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流程
一、初期(術後0-2周)
目的:減輕疼痛及關節腫脹;早期進行肌力練習及關節活動度練習,以防治粘連及肌肉萎縮。
練習的初期以靜力練習(關節不活動,保持某一姿勢直至肌肉疲勞)為主。逐漸增加小負荷的耐力練習,即選用輕負荷(完成3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至疲勞為止。
不得過多行走!不應以行走作為練習方法!否則極易引發關節腫脹和積液,影響功能恢復及組織癒合。
1、手術當天:
麻醉消退後,開始活動足趾、踝關節;如疼痛不明顯,可嘗試收縮股四頭肌。
2、術後第一天:術後24小時可扶雙柺腳不著地行走
(1)踝泵――用力、緩慢、全範圍屈伸踝關節,儘可能多做。(對於促進循環、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
(2) 股四頭肌等長練習,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做。(大於500次/每日)
(3) N繩肌等長練習,患腿放於枕頭上,用力下壓所墊枕頭,使大腿後側肌肉繃勁及放鬆。要求同上,大於500次/每日。
(4)正確體位擺放:患腿抬高放於枕頭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邊,膝關節下方應空出,不得用枕頭將腿墊成微彎位置。如疼痛不可忍受,則在醫生指導下襬放於舒適體位。
(5)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開始嘗試直抬腿:伸膝後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M處,保持至力竭。10次/組,2―3組/日。
(6)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如髕腱切口處的疼痛較明顯,可2-3日再行上述練習,且次數減半。
3、術後第2天:視情況拔除引流管
(1) 繼續以上練習。
(2) 踝泵改為抗重力練習(可由他人協助或用手扶住大腿)。每次下床後進行可有效防止腫脹。
(3) 開始側抬腿練習,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
(4)開始後抬腿練習,俯臥(臉向下趴在床上),患腿伸直向後抬起至足尖離床面5釐米為1次,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
4、術後第3天:根據情況由醫生決定開始關節活動度練習。
(1)繼續以上練習。
(2)負重及平衡――保護下雙足左右分開,在微痛範圍內左右交替移動重心,爭取可達到單腿完全負重站立,5分/次,2次/日;雙足前後分離,移動重心,爭取可達到單腿完全負重站立。
(3) 開始屈曲練習(微痛範圍內,早期練習尚有一定危險性。)
(4) 屈曲練習後即刻冰敷20分左右。
(5)伸展練習:去除夾板,於足跟處墊枕,使患腿完全離開床面,放鬆肌肉使膝關節自然伸展。30分/次,1-2次/日。與屈曲練習間隔時間儘可能遠。
5、 術後第4天:
(1) 繼續以上練習。
(2) 加強負重及平衡練習,逐漸至可用患腿單足站立。如可輕鬆完成,則開始使用單拐(扶於健側)行走。
(3)屈曲練習至0°―60°範圍。
6、 術後第5天:
(1)繼續並加強以上練習。
(2)屈曲練習至70°―80°,並可開始主動屈伸練習。開始5次後,逐漸增加至10-20次,訓練後冰敷。
7、 術後1―2周:
(1) 主動屈曲達90°。
(2) 根據膝關節穩定程度,調節支具至30°―50°範圍內活動。
(3)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開始俯臥位“勾腿練習”,10次/組,2―4組/日。以沙袋為負荷,在夾板的活動範圍內進行,練習後即刻冰敷。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術後4-6周開始立位“勾腿”練習。
二、早期:(術後2―4周)
目的:加強關節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逐步改善步態。
1、術後2周:
(1) 被動屈曲至90-100°、
(2) 強化肌力練習。(直抬腿可在大腿一側加重物為負荷。)
(3) 如可單足站立1分鐘,即可用單拐行走,並於室內可脫拐行走。
(4) 伸展可達與健側基本相同。
(5)開始指導下自行練習屈曲。
(6)逐漸調整支具至0°― 70°範圍屈伸,並每3―5天加大角度,術後滿4周調節至110°。如調整後行走及負重時關節不穩明顯,則減小回調整前角度。
2、術後3周:
(1) 被動屈曲至100-110°。
(2) 加強主動屈伸練習,強化肌力練習。
(3) 開始嘗試脫拐行走。
(4) 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開始立位“勾腿”練習。應靜力練習,屈膝至無痛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組,4組/日。
3、 術後4周:
(1) 睡眠時可不帶支具。
(2) 被動屈曲達110-120°。
(3) 調整支具至可在0°―110°範圍屈伸。
(4) 開始前後、側向跨步練習。前跨步練習:患腿向前跨出,再向前轉移重心後、側向跨步練習方法相似,30次/組,4組/日。
(5)靜蹲練習後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腳尖及膝關節正向前,不得“內外八字”,隨力量增加逐漸增加下蹲的角度(小於90°),2分/次,間隔5秒,5-10連續/組。2-3組/日。
(6)力求達到正常步態行走。
三、中期:(術後5周―3個月)
目的:強化關節活動度訓練至與健側相同。強化肌力訓練,改善關節穩定性。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隨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絕對力量的練習為主。選用中等負荷(完成2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20次/組,2-4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60秒,至疲勞為止。
1、術後5周:
(1)被動屈曲達120-130°。
(2)開始患側單腿45°位半蹲屈伸膝練習。患腿單腿站立,上體正直,緩慢下蹲至屈曲450處,再緩慢蹬直至完全伸直。要求緩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20-3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次/日。
(3) 固定自行車練習,無負荷至輕負荷。30分/次,2次/日。
2、術後8―10周:
(1)被動屈曲角度逐漸至與健側相同。
(2)“坐位抱膝”與健腿完全相同後,開始逐漸保護下全蹲。
(3)強化肌力,使用皮筋進行股四頭肌、N繩肌等肌力訓練。
3、術後10周―3個月:
(1)主動屈伸膝角度基本與健側相同,且無明顯疼痛。
(2)每日俯臥位屈曲使足跟觸臀部,持續牽伸10分鐘/次。
(3)坐位抱膝角度與健側完全相同後,開始跪坐練習。
(4)開始蹬踏練習。
(5)術後3個月如有條件可進行各項功能測試,為下階段日常生活及正常運動提供客觀的依據。
四、後期:(術後4個月―6個月)
目的: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強化肌力及關節穩定訓練。 逐漸恢復運動。
後期提高最大力量,選用大負荷70%1RM(完成12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8-12次/組,2-4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90秒,至疲勞為止。
(1) 開始膝繞環練習。
(2) 開始跳上跳下練習。
(3) 開始側向跨跳練習。
(4) 開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繩及慢跑。
(5) 運動員開始基項動作的專項練習。
在此期間重建的韌帶尚不足夠堅固,故練習應循序漸進,不可勉強或盲目冒進。且應強化肌力以保證膝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及安全,戴護膝保護。
五、恢復運動期:(術後7個月― 1年)
全面恢復運動或劇烈活動。 強化肌力,及跑跳中關節的穩定性。 逐漸恢復劇烈活動,或專項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