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房顫)患者最主要的併發症是腦卒中,對於房顫血栓栓塞風險高的患者應使用口服抗凝藥預防腦卒中,抗凝也是降低房顫患者死亡率的唯一方法。
目前的抗凝藥主要是維生素K拮抗劑(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達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口服抗凝治療最擔心的併發症是顱內出血。一旦發生顱內出血後還能否抗凝呢?這一直是臨床上的一個困境,房顫患者腦出血最佳治療不確定。若不抗凝,患者可能發生缺血性卒中(腦梗死)或者其他系統性栓塞(腸繫膜動脈栓塞,肢體動脈栓塞等);抗凝,可能再次顱內出血。兩種結果都很危險。抗凝的利與弊的權衡還需要臨床試驗來證實。
近日,丹麥的一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聯合會的專業期刊《循環》上。研究者對1997年至2013年間丹麥國家註冊中房顫口服抗凝治療併發顱內出血的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患者腦出血後的治療方案分層(不治療、口服抗凝治療或抗血小板治療)。在1752例患者(隨訪1年)中缺血性卒中/系統性栓塞和全因死亡率(每100人年),口服抗凝治療組是13.6,非治療組27.3,抗血小板治療組25.7。復發腦出血:口服抗凝治療組8.0,非治療組8.6,抗血小板治療組5.3。口服抗凝治療和不治療相比缺血性卒中/系統性栓塞和全因死亡率的調整風險比是0.55,也就是說風險下降率接近一半。
因此,口服抗凝治療缺血性卒中/全因死亡率顯著降低,支持顱內出血後恢復口服抗凝治療是可行的。也就是說,即使發生顱內出血,很可能還是繼續抗凝治療利大於弊。當然,對於這類患者的臨床處理方案還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