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0 19:03

  醫療診治規範或指南的制定是提高診治效益、保證患者最佳預後、以及合理經濟醫療開支和費用的重要措施。本指南是關於顱外頸動脈和椎動脈病變(ECVD)的,是ACCF/AHA指南編寫委員會根據以往的版本,總結了2010年5月份以來的相關文獻,修改升級而成。本文從中摘譯部分,供大家參考並提出寶貴意見,也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顱外血管病變和卒中

  顱外血管強調的是影響腦組織供血的血管網,主要包括頸動脈系統和椎基底動脈系統。顱外血管病變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臨床病理類型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肌纖維發育不良、動脈中層囊性壞死、動脈炎、夾層等。其中動脈粥樣硬化是最主要原因,而且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因此,顱外血管病變的患者同時也面臨著其他血管事件的風險,如:缺血性心臟病、外周血管病。缺血性腦卒中是位於心血管疾病、癌症之後導致死亡的第3位主要疾病,也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學分析,7-18%的首次缺血性腦卒中的原因是由於>60%的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狹窄所致。以下為關於這一疾病,主要是動脈硬化性病變的診斷和治療指南。

  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篩查和評估

  1、對於已知或疑似頸動脈狹窄的無症狀患者,推薦以多普勒超聲作為首選的評價狹窄程度和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的措施。(I/C)

  2、對頸動脈雜音的無症狀患者,建議行多普勒超聲篩查其狹窄程度。(IIa/C)

  3、對於狹窄程度>50%的隨診患者,建議每年應用多普勒超聲進行病變變化的評估;也建議作為評估對治療反應的手段,如果隨診顯示病變穩定,可適當延長隨診時限。(IIa/C)

  4、對於無腦缺血癥狀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動脈硬化性動脈瘤患者,應考慮應用多普勒超聲進行頸動脈狹窄的篩查。(IIb/C)

  5、對於無症狀、無動脈硬化跡象,但有2項或以上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脂血症、抽菸、1級親屬60歲前有血管事件病史、缺血性腦卒中病史)的人群,可考慮多普勒超聲篩查頸動脈病變;但並目前無證據表明對預後有影響。(IIb/C)

  6、不推薦對無症狀、無動脈硬化危險因素的人群,以及非缺血因素導致的神經損傷患者,如腫瘤等,常規應用多普勒超聲進行頸動脈病變篩查(III/C)

  症狀性顱外血管病變的診斷

  1、對於懷疑因缺血引起的暫時性視網膜或神經半球症狀的患者,推薦以無創影像學手段進行ECVD的篩查。(I/C)

  2、推薦多普勒超聲作為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檢測措施。(I/C)

  3、如果多普勒超聲沒有提示,推薦應用MRA、CTA作為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檢查方案。(I/C)

  4、如果顱內或顱外血管沒有明確的病變跡象解釋神經症狀,推薦行超聲心動圖檢測可能的心源性栓子的存在。(I/C)

  5、當檢測到顱外血管病變時,建議以CTA、MRA或選擇性腦血管造影進行顱內血管病變的評估。(IIa/C)

  6、對可能需要血管重建的患者,建議行MRA、CTA、血管造影檢查。(IIa/C)

  7、當無創影像學檢查顯示不清或有矛盾時,建議行血管造影明確顱內/顱外血管病變。(IIa/C)

  8、嚴重血管鈣化、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議非對比劑的MRA檢查。(IIa/C)

  9、果不能排除非特異性神經症狀可能由腦缺血引起是,可做多普勒超聲篩查(IIb/C)

  10、如多普勒超聲、MRA、CTA提示頸動脈全閉塞,可進一步行動脈造影瞭解管腔的情況,以確定能否行血管重建(IIb/C)

  11、對於因腎功能不全而需要限制造影劑使用的患者,可考慮應用血管造影評價單一血管病變(IIb/C)

  顱外血管病變的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導致卒中的各項危險因素:

  1、對於無症狀ECVD患者,推薦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g以下(I/A);除超急性期外,對於症狀性ECVD患者,建議控制血壓(140/90mmg以下)(IIa/C)

  2、推薦戒菸,以延緩動脈硬化進程降低卒中發生率(I/A)

  3、推薦應用他丁類藥物控制高血脂,LDL 100mg/dL以下(I/B);在高危患者中LDL降至70mg/dL以下(IIa/B);對於不能耐受降脂治療的患者,可選用膽汁酸螯合劑或煙酸等替代(IIa/B)

  4、推薦在合併糖尿病的ECVD患者中,應用飲食控制、運動、降糖治療控制血糖(IIa/A);同時應用他丁類藥物將LDL控制在70mg/dL以下(IIa/B)

  藥物治療的另一重點是抗栓治療:

  1、推薦單純應用阿司匹林(75-325mg/d)、氯吡格雷(75mg/d)或聯合阿司匹林和潘生丁,而非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進行抗栓預防和治療(I/B)

  2、合併房顫、機械瓣等有抗凝指正的ECVD患者,建議應用維生素K拮抗劑,INR控制在2.5左右(IIa/C)

  3、對於卒中或TIA的患者,3個月內不推薦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III/B);不推薦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中應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III/B)

  頸動脈血管重建

  1、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無創影像學手段提示狹窄程度>70%(I/A)或血管造影提示狹窄程度>50%時(I/B),推薦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且估計圍手術期卒中或死亡率小於6%

  2、推薦頸動脈支架(CAS)作為CEA的候選措施(I/B)

  3、無症狀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且圍手術期卒中和死亡率較低時,建議行CEA(IIa/A)

  4、在老年患者中,尤其是血管條件不適合介入治療的,建議首選CEA(IIa/B)

  5、對於頸部條件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建議首選CAS(IIa/B)

  6、2周之內的TIA或卒中,在沒有禁忌症的情況下,建議早期血管重建(IIa/B)

  7、對於血管造影提示頸動脈狹窄60%、超聲提示70%的無症狀患者,可考慮行預防性CAS(IIb/B)

  8、小於50%的頸動脈狹窄,不推薦性血管重建術(III/A)

  9、慢性全閉塞病變,不推薦行針對閉塞病變血管的重建術(III/C)

  10、對於嚴重腦功能障礙的患者,不推薦行血管重建術(III/C)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圍手術期處理

  1、推薦應用阿司匹林(81-325mg/d)(I/A)

  2、推薦術後持續應用阿司匹林(75-325mg/d)、氯吡格雷(75mg/d)或小劑量阿司匹林聯合潘生丁(I/B)

  3、推薦圍手術期良好控制血壓(I/C)

  4、推薦在術前和術後24h內記錄神經系統檢查結果(I/C)

  5、建議CEA關閉切口時,應用頸動脈補片(IIa/B)

  6、建議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應用他丁類藥物(IIa/B)

  7、建議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1個月、6個月、每年進行無創影像學隨診,包括對側血管情況,直至患者不需要再行血管幹預(IIa/C)

  頸動脈支架術的圍手術期處理

  1、推薦CAS術前、至少30天內,行阿司匹林(81-325mg/d)+氯吡格雷(75mg/的)雙抗治療,如果不能耐受氯吡格雷,聯合應用噻氯吡啶(250 mg BID)(I/C)

  2、推薦CAS圍手術期抗高血壓治療(I/C)

  3、推薦在術前和術後24h內記錄神經系統檢查結果(I/C)

  4、建議在CAS中應用腦保護裝置(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IIa/C)

  5、建議頸CAS術後1個月、6個月、每年進行無創影像學隨診,包括側血管情況,直至患者不需要再行血管幹預(IIa/C)

  頸動脈重建術後再狹窄的處理

  1、在症狀性患者中,建議行再狹窄血管重建(參見原血管狹窄治療標準)(IIa/C)

