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具體進行康復鍛鍊時要及時反覆與手術醫師溝通,制定適合的個性化的康復方案。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要佩戴支具4-6周,除膝關節康復訓練外,其他關節的主動活動可以儘早開始。
康復鍛鍊中會存在不可避免的疼痛。如疼痛在練習停止半小時內可減弱或消失,則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可以繼續堅持康復鍛鍊,若不緩解,及時聯繫手術醫師。
肌肉力量練習應當貫穿康復計劃的始終。
膝關節的腫脹會伴隨著整個練習過程,直至膝關節屈伸活動角度及肌肉力量基本恢復正常時,膝關節腫脹才會逐漸消退。如果出現膝關節腫脹突然加重,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必要時應及時回醫院複查。
功能鍛鍊後即刻給予冰敷15-20分鐘。如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以繼續冰敷,每日3-4次。
第一階段:術後1-7天(術後水腫期)
支具要求:膝關節支具鎖定在0度伸直位。可以扶雙柺下地行走,患肢不負重。
功能鍛鍊:
踝關節主動屈伸鍛鍊(踝泵):踝關節用力、緩慢、全範圍的蹠屈、背伸活動,每日2小時1次,每次1-2組,每組20個。
等長訓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直腿抬高訓練:伸膝後保持膝關節伸直,抬高至足跟離開床面10-15釐米處,保持20-30秒/次。
每天鍛鍊6組,每組20-30次。
膝關節活動度鍛鍊:要求患側膝關節能夠被動伸直到0度,屈膝角度小於90度。
仰臥位閉鏈屈膝鍛鍊:要求屈膝過程中足跟不離開床面,在床面上活動,稱為“閉鏈”。
每日鍛鍊4次,每次約1小時。
第二階段:術後2-3周(最大化保護期)
進展到第2階段標準: 股四頭肌的力量控制自如,能夠比較輕鬆的做到直腿抬高
膝關節能夠完全被動伸直
被動屈伸膝關節活動達到0-90度
良好的髕骨活動
膝關節腫脹減輕
第2階段鍛鍊方案: 繼續以上練習
增加俯臥位屈膝練習
CAM訓練
終末伸膝肌肉力量練習:在膝關節接近伸直的範圍內(0-20度)進行伸膝關節力量鍛鍊,每日4次,每次1-2組,每組20個,組間休息2分鐘。
抗阻的踝蹠屈訓練:對抗外界阻力的情況下,腳尖用力向下踩 。
膝關節活動度的鍛練:被動屈膝0-100度,主動屈膝0-80度
站立位:直腿抬高訓練,勾腿訓練
第3階段:控制行走階段(術後4-6周)
進展到第3階段的標準: 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度 0-90度
膝關節腫脹進一步減輕
術後第4周鍛鍊方案: 髕骨鬆動
被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度:0-105度,主動活動度:0-90度;
可以進行俯臥位屈膝 、站立位屈膝的鍛鍊
肌力訓練:
直腿抬高:可以抗阻力,阻力由0.5磅(或250克)逐漸增加到5磅(2.5千克)
髖關節內收、外展、後伸抗阻訓練:阻力由0.5磅(250克)逐漸增加到5磅(2.5千克)
靜蹲訓練(0-30度),每次持續30秒,每組重複20次,每日3組
術後5-6周鍛鍊方案: 膝關節活動度訓練:被動膝關節活動:0-125度,主動活動度:0-105度
N繩肌抗阻力訓練:抗阻力屈膝關節
第4階段鍛鍊方案: 此階段患者能夠完全脫離柺杖行走
熱身:功率自行車 15分鐘
髕骨鬆動
膝關節屈伸活動度: 被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度達到0-140度,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度達到0-120度
力量訓練 :
單腿提足跟訓練:20個/組
功率自行車抗阻力訓練:15分鐘
蹲起訓練:每組20個,每日3組
平衡訓練: 在堅硬地面上訓練單足站立,或使用平衡板訓練
上下臺階訓練
髖關節訓練器抗阻訓練:前屈、後伸、外展、內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