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手術越來越受到病人的歡迎,因為它不需要開顱手術,創傷小,痛苦少。那麼,腦動脈瘤介入手術是如何進行的呢?
首先,認識一下彈簧圈,這是介入手術的必備工具。它是一種質地柔軟的鉑金絲,有幾種不同直徑、長度和形狀的尺寸,適用於不同形狀和大小的腦動脈瘤。彈簧線圈連接在一個超過一米長的金屬推杆上。
圖6 彈簧線圈
在介入栓塞手術中,這個推杆可以將彈簧線圈的前端推入動脈瘤腔。當彈簧圈穩定在動脈瘤腔內時,推杆和彈簧圈之間的連接通過電力、液壓或機械牽引的方式被釋放,這個過程稱為彈簧圈脫鉤。如果在彈簧線圈脫鉤前發現其形狀和大小與動脈瘤不匹配,可以隨時用推杆收回該線圈,並換上另一個更合適的線圈。然後,被釋放的線圈將留在動脈瘤腔內,不能被收回。然後,推杆被抽出,下一個線圈被送入,直到動脈瘤腔被填滿。用彈簧圈填充動脈瘤的過程類似於用石頭裝盒子的過程;盒子是滿的,但石頭之間仍有空隙。通過在機體內立即形成血凝塊。一般來說,一個有密集栓塞的動脈瘤中會有20-30%的彈簧圈總體積,其餘的體積被血栓佔據。我們所說的密集栓塞是指在術後腦血管造影中完全看不到動脈瘤,這意味著血流不能進入動脈瘤,從而防止動脈瘤出血。
有人會問,介入栓塞術後動脈瘤不是照樣存在嗎?事實上,腦動脈瘤並不是通常所說的腫瘤,而只是血管壁上的一個 "凸起",我們栓塞手術的目的不是要切除這個 "凸起",而是要把它填滿,使血流不再進入這個 "凸起"。我們栓塞手術的目的不是去除這個 "鼓包",而是把它填滿,使血流不再進入這個 "鼓包"。即使在開顱手術中,"隆起 "也不會被切除,而是用一個特殊的鉗子將其封閉。手術後,動脈瘤仍然存在,但只要它與血流隔絕,就不會破裂和出血。
介入治療的過程最終是一個導管治療的過程,常規途徑如下:通過一側的股動脈穿刺置入一根粗導管,即導引導管,導引導管通過腹主動脈和胸主動脈進入長動脈瘤的腦動脈(動脈瘤攜帶動脈)。然後通過這根粗導管將微導管(頭端不比縫紉線粗多少的細導管)送入動脈瘤承載動脈,在微導絲的引導下,將微導管的頭端小心地送入動脈瘤的管腔,通過它完成前面所述的彈簧圈的輸送和填充。
圖7 腦動脈瘤介入栓塞術示意圖
由於介入手術是操縱各種導管在體內蜿蜒曲折的血管中穿行,到達病變部位,所以我們介入醫生也稱自己為 "管道工"。
腦動脈瘤介入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發布於 2022-10-20 04:44
腦動脈瘤介入手術是如何進行的?相關文章
神經外科一例巨大動脈瘤聯合栓塞介入手術獲圓滿成功近期,我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在全科上下通力合作下,成功完成一例巨大動脈瘤聯合栓塞介入手術。日前患者已順利渡過術後觀察期。10月的某一天,神經外科診室裡來了一位72歲高齡的老太太,因右眼視力進行性下降,診治多年未果。偶然的一次頭顱MR檢查,發現該患者右側海綿竇旁有個2.8釐米的佔位,遂來我院求醫。神經外科萬傑清副主任醫師憑著多年的職業敏感立刻懷疑這是
發布於 2023-01-10 02:26
0評論
腦動脈瘤可定義為顱內動脈壁上的脆弱部分向外膨出/擴張而形成的薄壁球狀物,最常見於動脈分叉,尤其是大腦底動脈環(圖1是腦動脈瘤好發部位的示意圖)。腦內動脈瘤破裂往往會引起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生命,故而常常被稱之為顱內的“定時炸彈”,一般而言,動脈瘤確立診斷後,建議積極處理。圖1:腦內動脈瘤示意圖腦動脈治療的目的是將動脈瘤隔絕在正常腦循環之外,其治療方法目前有兩種:血管內介入治療(動脈瘤栓塞
發布於 2023-02-19 14:21
0評論
血管內介入治療是一微創技術,整個過程僅需在病人大腿根部穿刺後導入的導管內完成,不需開顱和暴露腦組織,術中幾無出血,不僅效果好,而且痛苦少,創傷小,恢復快等很多優點。腦動脈瘤不是腫瘤,是腦動脈壁的局部異常膨出。絕大多數腦動脈瘤生長在腦底部動脈環(Willis環)附近,它的發生與局部動脈壁薄弱和動脈內血流、血壓異常有關;有的動脈瘤有家族性發病傾向,這些病例常與其他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如埃-當綜合徵,
