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7 00:17

  腦卒中(stroke)是目前我國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總死亡中所佔比例,城市人口中為20% ,農村為人口中為19%。在腦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變和出血性病變的比例為4:1。其中頸動脈狹窄與腦缺血性疾病特別是腦卒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約30%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病變引起的。顱外頸動脈狹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狹窄和/或閉塞。如果不加以治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70%的患者2年卒中發生率可以高達26%。
  頸動脈狹窄導致中風的原因主要是斑塊或血栓脫落形成栓子,造成顱內動脈栓塞,從而引起相應的腦組織發生缺血性腦梗死。因此治療的目的就是去除能引起栓子脫落的病變或者防止栓子脫落。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2個方面。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傳統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tomy, CEA)和近年來廣泛開展的頸動脈狹窄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術(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CAS)。因為頸動脈手術是一個技術難度大、風險高的操作,為獲得好的手術效果,降低圍手術期併發症的發生率,必須嚴格確定和遵守手術的適應證。
  目前臨床上CEA適應證的確立主要基於北美症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試驗(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 、歐洲頸動脈外科手術試驗(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ECST)和退伍軍人管理局症狀性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試驗( Veterans affairs cooperative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trial,VACS)]等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隨機試驗的研究結果,具體的內容又根據近年來的進展作了一定的修正。
  CEA 的絕對適應證:6個月內1次或多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且頸動脈狹窄度R70%;6個月內1次或多次輕度非致殘性卒中發作,症狀或體徵持續超過24h且頸動脈狹窄度R70%。簡單的說就是患者有症狀且狹窄度R70%。
  CEA的相對適應證: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度R70%;有症狀性狹窄度處於50~69%,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檢查提示狹窄病變處於不穩定狀態。同時要求有症狀患者圍手術期總卒中發生率和死亡率<6%,要求無症狀患者圍手術期總卒中發生率和死亡率<3%,患者預期壽命>5年[6,7]。這裡非常強調斑塊是否穩定,因為不穩定的斑塊即時狹窄程度不重,仍舊極易脫落引起大腦相應血管栓塞。
  CEA手術時機選擇:目前我們仍推薦在急性腦梗死在發病6周後手術較為安全,但是對於近期出現症狀發作,影像學檢查提示為不穩定斑塊時可選擇於2周內手術[8];如為雙側病變,兩側手術間隔至少2周,狹窄嚴重和(或)有症狀側優先手術;如患者頸動脈完全閉塞,應其已無栓子繼續脫落,手術並不能降低腦卒中的發生率,因此不推薦手術治療。
  CEA的術式包括傳統的縱向頸動脈切開式和外翻式2種,前者對頸動脈分叉的位置要求相對較低。後者無需切開頸動脈竇,避免縱形切開縫合後引起的狹窄,遇過長的頸動脈可以同時截短,術後再狹窄的發生率較縱切式低,但不適合頸動脈遠端有鈣化性狹窄和頸動脈分叉過高的患者[9]。手術效果總的來說無明顯區別,具體選用何種方式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術者的數量程度決定,不必強求。對於頸動脈管徑較小者,行傳統縱切式術後(內徑<4mm),為防止頸動脈縮窄,可加用補片。
  大多數作者認為轉流管的應用可以減少術中手術側大腦半球的缺血時間。其具體的應用指徵包括:①影像學證據提示術前有卒中;②對側頸內動脈完全閉塞;③頸動脈返流壓<50mmHg;④術中不能耐受頸動脈阻斷試驗者;⑤術中腦功能檢查出現異常者;⑥術中經顱TCD檢查顯示腦血流減少者;⑦顱內Willis環代償不全者[10]。
  頸動脈狹窄的血管腔內治療經歷了簡單的球囊擴張、球囊擴張+支架植入到目前的腦保護下支架植入3個發展階段,其適應證也在不斷的進展。目前CAS 的適應證主要基於CAVATAS試驗(The Carotidand Vertebral Artery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udy)、SAPPHIRE試驗(Stenting and Angioplasty with Protection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Endarterectomy trial)、EVA-3S試驗(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evere Carotid Stenosis)、SPACE試驗(Stent-Protected Angioplasty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等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隨機試驗的研究結果,同時結合NASCET和 ECST等試驗的結果[11,12,13,14]。
