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結直腸癌為第三位常見癌症,在上海市,結直腸癌在男性市民中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女性僅次於乳腺癌,列第二位。據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統計資料,在過去的20年間,上海市區結直腸癌發病人數翻了一番:1986年上海市區結直腸癌新發病例1546例,2006年新發病例為3290例。
結直腸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肝臟。約25%的患者在診斷為結直腸癌時就已經發現肝臟內有轉移病灶;35~55%結直腸癌患者遲早將出現肝轉移,其中2/3患者最終死於肝轉移。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2009年美國結直腸癌新病人146,970人,肝轉移病人75,000人, 49,920人死於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迄今依然是令人困惑、極具挑戰的問題。資料表明,合併肝轉移的結直腸癌病人若無治療,中位生存僅6~12月,未切除而行化療者,中位生存12~24月,轉移灶根治性切除者,中位生存35~58月。根治性手術切除是病人獲得所謂“治癒性治療”的主要途徑,近十年的數據顯示,肝轉移獲得切除後的病人5年生存率已近60%,而不切除或無法切除的病人,5年生存率為0-5%。因此,手術切除與否,結果截然不同。
其他治癒性治療方法還有“消融”(或稱“毀損”),即用射頻、冷凍、微波等方法徹底摧毀肝內病灶,
隨著肝臟外科技術的進步,轉移腫瘤在肝臟內的部位已經不再是肝外科醫生所擔心的問題,肝臟外科醫生所考慮的問題是,所有腫瘤可否一次或分次徹底摧毀(切除或消融)?術後剩餘肝臟的體積和功能是否足夠?因此,轉移灶有可能被切除的所有病人都是有手術適應徵的病人,可一次性切除,也可分次切除,除非有手術禁忌症。手術切除的原則是,殘餘肝臟的容積在功能上足夠維持病人生存。一般而言,正常肝臟保留30%應該足夠,而有肝損傷的肝臟(比如大劑量化療後)須保留40%,有的肝硬化的肝臟:40~50% 。當然,肝容積並非完全反應肝功能儲備,通常需要做其他檢查,以求對肝功能儲備做更全面的瞭解。
何謂“根治性切除”?
既往有人提出,切緣距腫瘤邊緣1釐米或1釐米以上才是根治性切除。也就是說,1cm切緣是必須的。後續的研究發現,“鏡下陰性切緣”,即顯微鏡下切緣沒有癌細胞,是預後之關鍵,而切緣寬度與是否復發,與生存期長短無關。沒有腫瘤殘留(即R0切除),病人中位生存期46月,有腫瘤殘留,中位生存24月,差異顯著。
術中超聲的意義
術中超聲就是手術中應用超聲波探查肝臟。其敏感性高於目前所有術前影像學檢查。應用高分辨探頭,可發現肝內3~4mm的微小病灶,可以準確評估病灶與血管、膽管重要結構之關係,對術中決策有重要影響。10~12%病例至少可發現1個術前沒有發現的病灶;使用術中超聲後,68%的手術方案需要改變。目前,我們的常規步驟之一,就是手術打開腹腔後做術中肝臟超聲檢查。
化療在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中的意義
近年來,化放療在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幾宗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一些原本不可切除的肝內轉移灶,(約10-20%的病人)經化療後縮小成為可切除病灶,切除後的效果與原本就可切除的病人相似;一些原本就可切除的肝內轉移灶先化療後切除,可減少局部復發的機會,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長;切除後化療也是肝轉移治療中的常用方法,目的是控制局部復發,延長患者生存。
化療還是預測病人能否獲得長期生存的一個獨立的預測指標。化療有效的病人經手術切除肝內轉移灶後5年生存率(37%)比化療無效病人(8%)高。
部分病人通過化療後肝內病灶經CT等檢查可見明顯縮小,甚至完全消失。醫生通常追求的是腫瘤縮小、原本不可切除變得可切除即可,不追求腫瘤消失。因為即使病灶已不可見,只有極少數(<4%)轉移灶中的腫瘤細胞完全被殺滅,大部分病人儘管CT等影像學檢查肝內已看不見腫瘤,但是原病灶中的腫瘤細胞可能會捲土重來。另一方面,一旦CT、PET或術中B超已難以發現病灶,外科醫生準確切除腫瘤將會十分困難,增加術後復發的可能性。況且,為達到腫瘤“消失”常需過度化療,無疑將增加化療藥物對肝臟的損害,一旦日後還是需要施行手術,手術風險將增大,手術併發症發生率可能會增加。所以,化療效果好、腫瘤縮小至可以切除,應該當機立斷選擇手術切除。
分子靶向治療
所謂分子靶向治療其實就是針對與腫瘤細胞生長、增殖相關的特定的重要分子環節,實施有力的定點打擊,從而阻斷腫瘤生長、增殖,或誘導腫瘤細胞走向凋亡。常用的結直腸癌靶向治療藥物有:一、貝伐單抗(Bevacizamab,Avastin),為重組人源化抗 VEGF抗體,2004.12.26獲美國FDA批准,與化療聯用,成為一線用藥,可增加病理性緩解率,降低腫瘤細胞活性。其半衰期為20天(11~50天),如在手術前用藥,在最後一劑用藥6~8周後方可手術,否則易於出現出血、瘻、切口不癒合、肝再生受阻等情況。二、西妥昔單抗(Cetuximab,Erbitux愛必妥),三、帕尼單抗 (Panitumumab, Vectibix維克替比),EGFR抗體,抑制腫瘤細胞增殖,遷移及促進癌細胞凋亡。
搶救性治療
部分病人對化療抵抗,常用的化療方案均無效時,加用愛必妥等靶向治療藥物可能有效,稱為搶救性治療。約7%原本化療無效者,經搶救性治療後腫瘤縮小,達到切除目的。
肝轉移灶的分批次切除(序貫切除)
肝內多發轉移灶,無法一次手術切除,可分批次切除。通常的做法是,先行術前化療,然後擇期完全切除(或聯合射頻消融)左肝病灶,同時行右肝門靜脈栓塞或結紮(PVE或PVL),或同時把左右半肝的肝實質分離(ALPPS),這些措施的目的,是促使對側肝(左肝)增生。通常1-4周後想要保留下來的那部分肝臟的容積(FLR)可明顯增加,這時候再把包含腫瘤的右半肝切除。
射頻消融治療(RFA)的價值
RFA通常與手術聯合應用,是手術切除的補充,射頻消融增加手術切除者數量,但不應完全替代手術切除。單純的RFA後複發率高於手術切除,所以,能切除則切除,其總體預後要好於一味依靠RFA 。