  2、在隨診過程中,發現再狹窄進展迅速可能導致血管全閉塞時,建議再次行CEA或CAS(IIa/C)

  3、在無症狀性患者中,考慮行再狹窄血管重建(參見原血管狹窄治療標準)(IIb/C)

  4、再狹窄程度<70%,且無症狀者,不推薦再次行CEA或CAS(III/C)

  椎動脈血管病變:

  影像學檢查:

  1、對於有症狀的鎖骨下動脈竊血患者、推薦CTA、MRA作為無創影像學檢查手段評估後循環情況(I/C)

  2、對於無症狀的雙側頸動脈閉塞、單側頸動脈閉塞、或Willis環不完整的患者,推薦行無創影響學檢查手段檢測椎動脈狹窄病變(I/C)

  3、對於有症狀的患者,推薦CTA、MRA,而非多普勒超聲作為無創影像學檢查手段評估後循環情況(I/C)

  4、對於有症狀的患者,擬行血管重建前,建議行血管造影檢查(IIa/C)

  5、對於已行椎動脈血管重建的患者,建議定期隨診(同頸動脈血管重建)(IIa/C)

  治療策略:

  1、推薦對椎動脈血管病變進行相應的藥物和終生危險因素控制治療(I/B)

  2、推薦對於無禁忌症的椎動脈狹窄患者應用抗血小板藥物,可選擇阿司匹林81-325mg/d,阿司匹林聯合潘生丁,或氯吡格雷75mg(I/B)

  鎖骨下動脈和頭臂血管病變:

  1、鎖骨下動脈竊血所引起的後循環缺血,建議行頸-鎖骨下動脈旁路術(IIa/B)

  2、鎖骨下動脈竊血所引起的後循環缺血,手術風險高時,建議行介入治療(IIa/C)

  3、對於症狀性、頭臂血管病變,建議行直接的介入血管重建或旁路手術(IIa/C)

  4、鎖骨下動脈病變導致的上肢間跛,建議行直接的介入血管重建或旁路手術(IIa/C)

  5、鎖骨下動脈閉塞,同側內乳動脈將用於冠狀動脈架橋時,建議行直接的介入血管重建或旁路手術(IIa/C)

  6、無症狀的鎖骨下動脈狹窄患者,無論是上肢血壓不等、頸部雜音、椎動脈逆流等,不推薦行血管重建術,除非內乳動脈將用做冠狀動脈重建(III/C)

