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際在於春”,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然而卻有一些孩子總是無精打彩、睏倦思睡,是“春困”還是疾病?
春困是因為季節變換給人們帶來的一種生理反應,進入春季後,隨著氣溫的升高,人體外周血管舒張,供給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大腦功能受到了抑制,因而就會感到總睡不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春困”往往是一些疾病的表現,尤其當發生不可控制的“睡眠”時,如在上課時、在工作中,甚至在開車時突然進入睡眠狀態,這就很可能是一種疾病――發作性睡病。
發作性睡病是一種睡眠-覺醒障礙,主要臨床表現為白天反覆出現發作性不可抗拒的睡眠發作。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起病,成人亦可發病。多數患兒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白天過度思睡是發作性睡病首先出現的症狀:患兒常在上課,吃飯,寫作業,看電視時突然呼呼入睡,不易叫醒;猝倒發作也是經常出現的症狀,表現為在情緒激動,如大笑、大哭或激烈活動時突然發生面部表情呆板或低頭、屈膝、甚至全身無力而倒地(俗話說的“笑得直不起腰來”就可能是一種相關症狀);睡眠幻覺常出現在入睡前或醒後,患兒常訴說一些恐怖的夢境和情感體驗;睡眠麻痺表現為入睡或睡醒時發生短暫時間的全身不能動彈,不能講話的情況。此外,患兒夜間睡眠不安、易醒、翻身腿動增多;患兒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
發作性睡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確,可能與基因、環境因素及某些中樞神經病變有關。確診需根據患兒臨床表現及多導睡眠圖監測的結果。血液、腦電圖及腦脊液檢查也可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
目前,對發作性睡病的治療已有許多進展,研究發現中樞神經系統Orexin神經元的功能異常與該病有密切的相關性。國外研究揭示,某種多受體靶點藥物可用於治療發作性睡病,對白天嗜睡、猝倒發作、睡眠癱瘓和夜間睡眠均有顯著改善作用,且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該藥有促神經發育和生長的作用。除藥物治療外,家長應合理安排患兒作息時間,保證夜間充足睡眠,白天安排兒童適當小睡片刻,對病情的緩解亦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