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常見情緒,人們在不同場合會體驗不同程度的焦慮並會力圖預防引起焦慮的不利情況,積極去做減輕焦慮的活動,這是一種保護性反應。當焦慮的嚴重程度與客觀的事件或處境不相稱或持續時間過長則為病理性焦慮,臨床上稱為焦慮症狀。焦慮症狀表現為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
精神症狀是指一種提心吊膽、恐懼和憂慮的內心體驗伴有緊張不安;軀體症狀是在精神症狀基礎上伴發自主神經系統功能亢進症狀,如心悸、氣短、胸悶、口乾、出汗、肌緊張性震顫、顫抖或顏面潮紅、蒼白等。焦慮障礙屬於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據WHO調查,人群中焦慮障礙終身患病率為13.6%-28.8%,年患病率為5.6%-19.3%。
研究發現與焦慮障礙相關的五個主要危險因素為:
1、焦慮障礙家族史;
2、兒童期或青春期焦慮障礙病史,嚴重害羞、早年的不良教育方式;
3、應激性生活事件或創傷事件,包括受虐;
4、女性,未婚、離異、喪偶、教育程度低、失業、低收入;
5、共病精神障礙,尤其是抑鬱症。
適用於焦慮和恐懼的心理治療方法有許多種,但臨床應用最廣、使用較簡便、實用和公認有效的仍屬認知行為治療(CBT)。許多國家的疾病防治指南已將藥物與心理治療聯用作為一線推薦的治療方法。
焦慮和恐懼的心理治療原則包括:
1、處理焦慮症狀,如放鬆、生物反饋等;
2、處理恐懼或恐懼障礙,如放鬆和暴露(克服迴避行為);
3、改變不恰當的焦慮認知,如災難化思維等;
4、學會耐心、小心和細心地“透過症狀表象來了解患者的真實內心體驗或衝突”。
總之,我們要知道,焦慮和恐懼是人類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正常情緒反應,是我們的適應環境的保護性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影響我們最大的造成我們不快樂的,與其說是焦慮和恐懼情緒本身,還不如說是我們對“焦慮的焦慮”,即認知層面的問題所致。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自己在有生之年活得更精彩充實、生活得更幸福,所以,面對焦慮和恐懼的痛苦折磨,最終的治療目標,與其說是我們戰勝了焦慮和恐懼,還不如說是我們接受了它;與其說是我們克服了焦慮和恐懼,還不如說是我們學會了與它共處。相信自己,我們有能力征服和改造這個世界,也一定有能力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讓我們與世界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