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甚麼是十二時辰?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2小時。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辰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中醫將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代表,並對應相應的五行、五臟歸屬,以及十二經絡的子午流注。
十二時辰分為:
夜半:是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是前日夜間11時至當日凌晨1時,地支稱為子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就是指的這個時候。俗話說,養生有三大法寶:三寒、兩倒、七分飽。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子時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也是睡眠的最佳時機,“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子時之前入睡,睡眠效果遠遠超過其他時間段,且有利於養陰。如果子時不睡,睡眠不足,次日精神明顯不濟,嚴重影響工作、學習效率。
雞鳴:指深夜過後的1至3時,地支稱為丑時。丑時氣血流注於肝經,“肝藏血”,“臥則血歸於肝”,保證這時的睡眠就是在養肝,在養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的支持,丑時不入睡,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
平旦: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矇矇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用地支表示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至5時。寅時肺經最旺,“肺朝百脈”,所以“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肺朝百脈”,新鮮血液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神充沛。健康的人這時應該是深睡狀態,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生命由靜而動的轉化。
日出:是指太陽昇出地平線之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地支稱為卯時,指每天清早的5至7時。此時,旭日東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卯時氣血流注於大腸經,大腸經最旺,促進大腸吸收食物中水份與營養、排出渣滓。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來,所以要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
食時:就是古人“朝食”之時,即每天的7至9時,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地支稱之為辰時。辰時氣血流注於胃經,胃經最旺,這時候吃早飯最容易消化,可以補充營養,吃多了也不會發胖,所以早飯一定要吃多、吃好。
隅中: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至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巳時脾經最旺,“脾主運化”,脾的運化功能好,就可以順利地消化和吸收。“脾統血”,“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嘴唇紅潤。脾就像個忙忙碌碌的小丫鬟,如果病了,五臟六腑就都不舒服了,就會得所謂的富貴病,如糖尿病甚麼的。如果人體出現消瘦、流口水、浮腫等問題,都屬於脾病。
日中:表示每天的11至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和子時相對應。午時氣血流注於心經,心經最旺。午時也是陰陽交會的時候,此時陽氣最盛,稱為合陽,此時午睡有利於養陽。午時休息30分鐘即可,因為此時陽氣盛,工作效率最好,午睡時間過長,不僅浪費寶貴的時間,而且會擾亂人體生物鐘,影響晚上睡眠。但是午覺一定要睡,即使睡不著,也要閉目養神,以利於人體陰陽之氣的正常交接。
日昳: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日昳”即未時,每日的13至15時。未時氣血流注於小腸經,小腸經最旺。“未,味也”,事物的滋味就是精華,小腸分清泌濁,把代謝廢物送至膀胱、大腸,精華輸送進脾,未時過後腸胃開始休息。
晡時:地支稱為申時,指每天的15至17時,也是古人吃第二頓飯之時。申時氣血流注於膀胱經,膀胱經最旺,宜適時飲水。膀胱經為足太陽之脈,上額頭而至巔頂,這時是學習和讀書的好時光,所謂“朝而受業,夕而習復”。
日入:為太陽落山的時候,這段時間雞開始歸巢,地支稱為酉時,指每日的17至19時。酉時氣血流注於腎經,腎經最旺。“酉”是成就的意思。如果說卯時代表一天或一年的開門,那麼酉時則代表一天或一年的關門。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時辰,此時身體所表現出來的病變都是腎的收藏功能出現了問題,腎陽虛者酉時補腎陽最為有效。
黃昏:指太陽已經落山,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地支稱為戌時,指每日的19至21時。戌時氣血流注於心包經,心包經最旺。戌時人體陽氣進入陰的界面,這時陰氣正盛,陽氣將盡,而心包經之“膻中”又主喜樂,通常人們會在這時進行晚間的娛樂活動。
人定:指當夜的21至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亥時氣血流注於三焦經,三焦經最旺,三焦通百脈。亥時的屬相是豬,豬吃飽了哼哼唧唧就睡。所以在亥時我們就要休息了,讓身體和靈魂都沉浸在溫暖的黑暗中,讓生命和身體在休息中得以輪迴,孕育新的生機。
子午流注歌:
子時膽經臨泣望,丑時肝經找太沖;寅時肺經太淵求,卯時大腸三間通;
辰時胃經陷谷裡,巳時脾經太白中;午時心經神門找,未時小腸後溪逢;
申時膀胱束骨按,酉時腎經太溪松;戌時心包大陵穴,亥時三焦中緒穴;
識得子午流注圖,祛病長壽壯且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