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良好的病史可能是最重要的單一研究。病人會告訴你他們是否不得不用力排便。患者也能告訴你他們是否有間歇性的、相對正常的排便。如果病人有因排便困難而長期導尿的歷史,那麼選擇進行結腸切除術要慎重。經腹直腸懸吊術後,在有緩和運動支持的病人中,便秘可能會加重。因此,如果發現結腸運動無能,可以選擇迴腸直腸吻合術的次全結腸切除術。同樣,如果發現有症狀的三度乙狀結腸疝氣而結腸傳輸正常,同時進行乙狀結腸和結腸切除術可能是一種選擇。
直腸切除術和固定術應引起注意。脫垂固定和乙狀結腸切除吻合術可能控制脫垂或導致便秘的改善,但如果進行的左半結腸切除術過長,可能會有急性失禁的風險。大多數直腸脫垂患者的肛門相對開放,這與支撐力弱和壓迫力降低有關。因此,直腸切除固定術將提供給術前有明確的便秘史而不存在括約肌減弱因素的患者。此外,臨床檢查和肛管測壓將提供滿意的結果。
因此,對於直腸脫垂患者,術前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確定結腸的傳輸功能和直腸排空功能的減弱,而且還在於評估括約肌是否足夠強大,能夠抵禦結腸切除的後果。儘管這是一個重要的警告信號,但數據似乎表明,與單純的直腸固定相比,損傷性直腸切除固定對支持或肛管壓力沒有有害的影響。此外,與單純直腸固定相比,直腸切除固定引起的持續性肛門失禁的發生率並不高(表2)。事實上,術後便秘的發生率更低。兩項前瞻性隨機研究顯示,直腸切除術固定比單純直腸固定保留了更多的功能。具體來說,Luukkonen和他的同事對30名患者進行了前瞻性隨機調查,讓他們接受經腹直腸固定術與乙狀結腸切除術,而不是單純的直腸固定術。直腸切除術和固定術後,3名患者的便秘消失了,而單獨進行直腸固定術的患者有2名。另外五名患者在單獨進行直腸固定後有更嚴重的便秘,其中一名患者需要進行結腸切除。作者指出,儘管手術不能明顯改變乙狀結腸的數量,而且還可能增加術後發病率,但乙狀結腸切除術確實可以消除術後便秘,特別是不太可能造成梗阻。在一項類似的研究中,Mckee和同事將18名全直腸脫垂患者前瞻性地分為乙狀結腸切除組和未切除組。通過術後結腸傳輸研究,他們發現,與接受乙狀結腸切除術和直腸固定術的患者相比,單獨接受直腸固定術的患者術後傳輸延遲的患者明顯更多。肛門直腸的生理學研究可能為這種差異提供一些答案。單獨接受直腸固定的病人的直腸順應性明顯高於接受直腸切除和固定的病人。他們認為,正是多餘的乙狀結腸可能延遲了腸道內容物的信息傳遞,並在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造成扭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