結直腸癌同時肝轉移的處理
約15~25%的結直腸癌病人在獲得診斷時已出現同時肝轉移,其中,約30%的病人原發灶(即結直腸癌)、肝轉移灶均可切除。傳統的處理方式是分階段手術:大腸癌切除術 2~3個月後 肝切除術。新近,許多醫生選擇為病人做同期切除,即一次手術做兩個部位的切除,認為這樣做是安全的,避免病人承受兩次手術的痛苦。可是,同期手術的創傷畢竟大些,究竟分次手術還是同期手術好,應該個體化決定手術方案,要結合肝轉移的範圍、切除肝的大小、醫生的經驗等通盤考慮。
合併肝外轉移的病人的處理
既往一貫認為,結直腸癌肝轉移又合併有肝外轉移,是病人預後不良的徵兆,是手術的絕對禁忌症。但近年來對此類病人越來越多地採取積極的手術治療,即肝切除聯合肝外轉移灶的切除。如果能做到完全切除肝內外所有轉移灶(R0切除),其長期生存率(29%)與僅有肝轉移而無肝外轉移行肝切除的病人(38%,p=0.072)相似。關鍵是能否做到沒有殘留地切除所有轉移灶。不能做到完全徹底、有殘留的切除(R1),病人的3年生存率(24%)明顯低於完全切除(R0)的病人(45%)。近20年中有多個涉及肝外轉移聯合切除的大系列報告,5年生存率在20%-28%之間,這是不切除的病人所難以企及的。
部分病例介紹
病例甲,男,江蘇農民。2002年5月(時年34歲)診斷降結腸癌在當地醫院行左半結腸根治性切除術,術後化療6療程,2004年2月複查,發現肝右葉巨大轉移灶,並腹膜後轉移,輾轉江蘇多家醫院,經介入治療(TACE)、無水酒精注射、全身化療等治療均無效,腫瘤漸增大,出現上腹部持續脹痛。2004年10月,因上腹部脹痛漸重,來我院求診。於2004年10月4日在我院行右半肝切除聯合腹膜後轉移灶切除,術後未行任何治療,3個月後重新開始重體力勞動,現無瘤生存已超過10年。
病例乙,男,上海市人。診斷為直腸癌於2005年5月10日(時年50歲)。在本院行直腸癌根治術(Dixon術),術後化療。05年12月5日診斷肝轉移癌行肝部分切除術,2008年4月發現右肺轉移,於2008年4月22日行肺葉切除。現已生存超過9年。
病例丙,女,上海市人。 2007年4月13日(時年64歲)。診斷升結腸癌合併同時肝轉移,2007.04.18在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行右半結腸切除,術後化療2療程(奧沙利鉑+希羅達),肝內轉移灶明顯縮小,於2007年7月17日在我院行肝切除術,術後繼續化療6療程,其間加用貝伐單抗(靶向治療)兩次。現生存7年半。
病例丁,男,57歲,上海市人。2008年8月診斷直腸癌,外院行放、化療3個月,直腸癌原發灶增大,證明放、化療抵抗,於2008年12月9日 外院行直腸癌根治術(Mile’ s 術)。2009年5月複查發現肝內多發轉移灶,肝內轉移灶增大、增多。患者胃部脹痛不適,症狀漸加重。CT示肝內病灶共7個,其中一病灶直徑3cm,位於第二肝門,肝中靜脈根部與下腔靜脈夾角內。2009年8月25日本院行肝切除術。術中B超發現一個CT未能顯示的小病灶,共切除肝內轉移腫瘤8個,術後順利恢復,上腹部脹痛症狀消失。2009年12月9日複查發現肝右葉復發病灶,直徑約1.5cm,同年12月24日行B超引導下射頻消融(RFA),至今兩次複查CT、多次超聲檢查未見覆發,已恢復工作。
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的若干問題
發布於 2023-03-11 04:21
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的若干問題相關文章
大腸癌(結直腸癌)是我國第5大常見的惡性腫瘤。肝轉移是大腸癌治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約10%~2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有肝轉移,20%~25%的患者在術後發生肝轉移。以往認為大腸癌肝轉移已屬於晚期,治療效果差,患者生存期僅8~12個月,幾乎很少有病人存活超過5年。隨著各種治療技術的不斷髮展,大腸癌的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手術切除是大腸癌肝轉移治療的金標準。從上世紀90年代以
發布於 2022-12-31 17:26
0評論
1、問:大家好,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壽命延長,大腸癌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在我國乃至世界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且大腸癌肝轉移也越來越多。首先先介紹一下大腸癌的現狀?答: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壽命延長,老齡患者愈來愈多,大腸癌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在我國乃至世界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在惡性腫瘤中排名逐漸向前。2007年全球新發病例達120萬,近63萬人死於結直腸癌,
發布於 2023-02-19 23:16
0評論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位居全世界常見惡性腫瘤的第3位,在我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列第2位。結直腸癌肝轉移(colorectallivermetastasis,CRLM)是結直腸癌治療的難點問題,也是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文獻報道,15%~25%的結直腸癌患者在明確診斷時即有CRLM(同時性肝轉移),另有15%~40%在原發腫瘤治療後出現CRLM(異時性肝轉移);未經治療的CRL
發布於 2022-12-25 16:40
0評論
多年臨床實踐中發現,肝臟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轉移部位,結直腸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療,最終發生肝轉移的概率至少在50%以上。在確診為結直腸原發癌的同時或者六個月內,約有25%~30%的患者發生肝轉移。而每年全世界範圍內,新發結直腸癌病例超過一百萬例,半數以上最終發生肝轉移。
