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02 02:11

膝關節多發韌帶傷較常見的類型是前交叉韌帶(ACL)合併內側副韌帶損傷,後交叉韌帶合併後外角損傷(PLC),前後交叉韌帶合併內外側副韌帶損傷等,這些損傷的診斷及治療均有大量文獻報告。近來Jeffrey等[1] 分析前交叉韌帶損傷手術重建後失敗原因,認為後外角損傷未修復是原因之一。但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少見,Ross等[2]總結十餘年膝關節韌帶損傷病人,只有13例診斷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尚無其他文獻報道。我科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診治2例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病例,介紹如下:

典型病例

病例一:女,22歲,6年前左膝上前內側被汽車撞傷,當時左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X線片未見膝部骨折脫位,在當地醫院給予石膏制動6周後開始功能鍛鍊,能行走後發現路面不平時明顯感到左膝關節不穩,反覆打軟腿,帶護膝後不穩感稍好轉,6年來一直不能參加對抗性運動。入院查體:前抽屜試驗陽性,Lachman試驗陽性,軸移試驗陽性,內側應力試驗陽性,張口感明顯,撥盤試驗陽性,MRI示左膝前交叉韌帶和外側副韌帶不連續。ACL重建採用異體N繩肌腱兩根穿過固定鈕釦(施樂輝公司的Endbutton)成四股異體肌腱,將肌腱經脛骨骨道牽引入股骨骨道內,翻轉股骨側button成功,完成股骨側肌腱固定,之後在屈膝30°位拉緊肌腱,通過導針用可吸收軟組織界面螺釘固定脛骨側骨道內的肌腱,完成ACL重建。PLC重建:膝關節外側切口,顯露腓骨頭及股骨外髁,在腓骨頭前方外側副韌帶附著點稍下方向腓骨頭後上方鑽入2mm克氏針,用6mm空心鑽鑽腓骨頭骨道,將半腱肌腱穿過腓骨頭,之後在股骨外髁鑽入2mm克氏針測試等長點,通過該導針鑽股骨骨道,將肌腱引入股骨骨道,屈膝30°位拉緊肌腱,股骨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釘固定。前方一根韌帶重建外側副韌帶,後方一根韌帶重建N腓韌帶。康復計劃:該病人為多發韌帶傷,康復相對保守,頭四周膝關節伸直位制動,其間病人加強股四頭肌等長功能鍛鍊,推髕骨;四周後開始在絞鏈支具保護下練習屈膝功能,至6周時屈膝達90°,8周時膝關節屈曲度恢復正常,8周前支具保護扶拐下地行走,8周後去除支具保護,自由行走,3月後可直線慢跑,4月後可變向跑,,半年後參加對抗性運動。經6個月隨訪,該病例膝關節穩定性完全恢復,前抽屜試驗陰性,Lachman試驗陰性,內側應力試驗陰性,撥盤試驗陰性,膝關節能完全伸直,屈曲達135°;行走及直線跑時無關節不穩感。

病例二:男,54歲,右膝上前內側被汽車撞傷4h入院。入院查體:右膝關節腫脹,外側關節間隙上下皮下淤血,壓痛,前內上方皮下淤血、壓痛明顯,浮髕試驗陽性,前抽屜試驗陽性,內側應力試驗陽性,張口感明顯,撥盤試驗陽性。X線片、CT片示股骨內髁有裂紋骨折,MRI示右膝前交叉韌帶和外側副韌帶不連續。關節鏡探查,股骨內髁有壓陷性骨折,外側關節間隙增寬,N肌腱斷裂,外側關節囊破裂,前交叉韌帶斷裂,一期行後外側結構切開修復,術中見外側副韌帶、N腓韌帶、N肌腱、腓腸肌外側頭部分及外側關節囊完全斷裂,將這些結構用愛惜康5號線原位縫合,前交叉韌帶未重建。經8個月隨訪,該病例感關節不穩,即使在膝關節伸直位,路不平時仍有不穩感,內側應力試驗和前抽屜試驗陽性。

