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1-30 20:06

  隨著脊柱外科技術的不斷髮展,脊柱融合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術式創傷較大,同時由於融合技術的應用,使相鄰節段退變加速,影響遠期療效。這一問題也日益得到廣泛關注。關於脊柱融合內固定術後引起相鄰節段病變已多有研究報道,1956年Anderson首先報道了脊柱融合術後發生椎體滑脫。1963年Harris注意到繼發性滑脫病例於脊柱融合術後發生。1988年Louw報道了前方脊柱融合後的椎管狹窄。丁宇、阮狄克等通過試驗從生物力學角度證明脊柱融合內固定術後,相鄰節段位移增加、運動模式改變,易繼發不穩和退變。說明脊柱融合術後易導致相鄰節段發生退變。

  一、傳統的腰椎融合術:融合+堅強固定是治療模式的金標準,傳統腰椎融合術有其優點:

  1、初穩性(早期活動、不需要支具、早期恢復工作);

  2、提高融合率;

  3、矯正矢狀面失衡(椎體滑脫、退行性側凸 、後凸)。

  同時也存在缺點:如與機械相關的有:應力遮擋造成的骨量減少、內植物失敗、矢狀面矢衡;與融合相關的有:假關節、植骨相關的併發症、鄰近節段退變。因此成功的融合並不等於滿意的臨床效果,

  二、動態穩定系統:保留有益運動和節段間負荷傳遞的穩定系統,不作椎體節段融合。

  理想的動態穩定系統應:

  1、改變脊柱運動節段的負載傳遞方式;

  2、阻止產生疼痛的運動方向和運動平面;

  3、保留其他正常的腰椎活動度

  腰椎動態穩定系統:腰椎棘突間內固定系統――棘突間非融合性固定器(Wallis),Wallis系統是一種研究歷史悠久的腰椎棘突間固定器, wallis植入物於2001年進行了系統的改良,第二代wallis植入物於同年投放市場,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預期肯定的效果。整個wallis系統在棘突間形成一個漂浮裝置,不作椎體節段融合,對椎體沒有永久的固定,保留有益運動和節段間負荷傳遞的穩定系統,可增加失穩節段的穩定性,對腰椎退變性下腰痛的生物力學環境產生影響,減輕椎間盤纖維環後緣的負荷,對椎間孔起到撐開作用,不增加相鄰節段位移,阻止產生疼痛的運動方向和運動平面,並保留其他正常的腰椎活動度,棘突間持續維持一定程度撐開力,撐開程度隨腰椎屈伸活動不斷變化,適合在屈曲時適當鬆開而在後伸時適當收緊,從而防止了繼發的不穩和退變。

  (一)設計理念:

  1、增加了失穩節段的穩定性,同時還保留了其運動功能,減少出現術後相鄰節段的繼發性退變。

  2、不作椎體節段融合,保留有益運動和節段間負荷傳遞的穩定系統。

  3、對椎間孔起到撐開作用,不增加相鄰節段位移,阻止產生疼痛的運動方向和運動平面,並保留其他正常的腰椎活動度,從而防止了繼發的不穩和退變 。

  (二)適應症:

  1、巨大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

  2、復發的椎間盤突出切除術

  3、腰5骶化的突出椎間盤切除術

  4、融合鄰近水平退變的椎間盤疾病

  5、ModicⅠ型病變導致的下腰痛

  (三)wallis系統不適用於嚴重滑脫

  (四)優點:

  1、創傷小

  2、解剖及生理結構破壞少

  3、翻修容易(可選擇的方法多)

  三、臨床應用:

  我科自2007年11月首次應用Wallis(棘突間非融合性固定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至今已治療106例 。

  (一)臨床資料:106例患者,男性49例,女性57例。年齡32-67歲,平均48歲,其中L2-3節段4例,L3-4節段13例,L4-5節段89例,單一節段102例,兩個節段3例,三個節段1例。