結直腸癌肝臟轉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生物學過程,機制尚不完全明瞭,微轉移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從解剖學的角度看,引流結直腸的靜脈血流,
發布於 2023-01-16 20:28
0評論
大腸癌(結直腸癌)是我國第5大常見的惡性腫瘤。肝轉移是大腸癌治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約10%~2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有肝轉移,20%~25%的患者在術後發生肝轉移。以往認為大腸癌肝轉移已屬於晚期,治療效果差,患者生存期僅8~12個月,幾乎很少有病人存活超過5年。隨著各種治療技術的不斷髮展,大腸癌的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手術切除是大腸癌肝轉移治療的金標準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學
發布於 2022-12-07 00:19
0評論
其實一般的疾病都是可以治癒的,只要發現的及時,包括癌症都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如果有些病發現得不夠及時,而且有時候都已經出現轉移了,這時候想要治好,是非常困難的,比如結腸癌肝轉移。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下結腸癌肝轉移。
結腸癌轉移是指結腸癌腫瘤細胞從原發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經被帶到它處繼續生長,形成與原發部位腫瘤相同類型的腫瘤,這個過程成為轉移,所形成的腫瘤成為轉移瘤或轉移癌。轉移是結腸癌惡化的特
發布於 2024-03-13 11:58
0評論
肝臟是結直腸癌血行轉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結直腸癌肝轉移是結直腸癌治療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約有15%~25%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即合併有肝轉移,而另15%~25%的患者將在結直腸癌原發灶根治術後發生肝轉移,其中絕大多數(80%~90%)的肝轉移灶無法獲得根治性切除。結直腸癌肝轉移也是結直腸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肝轉移灶無法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6.9個月,5年生存率接近0%;而肝轉移灶能根治性
發布於 2023-02-03 19:37
0評論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以北京市為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為男性24.2/10萬,女性23.5/10萬。在診斷結直腸癌同時或6個月內,約25%~30%患者發生肝轉移,近50%~75%患者在疾病晚期最終會發生肝轉移。肝轉移為結直腸患者的終末期表現,很多發生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患者或家屬會喪失治療的信心和希望。的確,未經治療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生存期往往不超過1年。化療新藥的研製和應用使肝轉移癌患者
發布於 2022-12-20 00:55
0評論
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未經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生存時間僅為6.9個月,而肝轉移灶能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為35個月,5年生存率可達30%-50%。因此,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對其預後有重要意義。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目前仍然以手術治療為主,多種治療輔助的綜合治療方式。肝轉移灶的切除仍是目前可能治癒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唯一有效方法。因此,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推薦在適當的時機施行手術治療;
發布於 2022-11-24 22:11
0評論
樂復能由北京傑華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研製開發,是生物製品一類新藥,目前該藥正在307醫院進行治療二線及以上治療失敗的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該試驗患者入組基本要求:1、年齡≥18歲,性別不限;2、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3、既往接受過伊立替康和奧沙利鉑為主的方案化療;4、沒有合併嚴重的全身疾病(心腦血管以外、未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心力衰竭、嚴重的心律失常,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的心理
發布於 2022-12-12 06:4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