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18 03:26

  嗜鉻細胞瘤為起源於神經外胚層嗜鉻組織的腫瘤,主要分泌兒茶酚胺,根據腫瘤是來自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將副神經節瘤分為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化學感受器瘤、頸動脈體瘤等)及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腹膜後、盆腔及縱隔後的副神經節瘤)。某些患者可因長期高血壓致嚴重的心、腦、腎損害或因突發嚴重高血壓而導致危象,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時、早期獲得診斷和治療,是一種可治癒的繼發性高血壓病。

  1、甚麼是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主要是指起源於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的腫瘤,可合成、存儲和分解代謝兒茶酚胺,並因後者的釋放引起相應的症狀,而將傳統概念的腎上腺外或異位嗜鉻細胞瘤也可稱為副神經節瘤。

  2、甚麼原因導致嗜鉻細胞瘤的?

  嗜鉻細胞瘤的病因尚不明瞭,可能與遺傳有關。近年研究表明約30%有家族遺傳背景,並已明確致病基因:VonHippel-Lindau病(VHL病,VHL基因突變)、多發內分泌腫瘤-1型(MEN-1,MEN1基因突變)、多發內分泌腫瘤-2型(MEN-2,RET基因突變)、家族性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瘤綜合徵(SDHD、SDHB或SDHC基因突變)、神經纖維瘤病-1型(NF-1,NF-1基因突變)。成人散發性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瘤基因突變率約24%,兒童可達36%。嗜鉻細胞瘤的發生率在MEN-2為70%~80%,VHL病約10%,NF-1約3%~5%。

  3、嗜鉻細胞瘤有甚麼臨床表現?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發生率約80%~90%。50%~60%為持續性,40%~50%為發作性,10%~50%可出現體位性低血壓,5%血壓可正常。可伴有典型的頭痛、心悸、多汗“三聯徵”,其發生率為50%以上。伴有血糖增高的發生率約40%。部分患者可能會以心肌病、高鈣血癥、血尿、糖尿病、庫欣綜合徵、腸梗阻、甚至視力下降等原因就診;家族性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瘤可以相關綜合徵的臨床症狀和體徵為主要表現:如MEN-2(甲狀腺髓樣癌、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多發粘膜神經瘤)、VHL病(視網膜和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母細胞瘤、腎囊腫或腎細胞癌、胰腺囊腫或腫瘤、附睪囊腺瘤)、NF-1(皮膚多發神經纖維瘤、色斑、虹膜“利舍結節”)、家族性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瘤綜合徵(頭頸部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嗜鉻細胞瘤、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等。約15%可及腹部腫塊。少見情況以急症形式出現:如高血壓危象、休克、急性心衰、肺水腫、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急性腎功能不全、高熱等。嗜鉻細胞瘤在腎上腺偶發瘤的發生率約5%。約有8%的患者無任何症狀,多見於家族性發病者或瘤體巨大的囊性嗜鉻細胞瘤。

  4、除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可以發生在人體的哪些部位?

  嗜鉻細胞瘤主要源於腎上腺髓質,約9%~24%源於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多為單側,但遺傳性者常為雙側、多發,如MEN-2相關者約50%~80%為雙側。約95%以上的非腎上腺嗜鉻細胞瘤位於腹部和盆腔,最常見部位為腹主動脈旁、腎門附近、下腔靜脈旁等;其次為盆腔,膀胱嗜鉻細胞瘤佔膀胱腫瘤0.5%,佔嗜鉻細胞瘤的10%;再次為頭頸和胸腔縱隔。15%~24%可多發。

