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02 06:51

  ?

  1、概 念

  骨質疏鬆( OP) 是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一種病理生理現象, 也是引起骨折危險性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骨質疏鬆"的概念最早由歐洲病理學家Pommer 於1885 年提出, 1941 年, Albright 明確提出骨質疏鬆症的概念; 1999 年, 我國第一屆骨質疏鬆診斷標準研討會對骨質疏鬆症定義如下: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 骨小梁變細、斷裂、數量減少, 骨皮質多孔、變薄為特徵, 並由此導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全身性骨病。其特點是骨礦物質和骨基質呈等比例減少。骨強度主要取決於骨礦密度和骨質量兩個因素, 骨強度的降低使骨在遭受外力時容易發生骨折。

  2、流行病學

  20 世紀90 年代, 全世界約有2 億人受到骨質疏鬆的威脅, 7500 萬人患骨質疏鬆症。美國50 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3% ~ 6% 和13% ~18%; 低骨量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為28% ~ 47% 和37%~ 50%。加拿大一項關於骨質疏鬆症的研究結果顯示, 女性腰椎骨質疏鬆症和股骨頸骨質疏鬆症的患病率分別12.1%和7.9%, 總患病率為15.8%; 男性腰椎骨質疏鬆症和股骨頸骨質疏鬆症的患病率分別2.9%和4.8%, 總患病率為6.6%。骨質疏鬆症造成的嚴重後果是骨折, 以腰椎、髖骨和腕骨骨折多見。我國60 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約為2900 萬人, 低骨量患者為1700 萬人。50 歲以上人群骨折總患病率為26.6%,髖骨骨折患病率為1.9%, 前臂骨折為4%, 脊椎骨折為13.1%。

  3、病 因

  3.1、內分泌因素 與骨質疏鬆症發生相關的激素有性激素( 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 、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活性維生素D、甲狀腺素、皮質類固醇激素和生長激素等, 前4 種激素, 特別是性激素在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中起決定性作用, 尤其對女性的影響更為顯著。雌激素具有抑制骨吸收、增強成骨細胞活性、抑制骨鈣溶出及促進骨重建等作用, 可直接作用於腎臟, 提高1A-羥化酶活性, 促進1, 25-二羥維生素D3 產生及鈣吸收; 可促進降鈣素分泌, 增加其血清基礎值; 作用於甲狀旁腺, 降低甲狀旁腺素分泌, 抑制骨吸收; 作用於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 阻止骨吸收。雄激素具有促進蛋白合成、促進骨基質合成的作用。老年人由於性腺功能減退, 雌激素及雄激素生成減少, 因而更易發生骨質疏鬆。

  3.2、營養因素 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動態平衡過程中, 鈣、磷兩種元素對骨骼的影響較大, 鈣、磷代謝異常為骨質疏鬆症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 蛋白質、微量元素( 氟、鎂、鋅)、維生素C、維生素D 等的異常也與骨質疏鬆密切相關。( 1)鈣: 成年人體內鈣含量約為體重的1.5%, 其中95% 以上存儲在骨骼內構成"鈣磷庫”, 成為骨量的主要原料。鈣缺乏是引發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常成年人每天骨鈣丟失約10 mg, 每天鈣的最少需求量為600~ 1000 mg。多項研究結果顯示, 鈣攝取在最大需要量以上時, 骨質疏鬆症及其導致的骨折發生率顯著下降。( 2)磷: 磷是骨質無機成分中僅次於鈣的第二大元素, 80% 的磷以羥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 其他20%以有機磷形式存在於軟組織和體液中。磷與鈣共同參與骨代謝, 低磷可促進骨吸收, 降低骨礦化速度; 高磷使細胞內鈣濃度降低,促進甲狀旁腺激素分泌, 骨吸收增加, 引發骨質疏鬆。( 3) 鎂: 鎂不但是促進鈣吸收的關鍵物質, 而且可以促進維生素D 的羥化過程, 調節甲狀旁腺素和降鈣素的平衡。當鎂缺乏時, 甲狀旁腺素釋放、降鈣素受抑制而影響骨對鈣的吸收。( 4)蛋白質: 蛋白質是骨骼有機質合成的重要原料, 攝入不足或過量都會對鈣平衡和骨量起負性調節作用。目前已明確, 腸鈣吸收與蛋白質攝入量成反比, 特別是酸性氨基酸可抑制腸鈣吸收, 含硫氨基酸過多可酸化尿液、減少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促進尿鈣排出。蛋白質過度攝取可影響人體內環境,干擾鈣磷代謝平衡, 引起鈣過多流失; 而攝入不足引發的負氮平衡, 則可引起胰島素生長因子( IGF-I)缺乏, 阻礙成骨細胞建造必需有機基質、骨礦沉積受阻、骨形成降低而影響骨質量。正常成年人每天蛋白質需要量為70 g 左右, 蛋白質攝入增加1 倍時, 尿鈣排出增加50%。(5) 其他: 維生素攝入不足、過量飲酒、吸菸、高鹽、高咖啡因飲食等, 均容易導致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增加, 從而引發骨質疏鬆。

