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和免疫力在逐漸減退,有些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由於生活習慣、職業、大氣汙染、吸菸、油煙、基因遺傳、隱性感染等因素,使肺癌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成為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
由於科技的發展,國家對人民健康的重視和保健制度的不斷完善,定期體檢已成常規,因此每年有較多的肺小結節病變被查出,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對於肺部發現的孤立小結節,被檢出者很憂慮,醫師也一時難下定論。根據有關文獻資料統計和本人的臨床經驗,對肺部小結節的診斷和治療作一粗淺的表述,以供參考。
根據北大人民醫院胸外科王俊教授對390例肺孤立性結節手術結果分析,直徑小於5mm,惡性佔37%。5-10mm,惡性佔45%;10-20mm,惡性佔65%;20-30mm,惡性佔80%,說明小於5mm的病灶大部分為良性病灶,直徑>20mm,則絕大部分為惡性病變。
病灶大小與名稱:直徑<4mm,稱粟粒樣結節,5-9mm稱微結節,10-20mm稱肺小結節。
對體檢中發現肺部有結節的,我們應作下列檢查,以便明確診斷。
一、胸部CT
普查,一般用胸部X線平片,如有可疑病灶,可作痰找脫落細胞和胸部CT。有CT平掃及平掃+增強,高分辨率薄層CT,CT血管成像,CT仿真內徑等。CT增強掃描可顯示增強結節及其邊緣部分的微小血管結構,切薄層,做增強,測數據等來評估肺小結節的良惡性,主要從結節的外形、密度、邊緣及鈣化灶與周圍關係等方面來了解腫塊的性質。
細支氣管肺泡癌的CT主要表現是磨玻璃樣結節(GGN),在CT上的病變部位肺密度模糊增加,在病灶內仍可見肺實質有血管及支氣管影的磨玻璃樣影(GGO),它由多種原因造成,如炎症,不典型腺瘤樣增生、細支氣管肺泡癌(BAC)、混合肺小腺癌等。部分伴有實性結節的為混合性磨玻璃影(GGN),癌結節成分大於50%,可能為細支氣管肺泡癌(BAC),病理上屬於原位癌,五年生存率可達100%。
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AH)是細支氣管肺泡癌(BAC)腺癌的前驅性病變,病灶一般在5mm左右,很少大於10mm,手術標本30%為良性病變,70%為不典型腺瘤樣增上(AAH)隨著病灶的增大,增濃,實質化或有細顆粒堆積,50%會發展成細支氣管肺泡癌,10%-25%會成為侵襲性腺癌。因此,磨玻璃樣病變在隨訪中如有上述變化,應積極作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如隨訪中病灶縮小或變淡,則為炎性病變,一般1-3個月複查CT。
在高分辨率薄層增強CT掃描中,不同病理類型的肺小結節的表現也有區別:高分化腺癌表現為磨玻璃樣密度,邊緣模糊;中分化腺癌則為密度均勻的軟組織結節,邊界清晰;低分化腺癌、鱗癌、小細胞腫瘤為密度均勻而緻密的結節,邊緣有深分葉。如CT的縱膈窗內同時發現肺內和縱膈內有大於10mm的 淋巴結,則肺癌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二、PET-CT
對那些疑似病例,病灶8mm-10mm之間的,建議作PET-CT()。臨床根據病灶內放射性濃聚到最高處的SUV最大值作為參考依據,肺內小結節,一般以SUV2.5作為良惡性鑑別的臨界值 ,SUV>2.5的傾向惡性可能性大。但支氣管肺泡癌,類癌,含粘液成分高地腫瘤,高分化腫瘤及小病灶等可出現假陰性(即SUV<2.5),但活動期炎症和感染,如結核、麴黴菌病,炎性假瘤,肉芽腫可出現假陽性。因此,SUV作為一個參考指標,需結合胸部CT等綜合分析,如高度懷疑惡性的結節,建議作CT引導下肺穿刺細胞學檢查,以明確診斷。PET-CT檢查前應空腹,而且PET-CT不能取代腦MR檢查和骨核素掃描成像檢查。
三、CT引導下肺穿刺
一般適用於肺的外周結節。對惡性腫瘤的診斷:<20mm的病灶,穿刺的成功率90%左右,大於20mm的病灶,穿刺成功率95%左右,穿刺從病灶中獲取的組織,作細胞塗片和石蠟病理切片檢查,如病灶中找到異型細胞或癌細胞,則可確診為肺癌。但是如果病灶太小,或穿刺在壞死組織或正常的肺組織中,則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穿刺可有氣胸,出血等併發症,術前應停服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一週左右。