一、損傷機制

Hughston等[3]第一次強調涉及膝關節外側間隙不穩定複雜的性質,將外側不穩定分成六類,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後外側旋轉不穩定,即外側脛骨平臺相對於股骨外髁向後旋轉半脫位,損傷機制為外力作用於脛骨前內側,造成後交叉韌帶和後外側結構損傷,這是最常見的損傷方式[4]。前外側旋轉不穩定指外側脛骨平臺相對於股骨外髁向前半脫位,產生這種情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這種損傷較少見,損傷機制不清,而前交叉韌帶合併內側副韌帶損傷產生的前內側旋轉不穩定較常見;二是前交叉韌帶慢性損傷後,外側結構鬆弛所致,主要表現為前抽屜試驗陽性,軸移試驗陽性。從我們治療的陳舊和新鮮各一例前外側旋轉不穩定分析,外傷暴力均較大,外力作用於股骨內髁前內上方,致使股骨後移,相對造成脛骨前移,前交叉韌帶應力增加,當暴力超過前交叉韌帶屈服點時,可造成前交叉韌帶斷裂,由於同時有向外的力量,造成膝關節內翻,暴力大時造成後外側結構損傷,其中N腓韌帶斷裂後對脛骨的旋轉限制消失,在股骨受到後外側暴力時,脛骨向前方半脫位會更明顯,進一步加重前交叉韌帶損傷。

二、後外角的解剖

後外角(PLC)的解剖很複雜,後外角韌帶結構關係緊密。Seebacher等[5]將其分為三層,第一層主要有股二頭肌腱、髂脛束,第二層主要有外側副韌帶,N肌腱、N腓韌帶,第三層有關節囊、腓腸肌外側頭。其主要功能是限制膝關節內翻,外旋和限制脛骨相對於股骨後移外旋。這三層結構中,研究最多的是第二層結構,特別是對N肌腱和N腓韌帶的重要性的認識,N肌從脛骨近端後方起始,止於股骨外髁外側副韌帶附著點前下方,其行程中有N腓韌帶將其與腓骨頭連接,腱性部分經關節內與外側半月板形成連接。目前認為N肌是膝關節外側結構中重要的動力性結構,N腓韌帶限制脛骨相對於股骨外旋[6]。LaPrade等[7]從屍體解剖研究認為維持後外側穩定結構主要是外側副韌帶、N肌腱、N腓韌帶和腓腸肌外側頭。

三、診斷和治療

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發生率低,Ross等[2]總結十餘年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只有13例證實前交叉韌帶合併後外角損傷。在臨床往往由於認識不足,且急性期患者膝關節疼痛,體徵較難查出,診斷有一定困難;而陳舊損傷一般較明顯,主要的陽性體證有前抽屜試驗陽性,Lachman試驗陽性,內側應力試驗陽性,張口感明顯,撥盤試驗多在300位陽性。Ross認為MRI檢查是最敏感的輔助檢查,矢狀位上了解前交叉韌帶損傷徵象,冠狀位可看到後外角結構損傷。我們2例患者MRI均能顯示損傷結構,是明確診斷不可少的檢查,建議膝關節外傷後有關節積血的患者做MRI檢查。臨床表現和MRI影像相結合,能早期診斷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

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的治療時機非常重要,Ross等[2]認為外傷後兩週內行後外角解剖修復最為重要,新鮮創傷後外側結構原位加強縫合固定,韌帶能癒合,可完全恢復其穩定性,而2周後直接縫合修復效果差,需要用韌帶移植重建後外角結構;Stannard等[8]比較了後外側複合體修復與重建的效果,認為一期行外側副韌帶重建能有效恢復外側穩定性,而單純原位修復外側結構,失敗率高達37%,因此對於外側副韌帶及N肌腱實質部撕裂的病人,行外側副韌帶重建,外側副韌帶骨性附著點斯脫,早期原位修復固定。Noyes等[9]在重建外側副韌帶的同時,要求同時重建前交叉韌帶,如果不修復前交叉韌帶,外側結構會繼發鬆弛,本文例2就是教訓,因為急診未修復前交叉韌帶導致後外角結構鬆弛。陳舊損傷病例手術時,重建前交叉韌帶、後外角重建有多種方法[10],但效果較好的是分別將外側副韌帶和N腓韌帶重建,才能較好恢復膝關節內翻和外旋不穩定。

  膝關節多發韌帶傷較常見的類型是前交叉韌帶(ACL)合併內側副韌帶損傷,後交叉韌帶合併後外角損傷(PLC),前後交叉韌帶合併內外側副韌帶損傷等,這些損傷的診斷及治療均有大量文獻報告。近來Jeffrey等[1] 分析前交叉韌帶損傷手術重建後失敗原因,認為後外角損傷未修復是原因之一。但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少見,Ross等[2]總結十餘年膝關節韌帶損傷病人,只有13例診斷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尚無其他文獻報道。我科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診治2例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病例,介紹如下:

