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本文指小於6歲兒童)腹股溝疝是小兒外科最常見的疾病,是常見的腹外疝,發病率佔全部腹外疝的75%~90%。腹股溝疝多發於男性,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5:1,右側比左側多見,可能為男性右側睪丸下降較晚所致。其病因與所有腹外疝相同:
1、腹壁強度降低,小兒中最常見的是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穿過腹股溝管導致腹壁強度降低,生物學研究表明腹壁強度降低可能系腱膜中膠原代謝紊亂所致,主要是羥脯氨基酸含量減少,影響了腹壁強度;
2、腹內壓力增高,小兒經常哭鬧是引起腹內壓增高的常見原因。後者多促使疝內容物進入疝囊。小兒腹股溝疝被認為是先天性疾病,發病後除少數在出生後數月內可自行痊癒外,絕大多數患兒隨年齡增長,疝逐漸長大,必須手術治療才能痊癒。
小兒腹股溝疝系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或閉合不全所致,而非肌肉薄弱,一般單純疝囊高位結紮術即能達到滿意療效,無需行修補術。因此,小兒腹股溝疝的治療原則是施行疝囊高位結紮術。疝囊高位結紮術的術式主要有開放式疝囊高位結紮術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紮術,目前認為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疝正逐步替代傳統開放手術而成為主要的術式,但術前應就病例特點具體化分析,部分小兒仍然需要行傳統的開放術式為宜。
腹腔鏡疝囊高位結紮手術方式包括:
1、經腹腔內環口縫扎術。手術分別於左、右臍旁3cm處做0.3cm小切口,置入兩把操作鉗,在腹腔內用帶線針從疝環內側開始間斷做2~3個Z形縫合關閉內環口,腹腔內縫合打結。此術式縫合可靠,但由於在腹腔內縫合、打結,操作較繁瑣,有損傷腸管、輸精管、精索血管的危險,故我國目前開展不多。
2、體外打結行疝囊荷包縫合術。於臍旁左側3cm處做0.3 cm小切口,置入操作鉗。於患側內環口體表投影處做0.15cm小切口,刺入疝針,在腹腔鏡監視下,通過疝針將線環繞在內環口下方腹膜,擠壓疝囊殘餘氣體,拉緊環線打結,關閉內環口,線頭埋入針眼切口皮下,切口無需縫合。此術式操作操作安全、簡便,符合傳統手術習慣,取材方便,費用低,目前成為兒童腹腔鏡手術的主要方式。
傳統開放疝囊高位結紮術:手術取下腹部皮膚橫紋處切口,長約1.5cm,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精索及疝囊,常規行單純疝囊高位結紮術,如有腹股溝管壁缺損者(如內環口較大),可加行修補術。
腹腔鏡與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特點:
1、腹腔鏡術式:
(1)腹腔鏡傷口小,損傷小,幾乎無瘢痕,具有微創、美觀的特點;
(2)在腹腔內操作,不需要解剖腹股溝管,可避免局部組織粘連及提睪肌、精索動靜脈、輸精管、神經的損傷,保持了腹股溝管的正常解剖結構,局部創傷小、恢復快;
(3)腹腔鏡在腹腔內環口處結紮疝囊,達到真正的高位結紮,符合外科原則;
(4)部分小兒的腹股溝疝是雙側的,只是以潛在的隱匿形式存在,文獻報道可達26%~32%。手術當時可無臨床表現,但當腹腔壓力增加時,特別是對側( 首次病變側) 的腹股溝疝治癒後,則可出現腹股溝腫物。在腹腔鏡手術中,通過探查腹腔,很容易發現對側是否存在隱匿性疝,可一併手術治療,避免了再手術。
(5)腹腔鏡在腹腔內操作,術後不易有陰囊血腫、水腫、睪丸萎縮、醫源性隱睪等併發症;
(6)腹腔鏡手術需建立人工氣腹,較小的嬰兒(<6個月)由於其本身各種臟器發育尚不成熟,呼吸、循環系統受氣腹壓力干擾明顯,給麻醉用藥及管理帶來了一定難度。
2、傳統開放手術:開放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是既往傳統的手術方法,幾乎可以治療各種類型的小兒腹股溝疝,不受年齡限制,必要時可加行修補術。但因術中可能需要解剖腹股溝管,所以有損傷或錯誤結紮輸精管的風險,影響到患兒的生育功能。由於術中分離創面大,陰囊血腫等併發症較多。
腹腔鏡與傳統術式的選擇:腹腔鏡疝囊高位結紮術具有微創、美觀、同時可發現雙側隱匿疝、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複發率低、併發症少等優點,所以目前一般推薦首選腹腔鏡術式,但有下列情況者,可考慮選擇傳統開放手術:
(1)患兒年齡小,<6個月;
(2)有腹股溝管壁缺損者,如巨大疝或術前發現患側外環口較大,需行修補術;
(3)術前考慮存在下腹部粘連嚴重,如有下腹部手術史者;
(4)術前症狀、體徵高度懷疑為滑動疝者;
(5)嵌頓疝需急診手術者。
對於小兒腹股溝疝的治療,還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以及醫院的醫療水平等來選擇,最終做到個體化治療,達到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