  3.3、性別及年齡因素 年齡是影響人體骨礦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30~ 40 歲時骨量達到一生中的峰值,並維持相對穩定5~ 10 年。女性40~ 49 歲、男性40~64 歲時骨量開始緩慢減少。女性50 歲以後的5~ 10年, 特別是絕經期後, 由於血中雌激素等水平下降, 骨量急劇流失, 80 歲以上達流失高峰, 女性骨質疏鬆患病率可達100%。60 歲婦女每增齡5 歲, 骨折發生率增加1 倍, 80 歲亞洲婦女每年發生髖部骨折的危險性為1%。而男性的骨量丟失始終是緩慢進行的, 骨質的總丟失量較女性少,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率也較女性低。

  3.4、疾病及藥物因素 部分全身性疾病, 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肝腎疾病、腸胃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發骨質疏鬆。長期使用某些藥物(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抗癲藥、避孕藥、抗結核藥、含鋁抗酸藥和肝素等) , 亦可影響鈣的吸收, 使尿鈣排洩增加, 加速骨量丟失, 從而引發骨質疏鬆。

  3.5、遺傳及免疫因素 相關家系調查發現, 46% ~62%的骨密度由遺傳因素決定。因此, 遺傳因素也是骨質疏鬆症發生的重要原因。免疫功能對骨重建有調節作用, 其功能改變與骨質疏鬆症有一定關係。

  3.6、失用及環境因素 老年人因行動不便, 戶外運動及日照減少, 維生素D 合成減少, 從而使腸道鈣、磷吸收下降, 骨形成及骨礦化降低。因骨折或骨病而需長期外固定的患者或長期臥床癱瘓者, 極易引起骨質疏鬆症。氣候的變化可影響人體的骨代謝及其營養狀況; 環境汙染物中含有對骨骼有害的鉛、鋁、鎘等重金屬, 通過呼吸或飲食進入人體後, 可影響骨骼對鈣、磷的吸收, 成骨細胞少於破骨細胞, 導致或加重骨質疏鬆。