  (二)手術方法:麻醉成功後,常規消毒,鋪無菌單。背側入路,取腰部後正中切口,以病變椎體為中心,切開皮膚、皮下筋膜,顯露棘上韌帶,沿患側切開棘上韌帶,骨膜下剝離骶棘肌至關節突;從棘突剝離棘上韌帶並向對側行骨膜下剝離骶棘肌至關節突,切除患側棘突間韌帶及椎板間增厚之黃韌帶,並修整棘突,用磨鑽修平部分椎板,於患側顯露硬膜及神經根,保護神經根,分離暴露脫出之髓核並取出,選擇棘間墊試模,合適後植入棘間墊和捆綁帶,檢查植入物牢固;用縫合線分別穿過上下兩個棘突上並將韌帶縫合,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清潔包紮切口。

  (三)對患者在術前及術後三個月、十二個月分別進JOA評分,進行統計學分析。選取行L4-5節段患者於術前及術後三個月、十二個月分別測量手術椎體上下椎間隙高度進行統計學分析。

  (四)結果:術後三個月、十二個月同術前JOA評分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術後平均改善率三個月時為72.3%、十二個時為73.5%(手術後改善率=[術後評分-術前評分/29(總分)-術前評分]×100%)。手術節段相鄰上下椎間隙高度與術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術後三個月、十二個月椎間隙高度比較亦無顯著差異(P>0.05)。

  術前(MN±SD )

  術後兩週(MN±SD )

  術後六個月(MN±SD )

  JOA評分

  13.4±3.5

  24.7±2.2*

  24.9±2.5*#

  *同術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術前(MN±SD )

  術後兩週(MN±SD )

  術後六個月(MN±SD )

  相鄰上節段椎間隙高度

  12.37±1.26

  12.36±1.40*

  12.35±1.47*#

  相鄰下節段椎間隙高度

  11.83±1.33

  11.82±1.37*

  11.80±1.54*#

  *同術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同術後兩週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五)結論:通過一年多來的臨床應用,我們認為Wallis適用於以下幾種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症伴節段不穩、複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症、Modic Ⅰ型病變導致腰腿痛及輕度的腰椎管狹窄症。目前通過的臨床觀察及隨訪,未見相鄰節段退變發生或引起相關臨床症狀。Wallis治療符合其適應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臨床療效良好,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損傷小,出血少且可避免融合技術引起的不良後果。