顱外頸動脈和椎動脈病變的診斷和管理指南相關文章
病理變化 1.脂紋(fattystreak)是AS肉眼可見的最早病變。為點狀或條紋狀黃色不隆起或微隆起於內膜的病灶,常見於主動脈後壁及其分支開口處。 2.纖維斑塊(fibrousplaque)是由脂紋發展而來。內膜面散在不規則表面隆起斑塊,顏色從淺黃或灰黃色變為瓷白色。 3.粥樣斑塊(atheromatousplaque)亦稱粥瘤(atheroma)是纖維斑塊深層細胞的壞死發展而來。內膜面可見灰
發布於 2024-01-06 16:53
0評論
頸動脈或者椎動脈的夾層引起的夾層佔中老年人的1%,單卻佔了年輕人腦卒中的25%,頸動脈和椎動脈位於頸部(脖子)。以往醫生多推薦採用抗凝治療,但2015年的國際腦卒中大會在美國的納什維爾召開,除了肯定了介入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的4項目研究,另外的一項研究也值得我們的關注。這項隨機對照研究終於得出了一個結果,對於頸部血管夾層並出現缺血癥狀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或者波立維或者兩種藥物聯
發布於 2023-03-06 02:21
0評論
治療的方法有四種,包括:1、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飲食、適當活動)2、藥物治療3、介入治療4、外科開刀的治療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做到的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多麼嚴重的狹窄,還是介入或者開刀之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必須的,健康生活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合理均衡的營養(避免過多的油脂,限鹽),合適的身體鍛鍊,戒菸,不酗酒,嚴格控制高血壓和高血糖。否則,斑塊狹窄容易不斷加重,即使做了支架或者手術,也更容易
發布於 2023-03-06 02:56
0評論
2012年1月,英國國立臨床規範研究所(NICE)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新的關於成人及兒童癲癇的診斷和管理指南。其內容主要包括:1、癲癇早期診斷及檢查手段。2、部分性癲癇發作的一線建議用藥為卡馬西平、拉莫三嗪,無效或不適合應用時可選擇左乙拉西坦、奧卡西平、丙戊酸鈉;對於一線藥物治療無效的難治性部分性癲癇可選擇卡馬西平、氯巴佔、加巴噴丁等進行添加治療。3、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的建議一線用藥為丙戊
發布於 2022-12-18 15:40
0評論
概述 說起健康,本來咱們日子的習氣和健康是休慼相關的,許多人在飲食方面特別的不注意,如今的人對於活動也是越來越少,一朝一夕這麼人的身體健康就很容易呈現病症,我家近鄰一阿姨,近來老是呈現缺氧,心悸,乏力的表現,後來她去了醫院檢查醫師說她患有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有這麼病症的患者有的人是因為高血壓導致的,那麼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怎麼醫治? 步驟/方法: 1、 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人能
發布於 2023-04-15 20:16
0評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vertebralartery,CSV)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近年爭議最多的類型,診斷沒有統一的標準,儘管CSA的病因、病理複雜多樣,最終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一系列症狀。它主要是指頸椎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引發的骨質增生、側方椎間盤突出等繼發病理改變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腦供血不足者。北京地壇醫院骨科張強關於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分型報道很少,目前
發布於 2022-09-25 04:24
0評論
1、美尼爾氏綜合徵該病為內耳淋巴代謝失調,以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為主徵,如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眼震,脈緩及血壓低等。但其發作與大腦皮層機能失調,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情緒波動有關,而非頸部活動所誘發,且緩解後無任何症狀;發作來勢迅猛,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像頸椎病為一過性;無神經系統和腦幹缺血徵;發作期有規律性水平性眼球震顫。2、鎖骨下動脈偷漏綜合徵(Subclavianstealsyn
發布於 2022-09-25 04:24
0評論
概述 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關於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因為我們很多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去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這樣也就導致了,我們錯過了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佳時間,所以我們今天就通過這篇文章來好好的看看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知識,這樣我們會對於頸動脈粥樣硬化更加的瞭解,也會在以後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時候更有把握,所以讓我們來好好看看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吧。 步驟/方法: 1、 首先,在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
發布於 2023-04-15 15:20
0評論
根據當代科學家測算,一個人人體包括毛細血管在內的單排血管長度,可繞赤道4周。在這些錯綜複雜密佈於人體的血管當中,將血液由心臟運往全身各處的動脈無疑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像自來水管道一樣維繫著每個人的生命。與人體的其它組織器官一樣,動脈也會得病,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動脈硬化,即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終導致兩種惡果:一個就是動脈管腔的狹窄閉塞,即動脈的“梗”,另一個
發布於 2023-03-07 08:01
0評論
頸動脈體瘤起源於頸動脈體,是一種少見的化學感受器腫瘤。頸動脈體位於頸動脈分叉後壁外膜下。通過感受血液成分如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和酸鹼度改變來調節機體的呼吸、循環系統。頸動脈體瘤是頸動脈體增生衍變而來,屬化學感受器瘤。頸動脈體瘤多為良性,惡性頸動脈體瘤少見,約佔5%~12%。臨床通常根據轉移作為診斷惡性的可靠依據,惡性頸動脈體瘤以局部淋巴結轉移為主,也可經血流轉移至肺、骨、肝臟等部位。頸動脈體瘤多
發布於 2023-03-07 04:3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