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06 08:21

嗜鉻細胞瘤的臨床症狀與兒茶酚胺的過度分泌有關,表現為高血壓、頭痛、心悸、高代謝狀態、高血糖、多汗症等。常見的體徵和症狀如下:

一、心血管系統:

1、高血壓是本綜合徵的主要和特徵性表現,可以是間歇性或持續性發作。典型的陣發性發作常表現為血壓突然升高,可達200-300/130-180mmHg,伴有嚴重頭痛、全身大汗、心悸、心動過速、心律失常、心前區和上腹部緊迫感、疼痛、焦慮、恐懼或瀕死感、皮膚蒼白、噁心、嘔吐、腹痛或胸痛、視力模糊、複視,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左心衰竭或心血管意外。

2、低血壓、休克 本病也可發生低血壓或直立性低血壓,甚至休克或高血壓與低血壓交替出現。

3.心臟變性 大量兒茶酚胺可導致兒茶酚胺引起的心臟病,可表現為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縮、陣發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有些病例可導致心肌變性、壞死、炎症改變和其他心肌損害,併發生心力衰竭。長期、持續的高血壓可導致左心室肥大、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

二。代謝紊亂:

高濃度的腎上腺素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增加氧耗,提高基礎代謝率,可導致發燒和消瘦。腎上腺素的作用是使人的血液循環加快,從而使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含量增加,並使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含量增加,從而使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含量增加。少數病例可能出現低鉀血癥,腫瘤分泌的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肽也可能導致高鈣血癥。

其他表現:

過多的兒茶酚胺會降低腸道蠕動和張力,從而引起便秘、腸道擴張、胃腸壁血管增生性或閉塞性內膜炎,導致腸道壞死、出血或穿孔;膽囊收縮力下降和Oddi括約肌張力增加可能導致膽汁瀦留和膽結石。嚴重的和長期的疾病可能導致腎衰竭。膀胱內副神經節瘤患者在排尿時可誘發血壓升高。在大量腎上腺素的作用下,血細胞發生重新分佈,導致外周血中白細胞數量增加,有時也會出現紅細胞。此外,該病可能是II型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綜合徵(MEN)的一部分,可與甲狀腺髓樣癌、甲狀旁腺腺瘤或增生以及腎上腺腺瘤或增生有關。

