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09-28 16:38

  完全性直腸脫垂為肛腸科較為常見的難治性疾病,其發病率約為0.53%-1.9%,平均患病時間達20年。長期的完全性直腸脫垂將會導致陰部神經損傷而產生肛門失禁、潰瘍、出血、狹窄及壞死的危險,現代醫學治療主要以經腹或經會陰手術為主。手術雖然療效較好,但存在著痛苦較大,醫療費用較高的缺點。80年代我院發明了消痔靈注射液,在內痔的治療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被稱為“痔瘡患者的福音”,近十年來我們又以消痔靈注射液採取雙層四步注射法治療完全性直腸脫垂,取得了較好療效。所謂雙層四步注射法是指直腸外層(直腸周圍間隙)與直腸內層(直腸粘膜下層)分四步進行注射。即將藥物(如消痔靈注射液)分四步分別注射於:
  ①兩側骨盆直腸間隙,使直腸與直腸側韌帶粘連固定;
  ②直腸後間隙,使直腸與骶前筋膜粘連固;
  ③直腸粘膜下層,使鬆弛的直腸粘膜與肌層粘連固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使直腸黏膜與肌層、直腸肌層與周圍組織粘連固定,從而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介紹如下。
  1、診斷標準: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藥新藥治療直腸脫垂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診斷標準,符合二型直腸全層脫垂診斷標準,其分度屬Ⅱ、Ⅲ度者。
  2、治療方法:患者術前1日流汁飲食,注射當日禁食,清潔灌腸,會陰部備皮。骶麻成功後,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肛門直腸以碘伏消毒。注射按如下四步完成注射。
  第1步:左側骨盆直腸間隙注射。在膀胱截石位3點距肛門緣1.5ml處,先用9號腰穿針穿透皮層,平行肛管經肛門外括約肌至提肛肌,當有落空感時表示通過提肛肌進入骨盆直腸間隙。此時,用左手食指伸入直腸壺腹引導,觸摸針尖部位,證實腰穿針位於直腸壁外側,未穿透直腸肌層,再將腰穿針針斜向外側並全部刺入。如發現針頭距直腸粘膜較遠不易觸及時應重新穿刺,刺入部位適當時,手指感到與刺針僅隔腸壁肌層,觸得明顯。準確定位後回抽無血再將藥液注入。注藥時應邊退針邊注藥,使藥液呈柱狀均勻分佈,注射消痔靈原液20ml。
  第2步:直腸後間隙注射。更換腰穿針頭後,在截石位6點肛門與尾骨間皮膚中點處穿刺。腰穿針先與肛管平行,穿過肛尾韌帶後斜向後側,為使穿刺部位正確,仍可用另一手食指入直腸壺腹作引導,進針約9cm。證實針頭未穿透直腸壁,未穿入骶骨前筋膜,活動於直腸後間隙內,再邊退針邊注射消痔靈原液10-15ml。
  第3步:右側骨盆直腸間隙注射。依前法在截石位9點處定位穿刺並注射消痔靈原液20ml。
  第4步:直腸粘膜下多點注射。將喇叭肛門鏡(前端口徑2.2cm,後端口徑5cm,長8cm)儘可能置入直腸項端,用5ml注射器裝滿藥液並接上5號針頭(口腔科麻醉用針頭),在肛門鏡下按截石位1.3.5.7.9.11點,每點粘膜下注藥1-2ml,然後下退1-2cm再按2.4.6.8.10.12點同法注射,直至齒線上方。使藥液均勻注射到粘膜下層,注射1:1消痔靈稀釋液(1份消痔靈加1份 0.50%xylocaine)60ml。
  注意事項: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每步注射完畢後要更換手套。掌握肛管直腸及其周圍組織的解剖,切忌將液注入腸壁肌層、骶骨前筋膜和腹腔內。切忌刺穿腸壁。
  注射後處理:術後當日禁食或給予無渣飲食,注射一週內口服抗生素,控制排便3-5天。第一次排便如排出困難則用溫鹽水1000 ml灌腸。患者注意臥床休息,避免用力下蹲及過度增加腹壓。
  3、體會
  注射療法治療直腸脫垂,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曾用的注射藥物有95%酒精,50%葡萄糖注射液,5%魚肝油酸鈉,5%石碳酸油劑,30%的鹽水,7%明礬注射液等多種。每一種劑型的治癒率和併發症都不同。目前這種方法在國外已較少使用,在國外的專著中也很少介紹,甚至根本不提這種療法。究其原因為:一些劑型結果好但是併發症較多,一些沒有併發症但是治癒率低,一些劑型很有效也沒有併發症但是注射困難。國外注射療法多用於治療兒童直腸脫垂很少用於成人。在嬰兒時期直腸脫垂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注射的機理是,炎症反應引起直腸壁外和直腸周圍組織纖維化,導致直腸壁與周圍組織固定在一起,從而阻止了脫垂的發生。
  我們認為消痔靈雙層四步注射治療直腸脫垂具有痛苦小、 費用低、療程短、無重大併發症、且可重複應用的優點,可作為直腸脫垂的首選治療方法。

痔瘡注射治療完全性直腸脫垂相關文章
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脫出稱不完全脫垂;直腸全層脫出稱完全脫垂。如脫出部分在肛管直腸內稱為脫垂或內套疊;脫出肛門外稱外脫垂。直腸脫垂常見於兒童及老年。 目前,臨床上對於直腸脫垂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還是應根據導致該病的原因、脫垂的程度及其類型來進行治療。 三種類型痔瘡脫垂的治療方法 1、兒童直腸脫垂 該類人群的直腸脫垂,由於其生理的特點,有自
發布於 2023-01-10 22:38
0評論
直腸脫垂是直腸、肛管、甚至部分乙狀結腸移位下降和外脫的一種疾病。多見於年輕人和老人,常引起諸如大便失禁等痛苦的症狀。其最初病因仍舊不是很清楚,爭論也很多,但有兩種學說比較流行,即滑動疝學說和腸套疊學說。手術仍是治療直腸脫垂的主要手段,有經腹與經會陰兩種途徑,方法超過二百種,但“沒有一種是令人滿意的”。注射療法因其較高的複發率曾遭到人們的“唾棄”;但是,因其不破壞直腸、結腸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沒