發布於 2023-01-10 02:56
0評論
甚麼是腦動脈瘤?動脈瘤是動脈壁出現非正常的薄弱點並由此引起的動脈壁向外突出成球形病灶。這種血管壁的薄弱點如累及到動脈壁的全層稱之為梭形動脈瘤(fusiformaneurysm);累及到動脈壁的一層稱之為囊性動脈瘤(saccularaneurysm);而將動脈壁分離開稱之為夾層動脈瘤(dissectinganeurysm)。其中,發生於腦部的動脈瘤破裂後的出血性中風可引起導致嚴重腦損傷甚至導致死亡
發布於 2023-01-10 01:11
0評論
誤區一:望文生義,以為腦動脈瘤是“腫瘤”。腦動脈瘤不是“腫瘤”,而是腦血管病。腦動脈瘤的發生,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腦動脈壁薄弱,動脈壁像“吹氣球”一樣鼓起來。腦動脈瘤血管壁非常菲薄,有時候就像一層紙那麼薄,可以想象,在壓力很高的動脈血的衝擊下,這樣的薄弱部分非常容易破裂。腦動脈鼓出的動脈瘤部分,形狀像“瘤”,但實質上不是腫瘤,與腫瘤有天壤之別。所以說,腦動脈瘤雖然很危險,但經過治療後,不會像腫瘤
發布於 2023-01-25 06:42
0評論
前面講過,腦動脈瘤介入術後是有一定複發率的。復發機理在於血流的衝擊把瘤腔內的彈簧圈團壓縮到瘤底,瘤頸部重新開放。醫生強調定期複查的目的也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處理復發的動脈瘤。複發性動脈瘤仍然可以再次介入治療,如再次介入治療困難也可以考慮開顱夾閉。多項臨床研究表明支架輔助技術能顯著降低腦動脈瘤介入術後遠期複發率,因此對複發性動脈瘤進行再次介入治療時建議常規使用支架輔助。對於首次介入手術使用了支架的復
發布於 2022-10-20 05:09
0評論
概況腦動脈瘤是腦內動脈血管壁上局部隆起形成的與血管相通的一個囊狀凸起(囊性動脈瘤),分為微小(5mm以下)、小型(5-10mm)、大型(11-25mm)、巨大型(25mm以上)顱內動脈瘤。小型微小型顱內動脈瘤常無症狀,但是一旦破裂出血會導致嚴重症狀和危險。流行病學根據放射學檢查和屍檢報告,顱內囊狀動脈瘤的發生率約為3.2%,平均好發年齡為50歲(40-60歲),男女性別無明細差異。但是臨床所見動
發布於 2023-01-25 06:07
0評論
腦動脈瘤介入手術後會有一定的複發率,複發率跟動脈瘤大小成正比,即動脈瘤越大,複發率相對越高。一般來講,直徑小於1cm的動脈瘤介入術後複發率低於5%-10%;但直徑大於1cm的動脈瘤複發率可能高達10%-30%。因此,腦動脈瘤術後定期複查就顯得尤為必要。復發一般集中在術後2-3年之內,超過2-3年不復發就基本解除警報了。但也有文獻報道術後8-9年復發的個案。國內外通常都要求患者術後至少複查4次,即
發布於 2022-10-20 05:04
0評論
在介入栓塞治療動脈瘤的過程中,解脫後的彈簧圈移位或逃逸是比較棘手的併發症之一。所謂彈簧圈移位或逃逸,是指原本解脫在瘤腔內的彈簧圈受血流衝擊或後續彈簧圈的推擠,移位或逃逸到正常動脈裡,如果堵塞了該動脈的血流,就會造成該動脈供血區的腦梗塞。那麼,如何防止彈簧圈移位或逃逸呢?“腔大口小”的動脈瘤,我們稱之為窄頸動脈瘤,彈簧圈不容易從瘤腔內跑出來,我們單純用微導管栓塞瘤腔就可以了;但對於“腔小口大”的動
發布於 2022-10-20 04:49
0評論
腦動脈瘤就像腦袋裡的“不定時炸彈”,相當一部分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只是體檢發現的,但一旦破裂出血,也就是“炸彈”爆炸了,則往往對人體造成災難性的打擊,可能會產生偏癱、失語、昏迷甚至死亡的嚴重後果。那麼,腦動脈瘤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都知道,腦實質表面和深部有很多動脈,這些動脈來自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發出的各級分支,在大腦裡蜿蜒分佈,就像大樹的根系在土壤裡盤根錯節。樹根會出現瘤樣突起,腦動脈血管壁
發布於 2022-10-20 04:1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