嗜鉻細胞瘤的發生和流行病學相關文章
嗜鉻細胞瘤90%以上為良性腫瘤。腫瘤切而呈棕黃色,血管豐富,間質很少,常有出血。腫瘤細胞較大,為不規則多角形,胞漿中顆粒較多;細胞可被鉻鹽染色,因此稱為嗜鉻為細胞瘤。據統計,80%~90%嗜鉻細胞瘤發生於腎上腺髓質嗜鉻質細胞,其中90%左右為單側單個病變。多發腫瘤,包括髮生於雙側腎上腺者,約佔10%。起源腎上腺以外的嗜鉻細胞瘤約佔10%;中國此項統計結果稍高一些。惡性嗜鉻細胞瘤約佔5%~10%,
發布於 2023-12-12 05:24
0評論
1.如能早期診斷則預後可明顯改善。 2.術前準備充分的情況之下手術的死亡率明顯降低。 3.因為家族性嗜鉻細胞瘤的複發率高,建議每年複查1次。若測定值異常,再進一步行影像學檢查。惡性嗜鉻細胞瘤的5年生存率低於50%。 4.完全切除腫瘤而高血壓治癒的患者約70%,其餘者仍有持續性高血壓或高血壓復發,可能是原發性高血壓或腎性高血壓,通常降壓藥物可以良好控制血壓。
發布於 2023-12-12 05:38
0評論
嗜鉻細胞瘤為起源於神經外胚層嗜鉻組織的腫瘤,主要分泌兒茶酚胺,根據腫瘤是來自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將副神經節瘤分為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化學感受器瘤、頸動脈體瘤等)及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腹膜後、盆腔及縱隔後的副神經節瘤)。某些患者可因長期高血壓致嚴重的心、腦、腎損害或因突發嚴重高血壓而導致危象,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時、早期獲得診斷和治療,是一種可治癒的繼發性高血壓病。病因:嗜鉻細胞瘤是―種起
發布於 2022-10-08 04:18
0評論
嗜鉻細胞瘤:起源於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的腫瘤,合成、存儲和分解代謝兒茶酚胺,並因後者的釋放引起症狀。副神經節瘤:起源於腎上腺外的嗜鉻細胞的腫瘤,包括源於交感神經(腹部、盆腔、胸部)和副交感神經(頭頸部)者。前者多具有兒茶酚胺激素功能活性,而後者罕見過量兒茶酚胺產生。2004年,WHO的內分泌腫瘤分類將嗜鉻細胞瘤定義為來源於腎上腺髓質的產生兒茶酚胺的嗜鉻細胞的腫瘤,即腎上腺內副神經節瘤;而將交感神經
發布於 2023-01-06 08:16
0評論
1、嗜鉻細胞瘤有哪些診斷試驗?實驗室測定血漿和尿的遊離兒茶酚胺(CA)(包括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及其代謝產物如VMA是傳統診斷嗜鉻細胞瘤的重要方法。腫瘤CA的釋放入血呈“間歇性”,直接檢測CA易出現假陰性。但CA在瘤細胞內的代謝呈持續性,其中間產物甲氧基腎上腺素類物質(metanephrines,MNs)以“滲漏”形式持續釋放入血,血漿遊離MNs和尿分餾的甲氧腎上腺素(urinary
發布於 2023-03-18 03:56
0評論
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PHEO/PGL)佔高血壓病人的0.1%~0.6%,年發病率3~4/100萬人,屍檢發現率約為0.09%~0.25%,人群中約50~75%的PHEO/PGL未被診斷。目前約25%的PHEO系影像學偶然發現,佔腎上腺偶發瘤的4%~5%。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40~50歲。PGL佔全部嗜鉻
發布於 2023-01-06 08:26
0評論
嗜鉻細胞瘤是來源於交感神經系統的嗜鉻細胞,大約90%的嗜鉻細胞瘤發生於腎上腺髓質,約10%發生在腎上腺外,多數位於腹腔,只有1%-2%的嗜鉻細胞瘤發生於胸腔,多見於後縱隔。原發於心髒的嗜鉻細胞瘤罕見,原發於心髒的嗜鉻細胞瘤源於副神經節(心房或房間隔)和內臟自主神經副神經節,最多見於左心房。由於腫瘤常累及瓣膜或冠狀動脈血供,手術切除困難。診斷策略:心臟嗜鉻細胞瘤與腎上腺嗜鉻細胞瘤不同,心臟嗜鉻細胞
發布於 2022-10-11 18:48
0評論
嗜鉻細胞瘤是源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或其他部位的嗜鉻組織,該瘤體持續或間斷的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以及多個臟器的功能代謝紊亂。本病男性多於女性,以20-50歲最多見。大多數病例若能早診治,可以治癒。【診斷要點】(一)臨床表現:主要是大量兒茶酚胺作用於腎上腺受體所致,以心血管症狀為主。1、心血管系統表現:陣發性高血壓為本病的特徵性表現,平時血壓不高,發作時血壓驟升,伴劇烈頭痛
發布於 2022-10-19 17:09
0評論
我們大多認為高血壓是老年患者的專利,中青年少有發病。其實不然,隨著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社會心理因素等的變化,高血壓在青年患者中日趨增加,也日趨引起了臨床醫生的重視,我們形象的稱其為“青春型”高血壓患者。其中有一大部分患者是由相應的病因引起的,即高血壓只是一個表現。我們在這為大家介紹一下泌尿外科常見的引起高血壓的疾病,甚至可以稱之為隱形殺手,即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瘤多源於腎上腺,少部分可異位於腹膜
發布於 2023-03-13 13:21
0評論
甚麼是惡性嗜鉻細胞瘤?惡性嗜鉻細胞瘤該如何治療?答:多種病理學指標用於預測嗜鉻細胞瘤的惡性行為,但迄今最具預測價值的是定位於腎上腺外、腫瘤的直徑>5cm和有SDHB基因突變的嗜鉻細胞瘤要考慮為惡性,除此以外,血、尿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顯著升高亦提示惡性可能,需引起臨床重視。惡性嗜鉻細胞瘤主要的治療方法如下:(1)手術切除原發或轉移病灶仍是主要治療手段,手術減瘤雖不能延長生存,但有助控制血壓等
發布於 2023-03-18 03:5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