  典型病例

  病例一:女,22歲,6年前左膝上前內側被汽車撞傷,當時左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X線片未見膝部骨折脫位,在當地醫院給予石膏制動6周後開始功能鍛鍊,能行走後發現路面不平時明顯感到左膝關節不穩,反覆打軟腿,帶護膝後不穩感稍好轉,6年來一直不能參加對抗性運動。入院查體:前抽屜試驗陽性,Lachman試驗陽性,軸移試驗陽性,內側應力試驗陽性,張口感明顯,撥盤試驗陽性,MRI示左膝前交叉韌帶和外側副韌帶不連續。ACL重建採用異體N繩肌腱兩根穿過固定鈕釦(施樂輝公司的Endbutton)成四股異體肌腱,將肌腱經脛骨骨道牽引入股骨骨道內,翻轉股骨側button成功,完成股骨側肌腱固定,之後在屈膝30°位拉緊肌腱,通過導針用可吸收軟組織界面螺釘固定脛骨側骨道內的肌腱,完成ACL重建。PLC重建:膝關節外側切口,顯露腓骨頭及股骨外髁,在腓骨頭前方外側副韌帶附著點稍下方向腓骨頭後上方鑽入2mm克氏針,用6mm空心鑽鑽腓骨頭骨道,將半腱肌腱穿過腓骨頭,之後在股骨外髁鑽入2mm克氏針測試等長點,通過該導針鑽股骨骨道,將肌腱引入股骨骨道,屈膝30°位拉緊肌腱,股骨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釘固定。前方一根韌帶重建外側副韌帶,後方一根韌帶重建N腓韌帶。康復計劃:該病人為多發韌帶傷,康復相對保守,頭四周膝關節伸直位制動,其間病人加強股四頭肌等長功能鍛鍊,推髕骨;四周後開始在絞鏈支具保護下練習屈膝功能,至6周時屈膝達90°,8周時膝關節屈曲度恢復正常,8周前支具保護扶拐下地行走,8周後去除支具保護,自由行走,3月後可直線慢跑,4月後可變向跑,半年後參加對抗性運動。經6個月隨訪,該病例膝關節穩定性完全恢復,前抽屜試驗陰性,Lachman試驗陰性,內側應力試驗陰性,撥盤試驗陰性,膝關節能完全伸直,屈曲達135°;行走及直線跑時無關節不穩感。

  病例二:男,54歲,右膝上前內側被汽車撞傷4h入院。入院查體:右膝關節腫脹,外側關節間隙上下皮下淤血,壓痛,前內上方皮下淤血、壓痛明顯,浮髕試驗陽性,前抽屜試驗陽性,內側應力試驗陽性,張口感明顯,撥盤試驗陽性。X線片、CT片示股骨內髁有裂紋骨折,MRI示右膝前交叉韌帶和外側副韌帶不連續。關節鏡探查,股骨內髁有壓陷性骨折,外側關節間隙增寬,N肌腱斷裂,外側關節囊破裂,前交叉韌帶斷裂,一期行後外側結構切開修復,術中見外側副韌帶、N腓韌帶、N肌腱、腓腸肌外側頭部分及外側關節囊完全斷裂,將這些結構用愛惜康5號線原位縫合,前交叉韌帶未重建。經8個月隨訪,該病例感關節不穩,即使在膝關節伸直位,路不平時仍有不穩感,內側應力試驗和前抽屜試驗陽性。

  一、損傷機制

  Hughston等[3]第一次強調涉及膝關節外側間隙不穩定複雜的性質,將外側不穩定分成六類,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後外側旋轉不穩定,即外側脛骨平臺相對於股骨外髁向後旋轉半脫位,損傷機制為外力作用於脛骨前內側,造成後交叉韌帶和後外側結構損傷,這是最常見的損傷方式[4]。前外側旋轉不穩定指外側脛骨平臺相對於股骨外髁向前半脫位,產生這種情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這種損傷較少見,損傷機制不清,而前交叉韌帶合併內側副韌帶損傷產生的前內側旋轉不穩定較常見;二是前交叉韌帶慢性損傷後,外側結構鬆弛所致,主要表現為前抽屜試驗陽性,軸移試驗陽性。從我們治療的陳舊和新鮮各一例前外側旋轉不穩定分析,外傷暴力均較大,外力作用於股骨內髁前內上方,致使股骨後移,相對造成脛骨前移,前交叉韌帶應力增加,當暴力超過前交叉韌帶屈服點時,可造成前交叉韌帶斷裂,由於同時有向外的力量,造成膝關節內翻,暴力大時造成後外側結構損傷,其中N腓韌帶斷裂後對脛骨的旋轉限制消失,在股骨受到後外側暴力時,脛骨向前方半脫位會更明顯,進一步加重前交叉韌帶損傷。

