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我國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趨勢。2011 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 23.03/10 萬和 11.11/10 萬)。其中,城市地區遠高於農村,且結腸癌的發病率上升顯著。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屬於中晚期。
為進一步規範我國結直腸癌診療行為,提高醫療機構結直腸癌診療水平,改善結直腸癌患者預後,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特制定本規範。
二、診斷技術與應用
(一) 臨床表現。
早期結直腸癌可無明顯症狀,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下列症狀:
1、排便習慣改變。
2、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適。
4、腹部腫塊。
5、腸梗阻相關症狀。
6、貧血及全身症狀:如消瘦、乏力、低熱等。
(二) 疾病史和家族史
1、大腸癌發病可能與以下疾病相關: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息肉病、大腸腺瘤、Crohn 病、血吸蟲病等,應詳細詢問患者相關病史。
2、遺傳性大腸癌發病率約佔總體大腸癌發病率的 6%左右,應詳細詢問患者相關家族病史: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綜合徵、幼年性息肉病。
(三)體格檢查。
1、一般狀況評價、全身淺表淋巴結情況。
2、腹部視診和觸診,檢查有無腸型、腸蠕動波、腹部腫塊。
3、直腸指檢:凡疑似結直腸癌者必須常規作肛門直腸指檢。
瞭解直腸腫瘤大小、質地、佔腸壁周徑的範圍、基底部活動度、距肛緣的距離、腫瘤向腸外浸潤狀況、與周圍臟器的關係、有無盆底種植等。指檢時必須仔細觸摸,避免漏診;觸摸輕柔,切忌擠壓,觀察是否指套血染。
(四)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瞭解有無貧血。
2、尿常規:觀察有無血尿,結合泌尿系影像學檢查解腫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統。
3、大便常規:注意有無紅細胞、膿細胞。
4、糞便隱血試驗:針對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5、生化及肝功能。
6、結直腸癌患者在診斷、治療前、評價療效、隨訪時必須檢測 CEA、CA19-9;有肝轉移患者建議檢測 AFP;疑有卵巢轉移患者建議檢測 CA125。
(五) 內窺鏡檢查。
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適用於病變位置較低的結直腸病變。所有疑似結直腸癌患者均推薦結腸鏡檢查,但以下情況除外:
1、一般狀況不佳,難以耐受;
2、急性腹膜炎、腸穿孔、腹腔內廣泛粘連;
3、肛周或嚴重腸道感染;
4、婦女妊娠期和月經期。
內窺鏡檢查報告必須包括:進鏡深度、腫物大小、距肛緣位置、形態、局部浸潤的範圍,對可疑病變必須行病理學活組織檢查。
由於結腸腸管在檢查時可能出現皺縮,因此內窺鏡所見腫物遠側距離肛緣距離可能存在誤差,建議結合 CT、MRI
或鋇劑灌腸明確病灶部位。
(六) 影像學檢查。
1、結腸鋇劑灌腸檢查,特別是氣鋇雙重造影檢查是診斷結直腸癌的重要手段。但疑有腸梗阻的患者應當謹慎選擇。
2、B型超聲:腹部超聲檢查可瞭解患者有無復發轉移,具有方便快捷的優越性。
3、CT檢查:CT 檢查的作用在於明確病變侵犯腸壁的深度,向壁外蔓延的範圍和遠處轉移的部位。目前,結直腸癌的CT檢查推薦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提供結直腸惡性腫瘤的分期;
(2) 發現復發腫瘤;
(3) 評價腫瘤對各種治療的反應;
(4) 闡明鋇劑灌腸或內窺鏡發現的腸壁內和外在性壓迫性病變的內部結構,明確其性質;
(5) 對鋇劑灌腸檢查發現的腹內腫塊作出評價,明確腫塊的來源及其與周圍臟器的關係。
(6) 可判斷腫瘤位置。
4、MRI檢查:MRI檢查的適應證同CT檢查。推薦MRI作為直腸癌常規檢查項目:
(1) 直腸癌的術前分期;
(2) 結直腸癌肝轉移病灶的評價;
(3) 懷疑腹膜以及肝被膜下病灶。
5、經直腸腔內超聲檢查:推薦直腸腔內超聲或內鏡超聲檢查為中低位直腸癌診斷及分期的常規檢查。
6、PET-CT:
不推薦常規使用,但對於病情複雜、常規檢
查無法明確診斷的患者可作為有效的輔助檢查。術前檢查提示為III期以上腫瘤,為了解有無遠處轉移,推薦使用。
7、排洩性尿路造影:不推薦術前常規檢查,僅適用於腫瘤較大可能侵及尿路的患者。
(七) 病理組織學檢查。
病理活檢明確佔位性質是結直腸癌治療的依據。活檢診斷為浸潤性癌的病例進行規範性結直腸癌治療。如因活檢取材的限制,活檢病理不能確定浸潤深度,診斷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病例,建議臨床醫師綜合其他臨床情況包括有無脈管癌栓和癌周的淋巴細胞反應等,確定治療方案。確定為復發或轉移性結直腸癌時,推薦檢測腫瘤組織 Ras基因及其它相關基因狀態以指導進一步治療。
(八) 開腹或腹腔鏡探查術。如下情況,建議行開腹或腹腔鏡探查術:
1、經過各種診斷手段尚不能明確診斷且高度懷疑結直腸腫瘤。
2、出現腸梗阻,進行保守治療無效。
3、可疑出現腸穿孔。
4、保守治療無效的下消化道大出血。
(九) 結直腸癌的診斷步驟。
結直腸癌診斷步驟參見附圖-1。診斷結束後推薦行
cTNM 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