腰椎棘突的非融合固定術相關文章
第三階段(6-12周)目標:增加活動能力,軟組織重塑,腰部穩定性訓練。1、神經鬆動術。2、下肢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3、腹肌等長肌力訓練。4、脊柱穩定性訓練。5、胸椎關節鬆動術。6、疤痕軟化處理。第四階段(6-14周)首要目標是脊柱穩定。1、胸椎關節鬆動術。2、四點跪訓練:訓練脊柱穩定。3、前衝或蹲坐訓。4、開始抗阻訓練。5、開始輕柔牽伸肌肉,減少運動限制。6、功能最大化,部分工種可以重返工種。第
發布於 2023-02-13 16:57
0評論
   術後48-72小時可臥床進行雙下肢股四頭肌及小腿三頭肌鍛鍊,方法:先取膝關節伸直位,用力繃緊使股四頭肌收縮再放鬆,反覆交替進行,每天2次,每次5-10分鐘。以後根據病人適應情況酌情增加活動量。踝關節中立位後,背伸,蹠屈(勾足尖及下蹬動作)。目的: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肌肉張力,防止肌肉萎縮。     術後12-14天拆線。     術後3-4周在床上仰臥位可不配戴圍腰進行腰背肌鍛鍊,方法:為
發布於 2022-12-04 17:41
0評論
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應用腰椎後路融合技術治療脊柱畸形病例,四十餘年後Smith和Robinson 及Cloward提出頸椎前路椎間減壓植骨融合治療頸椎病,脊柱融合技術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和臨床實踐,已被廣泛用於治療各種退行性脊柱疾患。脊柱融合技術通過重建椎間高度、增加節段穩定性,獲得很好的近期療效,是目前治療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常規方法,併成為評價此類疾病治療效果的金標準。然而,融合
發布於 2022-11-26 06:56
0評論
顱底畸形(顱底凹陷、寰樞脫位)的治療以往需要經前路和後路分別解除壓迫,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手術風險較大。現在我們採用後路復位固定加植骨融合術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手術一次即可完成齒狀突的復位和後路的減壓。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療效。患者男性40歲,發現顱底畸形(顱底凹陷、寰樞脫位)已20餘年,一直採取保守治療,症狀逐漸加重,來院時右側肢體已基本無法活動,行走困難。左側肢體也開始出
發布於 2023-03-06 04:21
0評論
手術後患者需嚴格臥床休息,床鋪最好用硬板床,臥床時間約為4-6周,可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及切除組織範圍而定。手術後早期翻身應由護理人員協助,不宜自行強力翻轉,以保證腰部筋膜、肌肉、韌帶癒合良好。充分臥床休息後,可在合適的支具保護下,下地做輕度活動,如下地上廁所或坐起吃飯等;若術中植骨,則建議不要下地或坐起過多,仍以臥床休息為主。在恢復期,患者要逐漸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鍛鍊並注意糾正不良姿勢,練習中
發布於 2022-12-04 18:51
0評論
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術(PLIF)誕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椎間融合時植骨充分、植骨床血液供應良好、生物力學環境合理,因而融合率和臨床療效都顯著提高。但該技術需要對神經進行一定的牽拉,增加了神經損傷的幾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技術(TLIF),術中無需過度牽拉神經根,神經損傷發生率降低,這使TLIF技術獲得迅速推廣。無論是PLIF還是TLIF融合術,手術時需要對腰
發布於 2023-02-13 18:22
0評論
一、最新醫學研究發現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原因,在於腰椎內原本處於半透明膠凍狀的髓核隨著機體的老化或損傷逐漸失去原有的彈性和韌性,變成顆粒狀的組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髓核受到擠壓或者外傷,就會從保護它的纖維環中脫出,脫出的髓核硬化結痂,這就是椎間盤突出物,它會壓迫坐骨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脫出的髓核還會刺激腰椎附近的肌肉組織,產生炎症,引起腰痛等症,使患者倍受疼痛折磨。二、腰椎射頻電流導管消融術腰椎
發布於 2022-11-30 19:41
0評論
歷史演進上世紀50年代,Cloward等首先提出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概念(PLIF),由於椎間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豐富的血液供應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學環境,因而融合率明顯提高,臨床療效也隨之改善。但是,PLIF手術也存在一定侷限,如術中需要腰椎兩側廣泛的椎旁肌剝離,導致椎旁肌術後一定程度的失神經改變;需要切除兩側更多的後方結構,如椎板,椎間小關節等,客觀上削弱了腰椎節段的穩定性;技術上需要對雙
發布於 2023-02-09 11:02
0評論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是臨床常見的腰痛原因之一,因腰部的急性扭挫傷或慢性勞損造成局部肌筋膜增厚粘連並刺激壓迫腰神經後外側支而引起,主要表現為腰痛、臀部痠痛以及大腿內側疼痛。第三腰椎橫突最長,橫突前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背側有骶棘肌,腰背筋膜中層及腹橫肌筋膜附於橫突尖端,因而其所受的應力大、損傷機會多。腰部急慢性損傷造成橫突周圍軟組織充血、腫脹、炎症滲出等病理改變。刺激腰部感覺神經,引起肌筋膜痙攣。如得不
發布於 2022-11-26 02:21
0評論
概述 我的叔叔前幾天遭遇一場車禍,造成胸部十二椎體壓縮型骨折,和單純棘突骨折,現在正在住院,整個人看起來很虛弱,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整個人的頭腦也是偶爾清醒,經常處於半昏迷的狀態,這樣的情況,晚上後半夜,他的主治醫生是想在觀察幾天才給出治療方案,但叔叔的家人非常著急,想馬上給叔叔做手術,這樣的情況不知能否進行大手術治療。 步驟/方法: 1、 單純的胸十二椎體壓縮性骨折,其實這個不是甚麼大問題
發布於 2022-10-26 06:1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