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表明,胃癌並不是從正常胃粘膜直接形成的,而是要經過一系列的病理演變才能引起,其中就包括胃癌前病變。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或腸化)和異型增生(或稱不典型增生)定義為胃癌前病變。國內一些學者分別對慢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和/或異型增生患者進行了2~10年的隨訪,發現隨著病變程度不同,其癌變率從1.8%~36.4%。從近些年來的研究結果來看,其中的Ⅲ型腸上皮化生及中、重度異型增生與胃癌的關係更為密切,是真正意義上的胃癌前病變。
胃癌前病變的演變有一定的規律,從正常胃粘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腸型胃癌,這種發病模式目前已被廣泛接受。胃粘膜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均可依其程度不同而分為輕、中、重度三級,其中的重度異型增生在病理形態上已與早期胃癌較難區分,多主張進行手術治療。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還可繼續劃分不同類型,前者可分為Ⅰ型(完全性小腸上皮化生)、Ⅱ型(不完全性小腸上皮化生)、Ⅲ型(不完全性大腸上皮化生或結腸上皮化生),後者可分為腺瘤型、隱窩型、再生型、異型性囊性擴張型及球型增生等。
現代醫學曾有觀點認為胃癌前病變無法逆轉,現在持這種觀點的人已逐漸減少,但仍未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法。祖國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理論體系,其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優勢,使其在許多疾病的防治上獨樹一幟,療效顯著。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運用中醫藥理論治療胃癌前病變能獲得較好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中醫治療胃癌前病變多采用辨證分型的方法,也就是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舌脈象等的變化,分為肝胃不和型、脾胃溼熱型、胃絡瘀血型、胃陰不足型、脾胃虛弱型等不同類型,分別給予疏肝和胃、清熱化溼、活血化瘀、益胃養陰、健脾益氣等不同方藥治療。臨床上還可在分型治療的基礎上,根據胃癌前病變的主要病因病機,採用基本固定方加減治療的方法。我們在對348例一般慢性胃炎和胃癌前病變的對比研究中發現,胃癌前病變具有虛實錯雜、本虛標實的特點,以氣虛、氣滯為主要病機,同時夾雜溼熱、瘀血等變化。因此,根據中醫“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傳統理論,制訂了具有健脾理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基本方“樂胃煎”,在臨床上應用獲得了很好的療效。
由於胃癌前病變的治療過程較長,一般都在6個月以上,許多病人都希望能採用中成藥治療。應該說這一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能夠做到的,具體可以有以下3種辦法:①由於胃癌前病變病情複雜,治療初期(3~6個月內)最好用湯藥加減治療,待主要症狀控制後,再選用適當的中成藥鞏固治療;②由醫院方面將經驗方製成院內使用的中成藥(濃煎劑、沖劑均可),配合一些臨時使用的中成藥治療;③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選用數種市售中成藥配伍治療。我們曾對一些輕、中度胃粘膜異型增生或中、重度腸化生患者選用養胃沖劑、氣滯胃痛沖劑和胃復春片等配伍在一起治療,獲得了腸化生、異型增生消失的良好效果(連續2次胃鏡檢查證實)。
飲食不當、情緒失調、生活不規律等是胃癌前病變的重要病因和加重因素,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還要注意這些方面的調理。應忌菸、酒及粗、硬、辛辣刺激性食物,慎用對胃粘膜有損害作用的藥物如阿斯匹林等,保持定時、定量、冷熱適宜、營養全面的飲食習慣;控制暴怒、悲憤、憂傷等不良情緒的發生,調整人生目標,以保持良好心態;勞逸結合、弛張有度,確保生活規律正常。俗話說慢性病是“三分治療,七分調養”,這是很有道理的。只要正確治療,積極配合,胃癌前病變是能夠控制甚至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