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情况发生,这些都是长期脑供血不足的结果。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很多,除了体质和不良生活习惯(如超重和肥胖、吸烟嗜酒、缺乏身体活动、不合理膳食等)外,还包括贫血、心脏病(如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肺疾病(肺气肿、肺功能不全)、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血粘度增高(高脂血症、血小板增多症等)、颈椎病等器质性病变。从而导致某些脑动脉内微血栓形成、血管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出现慢性的广泛的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
若是突然出现眩晕,手脚麻木,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走路不稳或突然晕倒,多是脑供血不足急性发作之结果。若是反复发作的头晕、头痛、整天昏昏沉沉,总是想睡,或出现沉默寡言、多语急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充足休息后也不能缓解改善,则多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的表现。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大部分中老年人在脑血流检查发现血管痉挛;在颈动脉B超检查发现有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提示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有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证据。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进行治疗,那么还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也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预防:脑供血不足的预防方法在网络、书籍上随处可见,但主要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情绪波动,调整饮食结构(清淡不拒肉,红白肉均衡食用),积极体育锻炼,适度活动颈腰部,控制体重,但不可过度锻炼。因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同,上述方法可操作性不强,也难以坚持。因此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锻炼时间仍是必要的(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此外,中老人应定期测量血压、心电图、脑超,以及血常规、血糖、血脂、血黏度、出凝血时间、颈部核磁等检查,防患于未然。
治疗:
1、首先去除危险因素:如戒烟酒, 保持良好心态和充足睡眠(烟酒难戒少食为宜,心情不悦散步最好),饮食加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心律不齐等,改善心肺功能;
2、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首选拜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泰嘉),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凝聚成块,对血液循环有好处,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
3、抗凝血药物: 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相同,都可以使血液畅通,增加脑部血液供应,降低心脑缺血的发作。但服用是注意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凝血时间延长应遵医嘱减量或停药,避免诱发脑出血。
4、仅有少部分病人需要手术治疗:如颈动脉有严重狭窄(超过70%),可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状。在临床实践中,由于部分老年病人合并多种基础病,服用西药多达三四种,甚至超过五六种,一是病人难以坚持按时服药,再者从药理学上很难阐明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可能是西药治疗疗效欠佳的原因之一。此时,若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辩证,并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不仅可减少药物之间的毒副作用,也可收到满意疗效。尤其是对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颈椎病所致的脑供血不足的病人,中药治疗或许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