發布於 2022-12-17 07:34
0評論
李華山,崔國策,王曉鋒,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北京市10005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30973757作者貢獻分佈:本文選題及審校由李華山完成;文獻資料蒐集由崔國策與王曉鋒共同完成;寫作由李華山與崔國策共同完成.通訊作者:李華山,主任醫師,100053,北京市宣武區北線閣5號,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lihuashan@263.net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李華山
發布於 2022-09-28 16:13
0評論
直腸脫垂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只有黏膜脫出稱不完全脫垂,直腸全層脫出稱完全脫垂。如脫出部分在肛門直腸內稱內脫垂或內套疊,脫出肛門外稱外脫垂。直腸脫垂常見於兒童、老年人及經產婦。兒童型多在5歲前逐漸消失而自愈,因骶骨彎曲度逐漸形成,能有效支持直腸後壁。成年型只要產生直腸脫垂的因索存在,脫垂將逐漸加重。長期脫垂將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大便失禁。根據脫垂程度,分部分性及完全性兩種:①部分脫
發布於 2022-10-06 03:01
0評論
腸脫垂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脫出稱不完全脫垂;直腸全層脫出稱完全脫垂.如脫出部分在肛管直腸內稱為脫垂或內套疊;脫出肛門外稱外脫垂.直腸脫垂常見於兒童及老年,在兒童,直腸脫垂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可在5歲前自愈,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較嚴重的,長期脫垂將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潰瘍,肛周感染,直腸出血,脫垂腸段水腫,狹窄及壞死的危險,應以手術治療為主.本
發布於 2023-01-10 22:59
0評論
直腸脫垂是直腸、肛管、甚至部分乙狀結腸移位下降和外脫的一種疾病。多見於年輕人和老人,常引起諸如大便失禁等痛苦的症狀。其最初病因仍舊不是很清楚,爭論也很多,但有兩種學說比較流行,即滑動疝學說和腸套疊學說。手術仍是治療直腸脫垂的主要手段,有經腹與經會陰兩種途徑,經腹手術方法超過百種,經會陰手術亦有數十種,現將常見經會陰術式歸納分析如下。1、Delorme術即經會陰直腸黏膜切除及腸壁肌層摺疊縫合術。D
發布於 2022-12-17 07:55
0評論
直腸脫垂手術方法很多,[1][2]大概有百餘種,一種疾病治療方法越多,療效可能越差,歸根結底,是對其病因不清。對其機理的研究及認識,能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仍然是“滑動疝學說”[3]和“腸套疊學說”[4]。在此基礎上產生眾多的治療方式。自1999年至2012年5月收集治療直腸脫垂的不同手術病例可追蹤的30例,追蹤隨訪1-5年,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本組病例,男,
發布於 2023-01-04 10:16
0評論
直腸脫垂又稱脫肛,具體的發病原因不明,目前認為可能的發病機制有“滑動疝”學說和“腸套疊”學說,目前多數學者贊同腸套疊學說。但是,所觀察的病例中,術中發現直腸前陷凹的腹膜反折過低,是直腸前壁受壓而逐漸向腸腔內翻下垂的結果。所以,Ahermeier認為,兩者都可能導致直腸脫垂,慢性“腸套疊”為“滑動性”疝的結果。隨著盆底影像學檢查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如盆腔造影結合排糞造影術、多重聯合盆腔器官造影術及盆
發布於 2022-12-17 09:25
0評論
直腸內脫垂的手術適應證和注意事項:(1)排糞造影檢查診斷為重度直腸內脫垂,最佳手術適應證為直腸脫垂至肛管或雙重內脫垂;(2)應從嚴掌握手術適應證,經過嚴格的非手術治療無效後方可考慮手術;(3)術前行盆腔四重造影,可瞭解直腸內脫垂是否合併盆底疝、膀胱脫垂及子宮脫垂,以便了解盆腔整個形態改變,為手術方式選擇提供客觀依據;(4)肛腸測壓測定能夠了解肛門括約肌功能和直腸感覺功能,重點要了解有無盆底肌痙攣
發布於 2022-12-20 17:15
0評論
脫肛(rectalprolapse)是指直腸粘膜、直腸全層,甚至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出於肛門外的一種疾病。臨床特點是:早期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後自行復位,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肛門墜脹、潮溼、肛周瘙癢,若直腸脫出未能及時復位,可導致嵌頓。脫肛可發生在各種年齡層次的人群中,好發於體虛的小兒及老年人,經產婦,或有長期瀉痢、便秘、咳嗽等病史。在《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脫肛及其還納的方法:“‘人州出
發布於 2022-11-27 19:4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