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激”聽起來很抽象,其實說簡單點就是心臟裡多長了一條傳導電活動的“路”(旁道),平時體檢心電圖往往就有“預激”的診斷,這是“輕微短路”的後果。有“預激”表現的人約佔普通人群的0.1%-0.3%。門診中常有患者問,為甚麼有的患者醫生就建議做射頻消融(一種可根治該病的微創的導管介入手術),有的就不用呢?其實這和患者本身的具體病情有關
“預激”潛在的風險是會引發或參與心動過速(心臟的電流“短路”了),大多數為陣發性室上速(一般不致命但可長年反覆發作,並隨年齡增長有頻繁的趨勢),少數患者會出現快速性心房顫動引起嚴重症狀,有導致致命性室顫甚至猝死的風險。因此,如果患者有陣發的心悸、心慌、心臟撲撲跳得很快的症狀,特別是心電圖證實有心動過速發作,此時稱為“預激綜合徵”,臨床上推薦這類患者首選射頻消融。
如果心電圖顯示“預激”,但患者從沒有心動過速發作或暈厥等可疑症狀,則稱為“無症狀預激”,大多見於青少年以及青中年。在還沒有發生心動過速的情況下,該如何處理,是否需要“預先”進行射頻消融防止以後發病?近年來,醫學界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目前大多認為,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充分權衡利弊。
建議無症狀預激的患者不妨採取以下辦法。做一份心臟超聲,瞭解心臟有無結構性的異常,沒有是最好的。定期隨訪心電圖,如果是“間歇性預激”(即同一份心電圖上有時有預激有時又消失),則多數為“低危”,可暫時不做射頻消融,建議保存好心電圖,並關注有無可疑的心動過速症狀,定期心臟專科隨訪。如果心電圖表現為“持續性預激”,可到醫院進行運動負荷心電圖,若運動中預激消失了(約10%的患者),提示可能為“低危”患者,可參照前面的方法定期隨訪。若運動中預激不消失,也不能就此判斷這部分患者高危。建議可進一步考慮經食管調搏電生理或心內電生理檢查。其中,心內電生理檢查為微創的侵入性檢查,準確度較高,但需住院進行,它是射頻消融術的必經階段,可與消融手術同臺完成。根據上述電生理檢查的結果,確定“預激”旁道的特點、有無致病“能力”以及能力的“高低”(即危險度的高低),再結合患者特點(年齡、射頻消融必要性的大小等)、旁道的位置(射頻消融的難易程度)等因素判斷消融的利弊,決定下一步的治療策略。如果暫時不消融,亦應密切隨訪,注意有無可疑症狀。需要強調的是,一些患者最終會出現心動過速,而需接受射頻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