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 - 男 12歲 痙攣性雙癱 2006年9月16日脊神經後根切除術選擇性切斷雙側L5/S1部分後根
1.2、入院檢查:(2007年3月2日)神志清楚,被動體位,查體合作。對答切題。雙眼活動好,兩側鼻唇溝對稱,口角無明顯歪斜,雙下肢近端肌力3―級,遠端0級,N窩角80°右上肢肌力較左側稍有下降,左側肌力正常,右手指對指差,雙下肢肌張力增高,Ashworth:4級,屈肌攣縮,雙側膝腱反射亢進,兩側巴彬斯基徵(-)。坐位平衡3級,ADL:重度功能缺陷。
1.3、輔助檢查:主要化驗結果:12。15肝功能:鹼性磷酸酶:198U/L;血鉀:5,2mmol/l.血尿常規回報正常。2。8電解質:正常 心電圖:竇性心律,T波輕度改變。 完善相關檢查(三大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 合併症:無
2、方法:
2.1、運動療法
2.1.1、肌肉牽拉:仰臥位,直腿抬高做屈髖伸膝動作,持續牽拉N繩肌1~2分鐘,左右各重複3次,以維持和擴大膝關節的活動度。
2.1.2、漸進性抗阻肌力訓練法:仰臥位,應用股四頭肌訓練板進行伸膝肌力的訓練,可根據患兒的肌力情況,在患兒足踝部綁上1000G~2500G的沙袋抗阻練習,重量要依次遞增。左右各30次。
2.1.3、離心性等張肌力訓練法:在患兒做最大範圍伸膝後,讓其有控制的緩慢將足放下,肌肉作離心性的等張收縮,以取得的最佳的肌力訓練效果。還可有意識的在不同的空間位置做放置訓練,以提高其膝關節的控制能力。
2.1.4、Bobath訓練法:對患兒足跟部外側緣進行刺激性的叩擊,可促進肌肉本體和皮膚的感覺,為其立位平衡的發育及步行打下基礎。
2.1.5、立位負重訓練法:治療師給予一定的輔助,扶持其雙側膝關節,讓患兒靠牆站立,雙足與肩同寬,重心關兩足中間,重力線須通過其膝部。
2.2、推拿:
①腰背部:按揉督脈經p足太陽膀胱經穴,重點是身柱p至陽p筋縮p中樞p命門p腰陽關p腎俞p秩邊p關元俞r掌滾兩側夾脊穴。
②下肢:按揉髀關p血海p足三里p三陰交p太溪p解溪p太沖p湧泉p環跳p承扶p委中p陽陵泉p承山p懸鐘p崑崙p申脈p足臨泣r滾p拿大腿至小腿前p外側,掌摩p輕拍大腿至小腿後p內側,反覆數次。
③壓膝法:患兒仰臥,術者雙手重疊放於膝部緩慢按壓,達到痛點並持續1-2分鐘,再緩慢放鬆,輕拍患兒大腿至小腿前後p內外側反覆數次。此法單膝重複3次。
2.3 生物反饋:電極放置於其雙側股四頭肌的運動點上,促通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促進下肢伸肌的神經的支配,產生電運動。
2.4 家庭康復:俯臥位,下肢屈肌的自我牽拉20~30分鐘,然後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包括有坐位→四點位、四點位→輪椅、四點位→抓站等體位轉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
3、結果:
經2個月的康復訓練後,患兒的雙下肢近端肌力4+級,遠端3級。 N窩角150°,雙下肢肌張力降低,Ashworth:2級,可進行簡單的體位轉換,有輔助的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