  CAS的適應證:

       有症狀且頸動脈狹窄度>50%,要求術者單位上一年度術後30天內各種原因中風和死亡的發生率≤6%;,致殘性中風或死亡的發生率應≤2%;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度>60%,要求術者單位上一年度術後30天內各種原因的中風和死亡的發生率≤3%; 致殘性中風或死亡的發生率應≤1%[15]。
  對於頸動脈狹窄患者是選用CEA還是CAS,不僅應該根據術者的熟練程度(熟練者能降低圍手術期的併發症發生率),同時應該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該考慮選用CAS術:
  1、患者存在心腦血管合併症:I.充血性心力衰竭(紐約心臟協會分級III/IV)和/或各種已知的嚴重左心功能不全;II.6周內需行開胸心臟手術;III.近期的心梗史(4周以內);IV.不穩定的心絞痛(加拿大心血管協會分級III/IV);V.對側頸動脈阻塞;VI.繼發於肌纖維發育不良的頸動脈狹窄。
  2、患者存在特殊情況:I.對側的喉返神經麻痺;II.頸部放療史或頸部根治術後;III.CEA術後再狹窄;IV.外科手術難以顯露的病變,頸動脈分叉位置高/鎖骨平面以下的頸總動脈狹窄;V.嚴重的肺部疾病(COPD、FEV1 <20%);Ⅵ.年齡>80歲;VII.患者拒絕行CEA術。
  CAS因其血管腔內操作的特點,需要使用造影劑和DSA機,存在相應的禁忌症。
  CAS相對禁忌證:顱內血管畸形;亞急性腦梗塞;血管造影禁忌證(嚴重的造影劑反應、慢性腎功能衰竭);嚴重鈣化性病變,擴張困難者。
  CAS絕對禁忌證:頸動脈內附壁血栓形成;腔內方法無法到達的病變(主動脈弓分支嚴重扭曲、無合適導入動脈、主動脈弓解剖特殊);嚴重的狹窄(>99%) ;頸動脈瘤附近的病變。
  經臨床試驗證實,腦保護裝置(embolization protected device,EPD)能顯著地降低圍手術期腦卒中的發生率;我們目前的臨床隨訪結果也是如此:EPD使用前後圍手術期的腦卒中發生率有顯著性的差異,因此我們推薦CAS時常規應用EPD。對於一般的頸動脈狹窄患者,推薦使用遠端慮過型EPD(包括Filterwire和Angiogard等),如患者頸動脈狹窄嚴重無法通過遠端慮過EPD時,可考慮採用近端阻斷型[17]。
  對於有適應證患者,外科手術治療能顯著降低腦卒中的發生率。但外科手術長期效果的保證,不能離開內科的藥物治療。主要的藥物是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和他汀類藥物。
  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價廉且確實有效,氯吡格雷效果更佳,但價格較為昂貴。有條件者可長期口服,無條件者可和阿司匹林重疊3月後停藥,改為單用阿司匹林。
  他汀類藥物在頸動脈狹窄術後治療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降低血脂,更能起到穩定斑塊,防止再狹窄的作用。因此有條件應常規口服。
  頸動脈狹窄的外科治療歷經半個世紀,臨床證實確實有效。隨著國人發病率的提高,國內頸動脈狹窄手術的開展逐年增加。為獲得好的治療效果,臨床醫生必須熟悉頸動脈狹窄的病理生理,嚴格遵守手術的適應證。通過不斷的臨床實踐,提高我國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水平。

頸動脈狹窄性疾病手術的適應證和干預措施選擇相關文章
目前在我國,卒中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卒中所致死亡分別占城市及農村人口總死亡率的20%及19%。缺血性病變和出血性病變所致卒中的比例為4:1,其中頸動脈狹窄與腦缺血性疾病(尤其是卒中)的關係十分密切,約30%的缺血性卒中由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性疾病所致。該類疾病指可引起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狹窄和(或)閉塞,若不加以治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70%的患者2年卒中發生率高
發布於 2023-01-26 20:07
0評論
研究表明,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群死亡率第二位的疾病,其中80%屬於缺血性腦卒中,這其中2/3與患者頸動脈狹窄相關。頸動脈狹窄外科手術治療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上世紀末期腦保護裝置等一批腔內新技術的發展,支架成形術成為外科干預頸動脈狹窄的又一選擇。但是否所有頸動脈狹窄患者均需要外科干預,以及如果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干預,成為目前討論的熱點,本文就此做一簡要回顧。 1.哪些患者不需要立即手術,可採
發布於 2023-03-07 06:51
0評論
腦卒中是造成中國人嚴重殘疾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腦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原因是腦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和出血性卒中(動脈瘤、血管畸形等引起的血管破裂)。有科學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腦卒中當中,20%~30%是由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所致。因此,及早地診治頸動脈狹窄可以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介入方法(頸動脈支架成形術,CAS)。從治療的安全性
