腎而脫者。然熱者必有熱證,如無熱證,便是虛證。”
診斷要點
根據患者症狀體徵不難診斷,本病以直腸的脫出為主要症狀,直腸脫垂的脫出物為直腸,有明顯的放射狀縱形溝紋或直腸環圈,色淡紅,無出血。指診可及肛門括約肌明顯鬆弛。直腸鏡下直腸脫垂粘膜呈環狀隆起,呈均勻狀。
①早期:便後有黏膜自肛門脫出,並可自行縮回;以後漸漸不能自行回覆,需用手上託能復位,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後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
②晚期:脫肛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脫出後局部有發脹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黏、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
③嵌頓:由於肛括約肌鬆弛,很少發生嵌頓,一旦嵌頓發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劇痛,腫物不能用手託復位,脫出肛管很快出現腫脹,充血,黏膜皺襞消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絞窄和壞死。
直腸脫垂可分為三度:
一度:直腸粘膜脫出,淡紅色,脫出約3~5釐米。質軟,不易出血,便後可自然回覆。
二度:直腸全層脫出,長5~10釐米,呈圓錐形,淡紅色,表面為環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便後需用手幫助回覆,常伴發肛門鬆弛。
三度: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釐米以上,呈圓柱形,表現有較淺的環狀皺襞,括約肌鬆弛無力。
輔助檢查包括:直腸鏡檢查,X線排糞造影,肛管直腸測壓 。
鑑別診斷
內痔 脫出物為充血腫大的痔塊,呈花瓣狀或顆粒狀,可見有出血,指診:肛門鬆緊度正常。直腸鏡檢查時,可見到粘膜呈花瓣狀且粘膜隆起的肉塊大小不一。內痔脫出的脫出物在齒線上。
腸套疊:本病一般發生在結腸與乙狀結腸,部位較高且伴有嚴重腹痛。治療 《瘍科心得集》提出:的治脫之證,不越乎升舉、固攝、益氣三法。符合黃帝內經的 “下則舉之”治療原則。內治:脾虛氣陷證證候 神疲乏力、面黃身倦、形體消瘦,大便時肛門腫物脫出,肛門墜脹,大便帶血,納差,甚至有頭昏耳鳴,腰膝痠軟;舌淡,苔薄白,脈弱,或細。治法 健脾益氣,昇陽舉陷兼補腎精。方藥 補中益氣湯合三仁湯加減常用藥物 生黃芪、黨參、白朮、枳殼、升麻、柴胡、當歸、炙甘草、大紅棗、柏子仁、全瓜萎;脘悶納少者加木香、砂仁。溼熱下注證證候 形體消瘦,面赤身熱,肛內腫物脫垂,色紫暗或深紅,甚至局部粘膜糜爛,潰破,肛門墜脹明顯;指診肛內灼熱,分泌物較多;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治法 清熱利溼,昇陽舉陷。方藥 萆Z滲溼湯合三妙散加減常用藥物 人參、黃芪、升麻、黃芩、黃連、葛根、白頭翁、焦山楂、炙甘草,伴腰痠者,加菟絲子。外治 棉墊法:適用兒童,直腸脫垂還納後用寶塔形敷料塞於肛門,再固定;燻洗法: 生香附10g、荊芥10g、五倍子10g,濃煎 1000ml燻洗,若有炎症可加用銀花10g、黃柏10g。其它療法 包括提肛運動,針灸和手術治療。提肛運動 每天兩次,每次肛門放鬆、緊縮運動30次。有加強肛門直腸肌肉收縮的能力,預防鬆弛。針灸 取百會、長強、足三里、承山、八s,或梅花針在肛門周圍外括約肌部位點刺。手術:可採用粘膜下注射、直腸周圍注射、肛門緊縮術、肛門環縮術、直腸粘膜切除術。轉歸預後 積極去除各種誘發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瀉,長期咳嗽,腸炎等疾病。一度脫垂可選用非手術治療,二、三度脫垂可手術治療。預防與調護 ①切勿長時間蹲坐便盆,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預防大便乾燥;②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排便不要用力過猛;③婦女產後要充分休息,保護肛門括約肌功能經常做提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