  二、後外角的解剖

  後外角(PLC)的解剖很複雜,後外角韌帶結構關係緊密。Seebacher等[5]將其分為三層,第一層主要有股二頭肌腱、髂脛束,第二層主要有外側副韌帶,N肌腱、N腓韌帶,第三層有關節囊、腓腸肌外側頭。其主要功能是限制膝關節內翻,外旋和限制脛骨相對於股骨後移外旋。這三層結構中,研究最多的是第二層結構,特別是對N肌腱和N腓韌帶的重要性的認識,N肌從脛骨近端後方起始,止於股骨外髁外側副韌帶附著點前下方,其行程中有N腓韌帶將其與腓骨頭連接,腱性部分經關節內與外側半月板形成連接。目前認為N肌是膝關節外側結構中重要的動力性結構,N腓韌帶限制脛骨相對於股骨外旋[6]。LaPrade等[7]從屍體解剖研究認為維持後外側穩定結構主要是外側副韌帶、N肌腱、N腓韌帶和腓腸肌外側頭。

  三、診斷和治療

  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發生率低,Ross等[2]總結十餘年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只有13例證實前交叉韌帶合併後外角損傷。在臨床往往由於認識不足,且急性期患者膝關節疼痛,體徵較難查出,診斷有一定困難;而陳舊損傷一般較明顯,主要的陽性體證有前抽屜試驗陽性,Lachman試驗陽性,內側應力試驗陽性,張口感明顯,撥盤試驗多在300位陽性。Ross認為MRI檢查是最敏感的輔助檢查,矢狀位上了解前交叉韌帶損傷徵象,冠狀位可看到後外角結構損傷。我們2例患者MRI均能顯示損傷結構,是明確診斷不可少的檢查,建議膝關節外傷後有關節積血的患者做MRI檢查。臨床表現和MRI影像相結合,能早期診斷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

  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的治療時機非常重要,Ross等[2]認為外傷後兩週內行後外角解剖修復最為重要,新鮮創傷後外側結構原位加強縫合固定,韌帶能癒合,可完全恢復其穩定性,而2周後直接縫合修復效果差,需要用韌帶移植重建後外角結構;Stannard等[8]比較了後外側複合體修復與重建的效果,認為一期行外側副韌帶重建能有效恢復外側穩定性,而單純原位修復外側結構,失敗率高達37%,因此對於外側副韌帶及N肌腱實質部撕裂的病人,行外側副韌帶重建,外側副韌帶骨性附著點斯脫,早期原位修復固定。Noyes等[9]在重建外側副韌帶的同時,要求同時重建前交叉韌帶,如果不修復前交叉韌帶,外側結構會繼發鬆弛,本文例2就是教訓,因為急診未修復前交叉韌帶導致後外角結構鬆弛。陳舊損傷病例手術時,重建前交叉韌帶、後外角重建有多種方法[10],但效果較好的是分別將外側副韌帶和N腓韌帶重建,才能較好恢復膝關節內翻和外旋不穩定。