發布於 2022-10-04 12:50
0評論
甚麼是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多是由於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的頸動脈管腔的狹窄,多發生於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有些狹窄性病變甚至可能逐漸發展至完全閉塞性病變。頸動脈狹窄有甚麼危害?腦缺血性卒中是引起患者致殘的常見危險,而頸動脈狹窄性病變和腦缺血性卒中的關係非常密切。一般的原因包括:1、嚴重狹窄造成的腦灌注減少;2、頸動脈粥樣斑塊脫落或斑塊破裂形成的微血栓脫落造成腦梗塞。尤其以後一個原因更多見
發布於 2022-11-30 01:06
0評論
結節性甲狀腺腫手術適應證:1、結節性甲狀腺腫伴有壓迫症狀:最常見的是氣管受壓引起氣管彎曲、移位和狹窄,開始只在活動後出現氣促、咳嗽,加重後可在靜息狀態也有呼吸困難,氣管出現塌陷和軟骨變性。少部分患者可出現食道、喉返神經、交感神經,頸內靜脈甚至胸廓入口受壓症狀。臨床對於結節性甲狀腺腫已伴有周圍器官受壓,尤其是氣管受壓變形的患者應及時手術治療,以避免不必要的緊急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2、胸骨後甲狀腺腫
發布於 2023-02-03 10:57
0評論
腦卒中是當今第三大致死病因,是成年人致殘的首要原因。頸動脈狹窄是導致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的最常見原因。目前預防的主要措施有:1、藥物,2、血管內支架成形術3、頸動脈血管內膜剝脫術。大量的臨床實驗已經證實,無論是有症狀還是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病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均能有效地預防卒中。在美國每年進行約20萬例的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但在我國僅為數百例,與我國人口數量極不成比例。20世紀80-90年代已有多
發布於 2022-10-01 13:24
0評論
1、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主要有哪些?頸動脈狹窄最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約佔90%以上。此外,還有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等少見原因。2、頸動脈狹窄發生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頸動脈狹窄多見於中、老年人,常伴存著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頸動脈炎造成的頸動脈狹窄多見於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女性。損傷或放射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發病前有相應的損傷或接受放射照射的病史。3、頸動脈狹窄的分類臨床上依據頸動
發布於 2023-01-25 03:37
0評論
腦卒中,醫學上也叫做“腦血管意外”,中醫稱之為“腦中風”,是指突發腦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引起的腦血流循環障礙和腦組織功能或結構的損害。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目前,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國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出歐美國家4到5倍,是日本的3.5倍。據北京市疾控中心統計,北京市45歲―79歲的居民中,腦卒中患病率高達2.52%。另據北京市2009年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北京市腦血管疾病佔全部
發布於 2023-01-05 17:26
0評論
頸動脈狹窄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中尤以動脈硬化狹窄性病變為主要原因。頸動脈狹窄可導致約20%的腦卒中,而後者是當今世界人類死亡第三大因素,僅次於心血管病和腫瘤,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簡單的一個動脈狹窄怎麼會導致偏癱、失語、失明等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呢?下面我們將揭開頸動脈狹窄蠶食動脈管腔、鯨吞神經系統功能的神秘面紗。頸動脈狹窄的病理:1、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年齡、性
發布於 2022-12-22 03:45
0評論
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連續發表2篇針對頸動脈狹窄外科治療兩大手段――頸動脈內斑塊切除術CEA、與頸動脈支架成形術CAS、對比的多中心RCT文章,分別是ACT-1的5年隨訪和CREST的10年隨訪結果。新結果的發表對多年來一直處於爭議的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外科干預策略又有哪些新影響?現在就讓我們整理一下這兩篇文獻帶來了哪些新信息。一、啥是ACT-1和CREST試驗?AsymptomaticCaro
發布於 2023-02-20 15:5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