四、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纖支鏡是肺癌診斷和術前必不可少的檢查,對肺小結節,如高度懷疑惡性可能,也可作此檢查,纖支鏡一般能進入亞段支氣管。
纖支鏡下肺癌的表現分為兩大類:直接表現:外生性腫瘤,浸潤性腫瘤,息肉樣改變。間接表現:包括充血、水腫、狹窄。如鏡下見到腫瘤,則可作病理學檢查,如只有間接表現而無發現,可通過灌洗,並在灌洗液中尋找脫落細胞中的異形細胞。
五、支氣管內超聲下經支氣管細針穿刺(EBUS-TBNA)或肺活檢(TBUS-TBLB)。
EBUS主要用於探查縱膈淋巴結並導引針吸,活檢緊靠支氣管壁的淋巴結,通常認為淋巴結直徑>10mm,圓形,邊界清晰,中心回聲均勻,低迴聲是惡性腫瘤轉移淋巴結;而直徑小於10mm,邊界模糊,中心回聲不均,高回聲的多為良性改變。
位於支氣管旁的肺結節,也可通過EBUS-TBLB穿刺活檢。
六、常用腫瘤標誌物檢測
標誌物檢測作為肺小結節診斷的參考及肺癌治療後療效的動態觀察。
1、癌胚抗原(CEA)在非小細胞癌(NSCLC),早期較低,它與瘤體的大小密切相關,瘤體越大,CEA越高,腺癌較其他病理類型更高。正常值:吸菸0-5ng/ml,不吸菸0-2.5ng/ml。
2、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在小細胞癌(SCLC)中NSE濃度升高,SCLC敏感度最高是NSE,與腫瘤分期正相關。正常值0-16ng/ml。
3、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NSCLC的部分病理類型可使其血清水平升高,正常值:0-1.5ng/ml。
4、細胞角蛋白19片段:CK19在肺癌中特異性較高而最為常用,正常值0-3.3ng/ml。在腎功能不全。肝硬化和慢阻肺患者中也會升高。
5、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肺小結節術後確定為腺癌的患者中,作EGFR檢測以便後續治療。EGFR是酪氨酸跨膜蛋白受體,在肺癌中突變率為20%左右,以19外顯子缺失和21外顯子突變為主,在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組中,有EGFR突變比無突變者有更高的療效和疾病的控制率。
6、K-ras基因:RAS基因是人體腫瘤中常見的致癌基因。正常時能調控細胞的生長路徑,發生異常時,導致細胞持續生長,K-ras蛋白是EGFR傳導通路中一個關鍵的下游調節因子,K-ras基因突變與NSCLC靶向治療藥物吉非替尼,尼羅替尼耐藥有關,因此檢測K-ras基因的突變可作為EGFR靶向治療耐藥性產生的重要指標。
七、胸腔鏡下肺小結節病理學檢查
經胸部CT,痰檢,PET-CT,纖支鏡檢查,經皮肺穿刺等檢查,如仍有未明確診斷者,可作胸腔鏡下肺結節的病理學檢查。在全麻雙腔氣管插管麻醉後,90°臥位,患側在上,用胸腔鏡微創技術,根據胸部CT定位,術中探查確定病灶部位,卵圓鉗或肺葉鉗夾住病灶,Endo-GIA直線切割縫合器,距腫塊邊緣50px以上,切除病灶及周圍肺組織。有兩點需要注意:1、切下的肺組織中一定包含有病灶;2、切下的肺組織邊緣沒有腫瘤,且距腫瘤有一定的距離。切下的病灶立刻送病理學檢查。如冰凍切片報告為惡性或可疑惡性,進一步作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如冰凍報告為良性病變,則僅作病灶切除。除小結節作活檢外,對肺內及肺外淋巴結也應探查及送檢。如果冰凍報告與石蠟報告不符,常有5%的誤差,對於冰凍報告為良性而石蠟報告為惡性的,則需要在二週左右內作第二次手術,即作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術。如果第一次切除的範圍足夠大,切緣陰性,無淋巴結腫大和轉移,且患者不能耐受或不接受第二次手術,則應密切觀察隨訪,每3-4個月複查一次胸部CT,如出現復發或轉移,則應作放療或靶向治療,也可作射頻消融。
治療
