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的損傷基本概念
胸腰段脊柱一般指胸11-12至腰1-2 脊柱,該節段脊柱脊髓損傷稱為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
一、胸腰段脊柱解剖特點
1、活動度相對較小。相反,腰椎有較好的活動性,活動範圍大,且可作屈伸、側屈、旋轉運動。
2、胸腰段脊柱是較固定的胸椎向較活動的腰椎的轉換點,是胸椎後突向腰椎前突的轉換點,同是也是胸椎的關節突關節面向腰椎的關節突關節面的轉換之處。實驗研究表明,關節突關節而由冠狀面轉為矢狀面處容易遭受旋轉負荷的破壞,因此胸腰段在胸椎、腰椎損傷中發病率最高。
3、胸腰段椎管與脊髓的有效間隙相對狹窄,胸腰段損傷後容易造成脊髓壓迫。
4、胸腰段是脊髓和馬尾神經的混合部位,即使脊髓完全損傷無恢復,但神經根損傷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復。
二、胸腰段損傷的致傷因素
胸腰段椎損傷是常見的脊柱損傷,其原因很多,主要有:
1、絕大多數是間接暴力所致。高處墜落,足臀部著地,使軀幹猛烈前屈,產生屈曲型暴力,亦可因彎腰工作時重物打擊背、肩部,同樣產生胸腰椎突然屈曲,所以屈曲型損傷最為常見。亦有少數為伸直型損傷,病者自高空落下,中途背部因某阻擋物而使脊柱過伸,是為伸直型損傷,但極為少見。
2、直接暴力所致的胸腰椎損傷很少,如工傷或交通事故中直接撞傷胸腰部,或因槍彈傷等。
3、肌肉拉力,如橫突骨折或棘突撕脫性骨折,系因肌肉突然收縮所致。
4、病理性骨折,即脊髓原有腫瘤或其他骨病,其堅固性減弱,輕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
三、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的分類
胸腰段脊柱是人體的中樞支柱,胸腰椎交界處活動較多,是最易被損傷的部位。維持其穩定性是首要的,沒有穩定性就無脊柱的正常功能,因此,在胸腰椎損傷以後,必需考慮的問題是否能夠維持其穩定性,從而為選擇合理而有效的治療提供根據。
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的分類方法文獻報道很多,其目的均是為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估計其預後,因此任何分類方法均應根據包括臨床、病理和損傷機制,可以說目前分類方法雖多,但均尚不夠完善。
四、無神經損傷的不穩定性骨折的治療
不穩定性骨折是指該節段的穩定因素造成嚴重破壞,如不經過完善固定,即有移位傾向,有可能加重脊柱畸形或造成繼發性脊髓和馬尾神經損害。但是,根據文獻報道不穩定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的治療方法仍有不同。
(一)保守方法
採用體位復位,用支架或石膏背心固定。優點是可以避免手術痛苦,但缺點是治療時間長,石膏背心必需固定3-4月,復位不一定滿意,仍可能殘留脊柱畸形,而且可能致脊髓、馬尾神經損害。
(二)手術治療
1953年Holdsworth提出,對所有不穩定性骨折應採取早期切開復位,棘突鋼板內固定,及早恢復其正常生理結構,預防脊髓與馬尾神經損傷或脊柱畸形,也利於護理和預防各種併發症,一般臥位3月即可開始康復治療。1974年Lewis治療不穩定性胸腰椎骨折合併截癱,發現保守治療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兩組的神經恢復並無明顯差別,僅見保守治療組晚期背痛的發病率較高。1980年Davis總結保守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合併神經損傷的療效,發現閉合復位日後脊柱畸形雖有加重,但並不加重神經損傷,與切開復位相比具有無手術併發症及手術危險的優點,但住院期較長。