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肌痛綜合徵(Fibromalgia,FM)是一種特發性的風溼病,以瀰漫性肌肉疼痛為特徵,常伴有多種非特異性症狀,如疲勞、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1]。本病患病率約佔全球總人口的0.5%至5%[2]。發病機制不清,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中樞疼痛的異常處理在本病的發病中佔有重要地位[3]。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溼免疫科焦娟
國內風溼科醫生常忽視本病,對纖維肌痛綜合徵的認知程度顯著低於歐美及東南亞國家。在2011年第16屆全國風溼病學學術年會上,一項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對目前我國風溼病專科醫師的調查顯示:國內僅約1/3的醫師知道纖維肌痛綜合徵的診斷標準,其他的如治療、發病機理等方面的知曉率更低,顯示出我國醫師瞭解纖維肌痛綜合徵的必要性。
纖維肌痛綜合徵缺乏有效治療,常應用多種藥物以對症處理,導致副作用的疊加。
本病尚缺乏有效干預手段,纖維肌痛綜合徵臨床表現多樣,常同時出現多種症狀,包括全身廣泛性肌肉疼痛、疲勞、軀體僵硬感、睡眠障礙、頭痛、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抑鬱、焦慮等,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目前治療主要針對症狀給予處理,致力於改善睡眠狀態、減低痛覺感覺器的敏感性、改善肌肉血流等。用藥包括抗抑鬱藥物、中樞性骨骼肌肉鬆弛劑、鎮痛藥、鎮靜催眠藥物等,但多種藥物疊加導致副作用明顯增加,安全性大幅下降。
非藥物療法是目前公認的重要治療方法,傳統氣功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近年來,非藥物療法治療FM逐漸為廣大醫護人員所重視。在2008年歐洲抗風溼聯盟制定的纖維肌痛綜合徵管理指南中,肯定了非藥物療法,包括熱水浴、量身制定的運動項目(如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以及放鬆、物理治療、病人教育和心理支持[4]。認知行為治療和多學科綜合療法近年也被多個纖維肌痛綜合徵指南所推薦[5]。
氣功是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完美的結合,屬於有氧代謝運動,比其他功能鍛鍊更適合FM患者。201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雜誌由塔夫斯大學醫學中心風溼病科Dr. Chenchen Wang及其同事開展的隨機對照試驗證實,每週練習兩次太極拳可顯著改善臨床症狀,以及患者睡眠狀況、醫生和患者總體評價,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6]。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激發了後來國際上對太極治療纖維肌痛綜合徵的研究潮流。但太極動作較多、較為複雜,學習相對困難,國際上也正嘗試將24式太極簡化為8式[7]。
附:纖維肌痛綜合徵的診斷標準
1.1990年美國風溼病協會制定的分類標準,同時滿足以下2個條件:
①持續3個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身體的左、右側,腰的上、下部及中軸骨骼(頸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同時出現疼痛時,稱為全身性疼痛。
②壓痛點:用拇指按壓,按壓力約為4kg,按壓18個壓痛點中至少有11個疼痛。這18個(9對)壓痛點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著處;斜方肌上緣中點;第5~7頸椎橫突間隙的前面;岡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內側緣;肱骨外上髁遠端2釐米處;第2肋骨與軟骨交界處;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皺襞處;大粗隆後方;膝內側脂肪墊關節折皺線的近側。
同時滿意上述2個條件者,可診為纖維肌痛綜合徵。
2.2010年美國風溼病協會制定的分類標準,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
①普遍的疼痛指數(WPI)≥7和症狀嚴重性量表(SS)評分≥5 ,或普遍的疼痛指數(WPI)3-6和症狀嚴重性量表(SS)評分≥9。②症狀出現並維持大致相當的水平至少3個月。③沒有用其他可以解釋疼痛的疾病。
普遍的疼痛指數評分(評分在0和19之間),過去一週疼痛部位數量為:
上臂:□左 □右; 前臂:□左 □右; 上肢帶骨:□左 □右;
大腿:□左 □右; 小腿:□左 □右; 髖(臀部/轉子):□左 □右; 頜:□左 □右;
上背部:□; 下背部:□; 胸部:□; 頸部:□; 腹部:□。
症狀嚴重性量表(評分在0和12之間),在過去一週中以下症狀的嚴重程度:
a.疲乏:0=無問題;1=輕微或弱,通常弱或間歇的;2=中等,或相當的,常常出現和/或在中等水平; 3=嚴重的,普遍,連續,影響生活;
b.清醒狀態未恢復精神:0=無問題;1=輕微或弱,通常弱或間歇的;2=中等,或相當的,常常出現和/或在中等水平;3=嚴重的,普遍,連續,影響生活;
c.認知症狀:0=無問題;1=輕微或弱,通常弱或間歇的;2=中等,或相當的,常常出現和/或在中等水平; 3=嚴重的,普遍,連續,影響生活;
d.是否有總體軀體症狀:0=無症狀,1=很少症狀,2=中等量的症狀,3=很多症狀。
參考文獻:
1. Wolfe F, Clauw DJ, Fitzcharles MA, et al.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preliminary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ibromyalgia and measurement of symptom severity.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2010,62(5):600-10.
2. White KP, Harth M. Classification, 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fibromyalgia. Curr Pain Headache Rep.2001,5:320-9.
3. Abeles AM, Pillinger MH, Solitar BM, et al. Narrative review: the pathophysiology of fibromyalgia. Ann Intern Med.2007,146(10):726-34.
4. Carville SF, Arendt-Nielsen S, Bliddal H, et al. EULAR evidence- 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Ann Rheum Dis.2008, 67(4):536-41.
5. Ablin J, Fitzcharles MA, Buskila D, et al.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Recommendations of Recent Evidence-Based Interdisciplinary Guideline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herapies.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2013:485272.
6. Wang C, Schmid CH, Rones R, at el. A randomized trial of tai chi for fibromyalgia. N Engl J Med.2010,363(8):743-54.
7. Jones KD, Sherman CA, Mist SD, at e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8-form Tai chi improves symptoms and functional mobility in fibromyalgia patients. Clin Rheumatol.2012,31:1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