對於已經確診肺癌或高度懷疑肺癌的肺小結節,應積極治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達到治癒的目的。腫瘤的治療分局部和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全身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等。
一、手術治療
肺葉切除加系統淋巴結清掃是肺癌手術的標準術式,為了保留更多健康的肺組織,也有提倡作段葉切除的,尤其右下肺的背段和左上葉的舌段,對於高齡和肺功能不能耐受肺葉切除的患者,也有主張作楔形切除的。
根據肺癌手術治療的臨床路徑,作好術前檢查和準備,那些位於周圍型的肺小結節肺癌,我科都採用胸腔鏡微創技術,作肺葉切除加淋巴結清掃。由於胸腔鏡有放大六倍的功能,因此手術視野比直視更清晰,微創技術使手術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 ,從前作肺葉切除需要在胸壁上作一個15-500px的切口 ,現在只需要作一個125px的小切口和37.5px的觀察孔和輔助操作孔。
手術切除範圍遵從兩個最大原則,即最大限度切除腫瘤和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組織。
肺癌手術根據徹底程度和性質,分為完全切除,不完全切除,不確定切除和剖胸探查四種,對於肺小結節手術,我們儘量應做到完全切除,要求所有的切緣包括支氣管、動脈、靜脈、支氣管周圍組織和腫瘤附近組織均無腫瘤殘留,系統清掃淋巴結,包括肺內3組,縱膈3組,最高淋巴結必須切除且鏡下陰性。也有小病灶大轉移的,包括淋巴結轉移和血行轉移,則無法做到完全切除。手術適應症遵循無瘤原則:即保護切口,避免擠壓腫瘤,先處理肺靜脈再處理肺動脈。
總之,手術醫師在術前應詳細瞭解病史和檢查資料,有無合併症,如老慢支,肺氣腫、糖尿病、冠心病等,有無服用抗凝劑,如阿司匹林,制定合適的手術方案,嚴格遵循手術原則,術後加強觀察和積極治療,使患者早日康復。
二、化療
除完全切除的IA期肺癌外,其他分期的肺癌在術後建議4-6個週期的輔助化療,根據病理類型,選用不同的化療方案。
化療藥物種類繁多,分為細胞週期特異性藥物和非細胞週期特異性藥物。前者主要對增殖細胞中S和M期的細胞有殺滅作用。作用於S期的有:培美曲塞、伊立替康、5-Fu、吉西他賓、柘樸替康等。作用於M期的有:紫杉醇、多西他賽、長春瑞賓等。非細胞週期依賴性藥物:對各期細胞,包括非增殖的G0期細胞有殺滅作用,如異環磷酰胺(IFO)、烷化劑、鉑類化合物、表阿黴素等。
非小細胞癌一般選用順鉑(DDP),長春瑞賓(NVB),吉西他賓、紫杉醇、多西他賽等,其中肺腺癌等非鱗狀細胞癌患者,選用培美曲塞有較好的療效。
小細胞癌選用:鬼臼乙叉苷(VP-16)、替尼泊甙(VM26)、異環磷酰胺(IFO)、伊立替康(CPT-11)、柘樸替康(和美新)順鉑(DDP)等
化療必須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化療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在停藥後阿會緩解,化療前應檢測血常規,肝腎功能和腫瘤標誌物。
三、靶向治療
術後病理為腺癌的患者,應作EGFR檢測,如有突變者,可用靶向藥物治療,靶向藥物主要有:易瑞沙(吉非替尼),特羅凱(尼洛替尼),凱美納等。它們是受體細胞內區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酶抑制劑,(EGFR-TKis)抑制EGFR酪氨酸酶磷酸化,從而阻斷腫瘤細胞信號傳導,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轉移和血管生長。促進腫瘤細胞凋亡。
常用量:易瑞沙250 mg/d,特羅凱150mg/d,口服。
一般不主張靶向藥物與化療藥物同時應用。因為厄洛替尼等誘導細胞停止在G1期,而許多化療藥物的作用在細胞週期的M期和S期,因此兩類藥物同時使用會產生拮抗作用。但可以在化療以後再序貫應用靶向藥物,對那些不能承受化療的腺癌患者,有EGFR突變者也可一線應用靶向治療。
肺部孤立性小結節的診斷是一個難題,體檢中一旦發現肺部有小結節,就應找有經驗的專科醫生作進一步的檢查和分析,如惡性可能性大,應選擇胸腔鏡和微創術後根據病理分型和分期,做相應的後續治療和定期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