近年來,多數學者主張採用堅強內固定,保證脊柱具有足夠的穩定性,以滿足早起床活動要求,便於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同時減少併發症。Denis主張對無神經損傷的爆裂骨折作預防性內固定和融合手術,以防所謂的“晚期不穩定”所致繼發性脊髓和馬尾神經損傷以及脊柱畸形帶來一系列症候群,他認為手術有明顯的優越性。隨著科學的發展,內固定技術和內固定器械有了明顯的改進,多數學者和醫師認為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不穩定性胸腰椎骨折是合理的有效方法。
五、併發脊髓和馬尾神經損傷的治療
胸腰段骨折脫位合併脊髓和馬尾神經損傷的患者其神經功能能否能恢復除與當時受傷程度有關,還與受累的脊髓和馬尾神經被移位骨片和脫出的椎間盤所致的持續壓迫有關,如若其壓迫不解除也同樣影響神經功能恢復。因此,應早期復位與固定,以免脊髓繼發損傷。
(一)非手術療法
一般來說脊柱外傷所致的脊髓和馬尾神經損傷多因脊柱骨折脫位。但也有一少部分脊髓損傷攝X線片時見不到骨折和脫位的徵象,稱之為無骨折脫位型脊髓損傷。多發生於年齡較小的的兒童患者。因為兒童脊柱彈性大,過度的牽引可導致脊髓斷裂,而無脊柱骨折脫位。對此型損傷給予保守治療,不需減壓,避免進一步損傷脊柱的穩定性和脊髓功能。保守療法包括臥硬板床休息,大劑量激素(甲基強的松龍)衝擊療法,脫水,高壓氧治療等,防止或減輕脊髓的繼發性損傷。對胸腰段椎體有明顯骨折脫位者,曾經有學者用姿勢性治療或在全身麻醉下強行下肢牽引復位,此法有加重脊髓神經損傷的危險,復位費時、費力、無效,有較高的失敗率和畸形率,現已淘汰。近年來,隨著外科技術和材料科學的發展,目前多數學者主張早期手術治療,用堅強內固定維持脊柱穩定,使患者儘早起床活動,同時還輔以其他的綜合治療,這樣既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更重要的是有利於患者的全身和神經功能恢復。
(二)手術治療
有了CT技術的應用發展,使脊柱脊髓損傷的診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近20餘年來隨著脊柱外科治療技術的進展,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的外科手術治療再次引起重視,早期選擇正確的外科手術治療可以達到解剖復位,恢復椎管的正常容積,重建脊柱的生理解剖結構和穩定性,促進脊髓功能的恢復。
手術治療目的:
(1)通過手術摘除壓迫脊髓、圓錐與馬尾神經的骨折片、脫出椎間盤或血塊。以減輕或阻止脊髓和馬尾神經的繼發性損害;
(2)清除毒性代謝產物;
(3)探查脊髓,鬆解粘連,促使神經功能的恢復;
(4)重建脊柱的穩定性;
(5)預防各種併發症。
手術治療指徵:
(1)急性胸腰段脊柱損傷伴有不完全性脊髓損傷者;
(2)保守治療截癱症狀未恢復,反而逐漸加重者;
(3)CT或MRI顯示椎體骨折片突入椎管內,椎間盤突出物致壓,或凹陷性椎板骨折者;
(4)小關節突交鎖者;
(5)X線片顯示椎管內有骨折片或異物者;
(6)開放性脊柱脊髓損傷;
(7)各型不穩定性新鮮或陳舊性脊柱骨折。
手術入路的選擇:胸腰段脊柱損傷合併脊髓損傷所致截癱目前尚無有效措施。充分減壓,維持脊柱的穩定仍是良好的治療方法,但手術入路的選擇各學者觀點不一致。多數學者認為,對手術入路的選擇,應根據胸腰段脊柱損傷的類型、節段、致壓物的方向而定。前路減壓,側前方減壓,椎板減壓均各有其可取與不足之處。難以用一種徑路解決各項病變。從CT、MRI影像的橫切面看,脊髓靠近硬脊膜前方。胸腰段脊柱損傷無論是壓縮骨折或脫位,使脊髓受壓多數來自椎管的前方,臨床治療應強調前方或側前方減壓。若壓迫來自脊髓背側,需做椎板減壓。近20年來對截癱治療最大的進展是開展前方或側前方減壓術。無論經前路或後路切除椎體後緣的移位骨折都要細心。應根據自身的經驗與條件分別選用前路、前外側入路、後路手術。總的原則是不致加重脊髓損傷的前提下達到硬膜囊的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