  4、分 類

  4.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由年齡增高、器官生理功能退化和性激素分泌減少引起,又分為I型和II型骨質疏鬆症。( 1) I型: 通常將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稱為Ia 型, 男性骨質疏鬆症稱為Ib 型。Ia 型骨質疏鬆症好發於絕經後5~ 15 年的婦女, 發病機制主要是以雌激素分泌明顯減少為誘因、破骨細胞為介導, 從而引起骨吸收大於骨形成的高轉換型骨質疏鬆症。實驗室檢查反映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標誌物大多高於正常值, 其特點是腸鈣吸收減少, 骨丟失加劇, 其中以骨小梁丟失最為顯著, 多先發生在中軸骨( 脊柱) , 逐漸波及周圍骨( 橈骨遠端、股骨上端、脛腓骨下端) , 骨折以胸椎、腰椎和橈骨遠端為主。Ib 型骨質疏鬆症是由於雄激素( 睪酮) 水平減少和活性降低所引發, 為男性骨質疏鬆症的常見原因。雄激素水平隨年齡增加而降低, 大於50 歲男性中, 有近半數血清睪酮水平低於正常, 甚至降低50%, 睪酮水平下降程度與骨丟失的增加顯著相關。當雄激素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時, 骨吸收和骨形成失去平衡, 表現為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增加, 從而引發骨質疏鬆。其骨折多發生在髖部, 以股骨頸和粗隆間骨折為主。( 2) II型: 70 歲以上人群多發, 男女比例為1:2。該型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是由於維生素D 受體儲備減少, 腸鈣吸收障礙, 引起血鈣水平下降, 骨丟失加快; 運動減少, 日照不足, 胃腸消化功能減退, 營養素及微量元素攝入不足, 也會影響成骨細胞活性, 使骨形成減少。其骨丟失主要發生在骨小梁, 也可發生在骨皮質。

  4.2、繼發性骨質疏鬆症 由於某種疾病或藥物等誘因引發的骨質疏鬆症, 根據發病原因可歸納為下列幾種: (1) 內分泌性骨質疏鬆症。包括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甲狀腺功能亢進性骨質疏鬆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性骨質疏鬆症等。( 2) 藥物性骨質疏鬆症。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性骨質疏鬆症、影響肝酶藥物性骨質疏鬆症等。(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致骨質疏鬆症。患有COPD 的中、老年人, 吸菸、治療慢阻肺時使用激素治療、維生素D 攝入不足、性功能減退、體重指數下降、室外和室內活動減少等均為引發或加重COPD 骨質疏鬆症的因素。( 4) 失用性骨質疏鬆症。以四肢骨和髖骨較為明顯, 對中軸骨影響較小。骨質疏鬆症易引起骨折, 骨折後又可以繼發骨質疏鬆症, 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4.3、 特發性骨質疏鬆症 是指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不明原因的骨質疏鬆症。包括青少年骨質疏鬆症、青壯年骨質疏鬆症, 以及妊娠、哺乳期骨質疏鬆症。此類骨質疏鬆症並不常見, 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臨床表現是不明原因的背部、腰髖部、足部疼痛及骨折, X 線攝片多為相應部位骨吸收表現。

