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常見疾病之一,又稱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等;簡稱為肩周炎。本病的發生基礎,在勞損、外傷、感受風寒等因素的作用下,使肩關節的關節囊產生無菌性炎症,從而導致局部的粘連,引起肩部的疼痛、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的症狀。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功能活動。
肩關節周圍炎屬中醫學痺症的範疇,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氣血不足,外感風寒邪及外傷勞損有關。
1、診斷
1.1 臨床表現
1.1.1 症狀:本症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兩個方面的症狀即肩痛與肩關節功能活動受限。
1.1.1.1 疼痛:早期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到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臥。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
1.1.2 體徵
1.1.2.1 壓痛:肩關節周圍廣泛的壓痛,並可向頸部及肘部放射。
1.1.2.2 功能活動受限:肩關節各向的主動和被動的活動均受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亦受限。
1.1.2.3 肌肉萎縮:日久,三角肌等可發生廢用性萎縮。
1.2 診斷標準
1.2.1 肩關節周圍廣泛的疼痛,痛點在關節間隙上。
1.2.2 肩關節各向的主動和被動的活動均受限。
2、辨證
2.1 氣血不足:年老體虛或因勞累過度而導致肝腎精虧,氣血不足,筋失所養,血虛生痛。久之,則筋脈拘急而不用。舌淡苔少,脈弦細。
2.2 外感風寒溼邪:久居溼地,風雨露宿,夜寐露肩當風,以致風寒溼邪客於血脈筋肉。在脈則血凝不流,脈絡拘急而疼痛。寒溼之邪淫溢於筋肉則屈而不伸,痿而不用。舌暗苔滑膩,脈弦。
2.3 外傷筋骨:跌撲閃挫,筋脈受損,淤血內阻,脈絡不通,不通則痛。久之,則筋脈失養,拘急而不用。舌暗有瘀癍苔少,脈弦緊。
本病不論何因致病,日久則筋脈失養,拘急而不用,脈絡瘀阻,不通則痛。
3、治療
3.1 治療原則 舒筋通絡、活血止痛、鬆解粘連、滑利關節。
3.2 手法:一指禪推法、揉、點、按、拿、扳、拔伸、搖等法。
3.3 取穴:肩井、天宗、肩k、肩s、肩貞、曲池、合谷。
3.4 操作:病人坐位。用揉法或一指禪推法在患側肩關節周圍治療,由前向後往返數次,同時配合患肢被動外展、內收、外旋、上舉等活動;再用分筋法、撥筋法在肩關節處由前至後往返操作3--5次,同時配合患肢外展;按揉上述穴位,以酸脹為度。然後,用肩關節搖法、扳法治療。作搖法時,幅度要由小到大;作扳法時,力量要由輕到重,動作不要過猛,以病人能忍受為度。最後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覆搓動並抖動上肢,以此作為手法操作的結束動作。
3.5 其他治療
3.5.1 針灸:對於本病的早期的疼痛治療有很好的療效。
3.5.2 理療:對於本病的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3.5.3 封閉:對於本病疼痛治療有很好的療效。
3.5.4 藥物貼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貼、多克自熱貼、活血接骨貼等。
4、功能鍛鍊:本病的肩功能障礙,主要是由肩關節粘連導致。治療同時必須配合適當的肩部功能鍛鍊,要求患者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因人而異。鍛鍊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下列方法。
4.1 爬牆活動:面對牆壁,用雙手或單手沿牆壁緩慢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舉高,並保持上肢伸直的狀態,盡力使身體向牆壁靠近。然後再緩緩向下回到原處,反覆數次。
4.2 體後拉手:雙手向後,用健側手拉住患側腕部,逐漸向上拉動至最大角度,反覆數次。
4.3 外旋鍛鍊:背靠牆而立,雙手握拳屈肘,兩臂外旋,儘量使拳背貼到牆壁上,反覆數次。
4.4 搖肩活動:弓箭步,一手插腰,另一手握空拳靠近腰部,作前後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動作由慢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