嗜鉻細胞瘤的常見症狀是甚麼?相關文章
嗜鉻細胞瘤為起源於神經外胚層嗜鉻組織的腫瘤,主要分泌兒茶酚胺,根據腫瘤是來自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將副神經節瘤分為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化學感受器瘤、頸動脈體瘤等)及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腹膜後、盆腔及縱隔後的副神經節瘤)。某些患者可因長期高血壓致嚴重的心、腦、腎損害或因突發嚴重高血壓而導致危象,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時、早期獲得診斷和治療,是一種可治癒的繼發性高血壓病。病因:嗜鉻細胞瘤是―種起
發布於 2022-10-08 04:18
0評論
我們大多認為高血壓是老年患者的專利,中青年少有發病。其實不然,隨著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社會心理因素等的變化,高血壓在青年患者中日趨增加,也日趨引起了臨床醫生的重視,我們形象的稱其為“青春型”高血壓患者。其中有一大部分患者是由相應的病因引起的,即高血壓只是一個表現。我們在這為大家介紹一下泌尿外科常見的引起高血壓的疾病,甚至可以稱之為隱形殺手,即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瘤多源於腎上腺,少部分可異位於腹膜
發布於 2023-03-13 13:21
0評論
嗜鉻細胞瘤為起源於神經外胚層嗜鉻組織的腫瘤,主要分泌兒茶酚胺,根據腫瘤是來自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將副神經節瘤分為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化學感受器瘤、頸動脈體瘤等)及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腹膜後、盆腔及縱隔後的副神經節瘤)。某些患者可因長期高血壓致嚴重的心、腦、腎損害或因突發嚴重高血壓而導致危象,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時、早期獲得診斷和治療,是一種可治癒的繼發性高血壓病。1、甚麼是嗜鉻細胞瘤?嗜
發布於 2023-03-18 03:26
0評論
嗜鉻細胞瘤90%以上為良性腫瘤。腫瘤切而呈棕黃色,血管豐富,間質很少,常有出血。腫瘤細胞較大,為不規則多角形,胞漿中顆粒較多;細胞可被鉻鹽染色,因此稱為嗜鉻為細胞瘤。據統計,80%~90%嗜鉻細胞瘤發生於腎上腺髓質嗜鉻質細胞,其中90%左右為單側單個病變。多發腫瘤,包括髮生於雙側腎上腺者,約佔10%。起源腎上腺以外的嗜鉻細胞瘤約佔10%;中國此項統計結果稍高一些。惡性嗜鉻細胞瘤約佔5%~10%,
發布於 2023-12-12 05:24
0評論
1.如能早期診斷則預後可明顯改善。 2.術前準備充分的情況之下手術的死亡率明顯降低。 3.因為家族性嗜鉻細胞瘤的複發率高,建議每年複查1次。若測定值異常,再進一步行影像學檢查。惡性嗜鉻細胞瘤的5年生存率低於50%。 4.完全切除腫瘤而高血壓治癒的患者約70%,其餘者仍有持續性高血壓或高血壓復發,可能是原發性高血壓或腎性高血壓,通常降壓藥物可以良好控制血壓。
發布於 2023-12-12 05:38
0評論
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PHEO/PGL)佔高血壓病人的0.1%~0.6%,年發病率3~4/100萬人,屍檢發現率約為0.09%~0.25%,人群中約50~75%的PHEO/PGL未被診斷。目前約25%的PHEO系影像學偶然發現,佔腎上腺偶發瘤的4%~5%。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40~50歲。PGL佔全部嗜鉻
發布於 2023-01-06 08:26
0評論
甚麼是惡性嗜鉻細胞瘤?惡性嗜鉻細胞瘤該如何治療?答:多種病理學指標用於預測嗜鉻細胞瘤的惡性行為,但迄今最具預測價值的是定位於腎上腺外、腫瘤的直徑>5cm和有SDHB基因突變的嗜鉻細胞瘤要考慮為惡性,除此以外,血、尿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顯著升高亦提示惡性可能,需引起臨床重視。惡性嗜鉻細胞瘤主要的治療方法如下:(1)手術切除原發或轉移病灶仍是主要治療手段,手術減瘤雖不能延長生存,但有助控制血壓等
發布於 2023-03-18 03:51
0評論
嗜鉻細胞瘤:起源於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的腫瘤,合成、存儲和分解代謝兒茶酚胺,並因後者的釋放引起症狀。副神經節瘤:起源於腎上腺外的嗜鉻細胞的腫瘤,包括源於交感神經(腹部、盆腔、胸部)和副交感神經(頭頸部)者。前者多具有兒茶酚胺激素功能活性,而後者罕見過量兒茶酚胺產生。2004年,WHO的內分泌腫瘤分類將嗜鉻細胞瘤定義為來源於腎上腺髓質的產生兒茶酚胺的嗜鉻細胞的腫瘤,即腎上腺內副神經節瘤;而將交感神經
發布於 2023-01-06 08:16
0評論
嗜鉻細胞瘤是來源於交感神經系統的嗜鉻細胞,大約90%的嗜鉻細胞瘤發生於腎上腺髓質,約10%發生在腎上腺外,多數位於腹腔,只有1%-2%的嗜鉻細胞瘤發生於胸腔,多見於後縱隔。原發於心髒的嗜鉻細胞瘤罕見,原發於心髒的嗜鉻細胞瘤源於副神經節(心房或房間隔)和內臟自主神經副神經節,最多見於左心房。由於腫瘤常累及瓣膜或冠狀動脈血供,手術切除困難。診斷策略:心臟嗜鉻細胞瘤與腎上腺嗜鉻細胞瘤不同,心臟嗜鉻細胞
發布於 2022-10-11 18:48
0評論
對於嗜鉻細胞瘤來說是良性還是惡性難以判斷,即使取得組織病理仍不能判斷。根據WHO的診斷標準:惡性嗜鉻細胞瘤(malignantpheochromocytoma)是在沒有嗜鉻組織的區域出現嗜鉻細胞(轉移灶)如骨、淋巴結、肝、肺等。局部浸潤和腫瘤細胞分化程度均不能用於區分嗜鉻細胞瘤的良惡性。WHO的腎上腺腫瘤的組織分類將嗜鉻細胞相關腫瘤分為腎上腺髓質腫瘤和腎上腺外副神經節瘤兩大類:前者包括良、惡性P
發布於 2023-01-06 08:3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