前交叉韌帶損傷合併後外角損傷的機制和治療方法相關文章
交叉韌帶也被稱為十字韌帶,有前、後交叉韌帶,是常見的運動損傷。1、Q:前叉斷了一定要重建麼?A:並不一定,目前沒有重建的絕對指針,但是如果影響了日常生活,如:反覆的打軟腿、疼痛、無法參與運動,則可以進行手術治療。2、Q:前叉損傷可以保守治療麼?A:可以,目前的臨床試驗證明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都有相同的效果。但是!你要有專業的治療師來幫助你的訓練,切勿盲目訓練。3、Q:前叉手術後多久可以彎腿?到什
發布於 2023-02-17 05:11
0評論
(一)前交叉韌帶概述前交叉韌帶(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是穩定膝關節的重要結構,在膝部各韌帶中最易受損。ACL斷裂後,膝關節的不穩不但會影響日常活動和運動,而且會造成關節內結構的進一步損傷。因此,為了恢復膝關節結構及功能,對損傷的ACL需要進行重建已經成為共識。目前在ACL重建手術中,依據重建材料劃分,重建ACL的方法可分為自體組織重建ACL、異體組織重建ACL
發布於 2023-01-15 08:01
0評論
交叉韌帶損傷導致的膝關節不穩的診斷需要進行體格檢查才能明確。現在雖然有MRI,但MRI的掃描條件往往決定了結果的準確性,對於疾病的診斷僅僅是參考。並且MRI提供的是靜止狀態的膝關節情況,出現關節松問題時肯定是在運動過程中。患者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條:1、是否可以保守治療,包括中醫中藥。2、手術的效果如何,能否讓你向以往一樣進行運動。3、麻醉風險。這些問題在你沒有確診之前很難回答。對於交叉韌帶損
發布於 2023-01-06 11:21
0評論
典型病史:非接觸性減速、跳躍以及造成膝關節剪力作用的運動,還包括作用於膝關節的外力。主訴:膝關節過伸,或反覆的膝關節位置改變後復位,常可聞及或感受到膝關節內部有彈響。Lachman實驗對於檢驗脛骨前移最為敏感,與對側膝關節比較,前方移位增加並且缺乏終點的抵抗感提示存在前交叉韌帶損傷。 在患者放鬆且脛側副韌帶完整時可以進行軸移試驗。KT-1000或KT-2000等膝關節穩定性測量可以輔助診斷前交叉
發布於 2023-03-18 16:16
0評論
膝交叉韌帶損傷以不全撕裂為常見,可先抽盡積血,然後用長腿石膏管型屈膝30°固定6周。在上石膏管型時,在石膏管型即將硬化成型之前,對前韌帶損傷的病人,應將脛骨向後推,對後交叉韌帶損傷的病人,應將脛骨向前拉。鼓勵病人儘早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鍊。若為完全撕裂的病人,則宜手術修補,重建韌帶。術後用長腿石膏託固定膝部於20°位4周。 應當注意的是,本病多與半月板損傷、膝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合併存在,應對病人做周
發布於 2023-12-15 10:29
0評論
倫敦奧運會羽毛球女單銅牌爭奪戰中意外受傷的中國女將汪鑫傷情已確定,她左側膝蓋前交叉韌帶斷裂,將赴德國進行手術。那麼甚麼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如何治療呢?在此我們對前交叉韌帶損傷進行簡要的介紹。甚麼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前交叉韌帶,又稱前十字韌帶,位於膝關節內,連接股骨與脛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向前過度移位,它與膝關節內其他結構共同作用,來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使人體能完成各種複雜和高難度的下肢動作。文獻報道
發布於 2023-03-01 08:56
0評論
我的很多病人問我,前交叉韌帶損傷了甚麼時候手術最好呢?因為很多病人因為工作,學業等諸多因素,損傷後總是希望先拖著,等以後有空了再來手術。我會說:越早越好,尤其是對年輕的病人。為甚麼呢?我給大家舉3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第一位是一名剛考完中考的學生,1年前摔跤損傷前交叉韌帶,一位老專家建議她保守治療,打了1個月的石膏後,開始逐步康復,可是一直都沒有完全好,不但不能劇烈運動,上下樓梯時還常常打軟腿。1個
發布於 2023-03-07 21:11
0評論
膝關節後外側角(posteriorlateralcorner,PLC)損傷大多由車禍、墜落傷和運動傷引起,常併發後交叉韌帶(PCL)、前交叉韌帶(ACL)等其他韌帶損傷,以伴隨PCL損傷為主。其損傷後可造成膝內翻、脛骨外旋和膝關節反屈畸形,因此PLC損傷後的修復重建對膝關節穩定至關重要。如忽視或延誤治療,將導致膝關節不穩定,造成其他韌帶手術重建失敗[1-3].。1、PLC的解剖及其功能PLC的解
發布於 2022-12-02 02:01
0評論
術後6周內的康復計劃1、仰臥位,抱膝懸垂小腿使膝關節屈曲術後4周後開始增加以下鍛鍊內容:2、靠牆微蹲練習3、正向臺階練習:正向面對臺階,上下臺階練習。4、側向臺階練習:側向面對臺階,上下臺階練習。5、提踵練習:站立,保持完全伸膝,踮起腳後跟。         
發布於 2023-02-17 04:26
0評論
一位年輕患者,打籃球時落地導致膝關節扭傷,膝關節腫痛了2個星期就沒甚麼特別不舒服。他還能打球,只是發力時感覺關節不太穩定。到醫院經檢查,診斷為前交叉韌帶損傷,醫生建議行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患者有些納悶,現在沒特別不舒服,為甚麼需要手術治療呢?其實,醫生是通過綜合評估給出手術的建議的。前交叉韌帶損傷以後,其治療方案需要結合患者年齡、韌帶損傷程度、關節不穩程度以及患者運動需求確定。前交叉韌帶重建的目
發布於 2023-01-28 21:4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