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人積累了大量的通過耳朵診斷治療疾病的經驗,並且利用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進行過簡單的闡述,但一直沒有形成像舌診、脈診那樣的完整體系,這裡我們不多介紹。
諾吉爾的胚胎倒影耳穴圖的提出,對我國醫務工作者有很大啟發。他的文章和圖譜最早由葉肖麟摘譯並發表於1958年12月號的《上海中醫雜誌》上,之後通過我國科研及醫務人員30年的實踐研究,在驗證了諾吉爾“胚胎倒影”學說的基礎上,於1987在年韓國舉行的“國際穴名標準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並通過了《耳穴標準化方案》。確立了我國在耳穴研究領域的世界地位。
國 際 標 準 化 耳 穴 圖
(綠色為內側穴位)
在這裡,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耳穴作為各器官系統的投射區實際上是一些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小區域,“胚胎倒影”的投射規律作為一個總原則來講是成立的,但各個耳穴區的大小卻並不是機械地符合胎兒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胎兒在子宮中生長髮育的過程中,胎體各個部分的解剖比例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各器官系統的解剖比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在耳穴的臨床診療過程中,需要靠醫生細心的望診,探棒壓診,以及耳廓皮膚電阻的檢測,才能準確的定位耳穴。
標準耳穴圖固然是標準,但是在耳針臨床中還是下面的這張耳穴圖更為常用,它包含了不少的經驗穴位,值得我們熟悉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