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3-08 23:03

  1、多帶孩子多見識世界。

  專家認為,孩子出現社交恐懼,主要是孩子跟外界接觸的機會少,而且獨生子女的環境下成長缺少與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加之父母工作忙碌,少機會留意孩子的變化,久而久之便出現了社交恐懼,要消除和預防社交恐懼,最好就是家長帶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接觸世界的機會多了,那麼孩子就樂意跟人交往了。所以,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家長不要認為工作忙而忽視了孩子,抽時間多陪陪孩子,不要以家長居高臨下的姿態,以朋友的姿態與孩子交流、玩耍,逐步提高孩子融入人文交流的狀態。

  2)帶孩子逛商店,讓他挑選自己喜歡的物品,讓他付錢結賬,慢慢培養獨立能力。

  3)講故事給孩子聽,讓他再說給我們聽,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4)經過上述教育之後,逐漸讓他接觸外圍小朋友,擴大交流範圍。

  2、家、園配合。

  家長和老師的作用不可或缺。比如從小的時候起,在幼兒園裡,老師可以請小朋友做手拉手的遊戲、讓他們自我介紹,讓他們交朋友;上課的時候,可以多點提問,消除孩子陌生感;家長方面,不要認為社會複雜就拒絕鼓勵孩子社會交往,家長應該多帶同齡的孩子在家裡玩,比如過生日、才藝展示,至少要有3個孩子營造一個社會系統,多讓孩子在人家面前說話和講故事……只要堅持,孩子就會離社交恐懼越來越遠。

  專家認為,孩子出現社交恐懼,主要是因為孩子跟外界接觸的機會少,而且獨生子女的環境下成長缺少與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加之父母工作忙碌,少機會留意孩子的變化,久而久之便出現了社交恐懼,要消除和預防社交恐懼,最好就是家長帶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接觸世界的機會多了,那麼孩子就樂意跟人交往了。

預防兒童社交恐懼症的方法相關文章
社交恐懼,它本身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比如,一般人與陌生人、異性接觸時可能會出現靦腆、害羞、不自然、緊張或者臉紅、心慌、出汗等現象,這屬於正常現象,但也是社交恐懼的範疇,僅是一種初級表現,還不至於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 如果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敢抬頭正視,不敢在公眾場合發言,參加朋友同學聚會感到緊張等刻意迴避社交場合的情況,對受到的批評或拒絕很敏感,過分在意或不敢面對別
發布於 2024-04-09 16:09
0評論
一、社交恐懼症患者要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的存在一定會有價值,也一定能夠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因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人存於世間不一定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畢竟那只是少數人才能辦到。但是,一定要幹出點成績,為自己爭口氣。 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幹下去,不跟風、不放棄、不拋棄、不懈怠、不動搖,爭取成功。不斷的成功能看到自己的力量,變自卑為自信。這樣,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對自己說:我能幹好
發布於 2025-01-03 23:44
0評論
心理治療 1、行為療法是治療恐懼症的首選方法。系統脫敏療法、暴露衝擊療法對社交恐懼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則一是消除恐懼對象與焦慮恐懼反應的條件性聯繫;二是對抗迴避反應。許多患者在疾病過程中已經學會如何迴避令他們產生恐懼的對象和場景而不影響自己的日常社會功能[3]。 2、系統脫敏治療應用較多,它可以分為實景脫敏和想象脫敏。第一個階段,是進行放鬆訓練。第二個階段,請患者按引起恐懼反應的嚴重程度,依次列
發布於 2024-05-19 03:45
0評論
社交恐懼症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 輕度的社交恐懼症是不需要去諮詢心理醫生的,掌握一些小技巧就能自愈。以下做詳細介紹。 去掉自卑增強自信 從心理上去掉自卑感。若帶著消極的心理,常常會使自己不願多說話。另外要增強自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自信就是自我接納的程度。一個能完全接納自己的人是非常自信的,反
發布於 2024-04-10 16:32
0評論
防治社交恐懼症,要從心理上去掉在社交中的自卑感。若帶著消極的心理,常常會使自己不願多說話、不願多活動。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社交上不如別人,並不是甚麼都不如別人,要多想一想自己的長處。不習慣社交的人,尤其要去掉自卑感,樹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自我精神,只有這樣,在心理上才能戰勝消極,在待人接物中,變得主動、顯得落落大方。 防治社交恐懼症,還要在心理上去掉“怕”字,正常的社交活動,
發布於 2024-09-06 19:13
0評論
兒童社交恐懼症(socialanxietydisorderofchildhood,SADC)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期情緒障礙,嚴重影響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眾所周知,生活質量的下降程度體現了疾病對人的危害程度。研究發現,心理障礙兒童生活質量在社交恐懼兒童認知成份、情感成份、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學校生活、生活環境、自我認識、抑鬱體驗、焦慮體驗與正常兒童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SADC兒童需要獲得更多的、更
發布於 2024-03-08 22:43
0評論
1.恐懼症:患者對外界某些處境、物體、或與人交往時,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與緊張不安,可致臉紅、氣促、出汗、心悸、血壓變化、噁心、無力甚至昏厥等症狀 2.臆想症:患者會有性格改變,情感改變,行為改變等變化出現,變得敏感多疑以及出現神經症症狀。 3.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是兒童期最為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離開家或者離開那些個體所依戀對象時,個體表現出與其發展年齡不相應的、過度的焦慮。早期發病,發病時間在6
發布於 2024-03-08 22:57
0評論
1、教養方式 雖然新近的研究著眼於社交恐懼症,但無論哪一類恐懼症皆與成長過程中的教養方式有關。過分嚴厲和教條化的教育,會使人的心理成長過程單一,使其社會理解和適應能力相對較低,難於對客觀事物做出正確判斷;過分粗暴或壓抑的環境,也會使人的正常心理發育受到扭曲,對外界事物出現錯判或誤判。 2、遺傳及性格因素 此症與人的性格特徵有關,比如,3歲以前表現膽小、羞怯者,成年以後往往較容易發生社會交往恐懼症
發布於 2024-03-08 22:37
0評論
●克服“怕”的心理 社交恐懼症主要是由一種"怕"心理引起,如怕見陌生人、怕難為情、怕表現自我等。這種病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長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逐步培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有意識地多接觸周圍的人和事。 ●從心理上去掉自卑感 若帶著消極的心理,常常會使自己不願多說話、不願多活動。 ●增強自信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自信就是自我接納的程度。一個
發布於 2024-10-29 13:07
0評論
1、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誡自己“我是最好的餓”,“天生我材必有用”。 2、不苛求自己,能做到甚麼地步就做到甚麼地步,只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係。 3、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沒有甚麼比現在更重要的了。 4、友善地對待別人,助認為快樂之本,在幫助他人時能忘卻自己的煩惱,同時也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 5、找個傾訴對象,有煩惱是一定要說出來的,找個可信賴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能他人無法
發布於 2024-12-01 20:2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