骨質疏鬆症的流行病學、病因和分類相關文章
1、為甚麼說膀胱癌是泌尿系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腫瘤?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腎臟產生的尿液經輸尿管排至膀胱,在膀胱停留時間最長;合併下尿路梗阻,易合併膀胱慢性感染、結石刺激等,導致膀胱在泌尿系統中腫瘤高發。2、甚麼原因可以引起膀胱癌?哪些化學物質可引起膀胱癌?膀胱癌的發生是複雜、多因素、多步驟的病理變化過程,目前對其發病原因還不完全清楚,較為明確的兩大致病危險因素是吸
發布於 2023-03-18 04:16
0評論
腎癌約佔成人惡性腫瘤的2%-3%,各國或各地區的發病率不同,發達國家發病率高於發展中國家。我國各地區腎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差異也較大,據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和衛生部衛生統計信息中心統計我國試點市、縣1988-1997年腫瘤發病及死亡資料顯示:1、腎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2、男女比例約為2∶1;3、城市地區高於農村地區,兩者最高相差43倍。發病年齡可見於各年齡段,高發年齡50-70歲。腎
發布於 2022-10-10 17:48
0評論
病原學 HIV屬於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中的人類慢病毒組,分為1型和2型。目前世界範圍內主要流行HIV-1。HIV-1為直徑約100~120nm球形顆粒,由核心和包膜兩部分組成。核心包括兩條單股RNA鏈、核心結構蛋白和病毒複製所必須的酶類,含有逆轉錄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種變異性很強的病毒,不規範的抗病毒治療是導致病毒耐藥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於西非,目前在美國、歐洲、南非、
發布於 2024-02-06 14:45
0評論
1、腎盂癌是甚麼類型的腫瘤?高發於哪些人群?與吸菸有關係嗎?腎盂癌系發生在腎盂或腎盞上皮的一種腫瘤,約佔所有腎腫瘤的10%左右。本病多數為移行細胞癌,少數為鱗癌和腺癌,後二者約佔腎盂癌的15%左右,它們的惡性程度遠較移行細胞癌為高。臨床所見移行細胞癌可在任何被覆有移行上皮的尿路部位先後或同時出現。患者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多於女,約3:1。左右兩側腎臟發病無明顯差異,兩側同時發生者約佔2~4
發布於 2023-03-18 04:26
0評論
(一)發病率和患病率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腫瘤,發病率(incidencerate)或患病率(prevalencerate)有很大差別。來自GlobalCancerStatistics2008年數據顯示,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較高,位居全身惡性腫瘤的第6位,其中口腔癌位於第12位。多數國家口腔癌發病率1~10/10萬,個別國家達到15/10萬甚至30/10萬。總體情況,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高於發達國家
發布於 2023-02-16 00:36
0評論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學由於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四分之一糖尿病患者足部損傷的危險性升高。糖尿病患者每年新發生足部病變的比率為3%-7%。足部損傷癒合後,繼發潰瘍的危險逐漸上升,在30%到100%之間,這主要依賴於後續護理的質量。與以往其他類型截肢類似,糖尿病患者也必須被視為截肢的高危人群,需要很細緻而有計劃的監測和護理。德國每年有20,000以上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病變最終需要截肢。截肢
發布於 2022-12-03 06:06
0評論
不孕症是涉及全球各個地區或國家育齡夫婦的問題,是婦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不孕症的發生往往給患者及家屬帶來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殖健康和家庭幸福。有統計,不孕夫婦的離婚率是正常人群的2.2倍。不孕症發生率平均佔生育年齡婦女的10%左右。80年代中末期WHO在25個國家的33個研究中心組織了一次採用標準化診斷的不孕症夫婦調查,結果表現發達國家約有5%-8%的夫婦受到不孕的影響,發展中
發布於 2022-12-09 05:22
0評論
嗜鉻細胞瘤為起源於神經外胚層嗜鉻組織的腫瘤,主要分泌兒茶酚胺,根據腫瘤是來自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將副神經節瘤分為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化學感受器瘤、頸動脈體瘤等)及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腹膜後、盆腔及縱隔後的副神經節瘤)。某些患者可因長期高血壓致嚴重的心、腦、腎損害或因突發嚴重高血壓而導致危象,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時、早期獲得診斷和治療,是一種可治癒的繼發性高血壓病。1、甚麼是嗜鉻細胞瘤?嗜
發布於 2023-03-18 03:26
0評論
發病率(incidence)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惡性腫瘤,佔美國年診斷新腫瘤病例的1.9%(男0.92%;女2.9%)。年發病率依地區、年齡和性別而有所變化。美國1996~2000年依年齡調整的年發生率為68/1000000,女性(99/1000000)高於男性(36/1000000)。美國目前年診斷甲狀腺癌新病例約25690,女:男比例接近於3:1。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某些地區如夏威夷(Ha
發布於 2023-01-30 14:02
0評論
胸痛是臨床常見症狀,人群終生髮生率為24.6%。引起胸痛的原因複雜,不同的疾病可表現為相同或相似的疼痛特點,極易導致臨床誤診誤治。而且某些胸痛發病危急,需及時診治,否則將帶來嚴重後果。為正確診治胸痛,減少誤診誤治,制定合理診治流程,我們與其他單位合作,聯合發起胸痛流行病學調查。希望各種胸痛患者就診諮詢,我們將詳細記錄您的病史,耐心解答您的疑問!
發布於 2022-09-25 05:2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