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區別於西醫的重要特點就是“整體觀念”,它來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用宏觀思辨的模式來進行醫療活動的。它是把“天、地、人”統一起來進行分析認識,是對人體生命現象以及相關事務的全面認知,是對人的生物性以及社會性的全面把握。它強調人的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生存狀態以及精神心理和人體生命質量的協調性和統一性,是從哲學的高度來研究人和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發展規律的。
人的精神和身體是互相對立、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密不可分的矛盾統一體。例如,在人的腸肌間神經叢內存在著自己的神經系統,它分泌的神經遞質也同時存在於大腦皮層―神經系統內。這種神經遞質是一種肽類激素,故也叫做“腦腸肽”。它具有神經遞質和內分泌激素的雙重身份,也承擔著人體的免疫作用。人體這個巨大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就叫做“腦腸軸”。由於腦―腸的協調作用,調控著人的神經―精神心理―胃腸道功能的正常工作。如果一方運作失常,就會導致另一方的功能異常。譬如,強大的生活工作壓力會影響到人的精神狀態,而這種不良的情緒體驗會通過腦腸軸、腦腸肽的作用影響到人的胃腸道,引起一些胃腸道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症、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瀉、吞氣症等。這些胃腸道疾病都是典型的心身疾病。長期的胃腸道疾病引起軀體的不適,也可以導致人精神狀態的異常。如一些慢性胃腸道疾病,象功能性胃腸疾病、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等,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慮或抑鬱的心理狀態存在。這也是中醫“肝木克土”、“土壅木鬱”病因病機理論在臨床中的具體見證。
筆者有一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反覆發作已10餘年。轉到我這裡來時症見腹瀉便膿血,每日5-6次,伴有裡急後重,便前腹痛等,我辯證治療近2個月後,患者明顯好轉,大便每日1次,為黃色成形便,無膿血粘液,也無裡急後重及腹痛,大便常規也已正常。然而,隔2周以後,患者的情況讓我大吃一驚。她不但病情加重,大便每日10餘次,腹瀉粘液膿血便,裡急後重,而且還發熱、血象高,便常規中可見紅白細胞滿視野,血沉增快,輕度貧血。詢問其病情加重的原因,從飲食、情緒、工作和生活狀態,到有無感染等誘因,均被其一一否定。我百思不得其解,再用純中藥辨證治療,已無法控制病情發展。最後不得不加上5―氨基水楊酸和激素聯合治療,方把病情逐漸控制住。後來,在一次和其要好的朋友閒聊中,才得知患者病情發生轉折時,正值其內退在家,百無聊賴中找了一份新的工作,而這新的挑戰又讓她力不從心。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人的病情變化是因為情志失調和勞力過度而誘發的。
從這個例子我體會到,一個醫生不僅要從生物學角度分析患者的病情變化,也要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全方位地認知其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一些東西是患者意識不到或者是不願意承認的。這就需要醫生做一點點社會調查,不僅要關注患者的身體,而且要關注其社會背景、家庭狀況、工作環境、生存質量、心理狀態等等。也就是用中醫的“整體觀念”全方位地探討患者的病理生理現象。同時,醫生對病人的治療目標,不要僅侷限於症狀的緩解,實驗室檢查數據的好轉,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生存質量。我認為,一個人能吃、能喝、能睡,正常撒尿、排便、出汗,這是人生理上的“三補”、“三瀉”,是人體生命的基本保證;而愉悅的心理狀態,則是生存質量提高的重要基礎。所以,一個好的醫生,既是一個完全的醫學工作者,也是半個社會工作者,半個心理工作者。醫生的工作要以人為中心,工作方式要更具人性化,要從整體上把握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調整患者機體與外界的平衡,達到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協調統一。現在的醫學模式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會醫學模式轉變。我們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只有從中醫的整體觀念關注生命,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醫學模式轉變,從而達到人體內部及其和社會、自然界協調統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