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是影響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口腔衛生是公共衛生工作和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標誌。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正在逐漸改善,以前不為人所重視的口腔健康衛生知識,逐漸被廣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為了促進口腔健康事業的發展,1989年由衛生部、全國愛委會、國家教委等九個部委共同簽署文件,確定每年9月20日為全國“愛牙日”。宗旨是通過愛牙日活動,廣泛動員社會的力量,在群眾中進行牙病防治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口腔健康觀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識,建立口腔保健行為,從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在衛生部的領導下,我國已經完成了三次全國範圍內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2005年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居民齲病和牙周疾病患病狀況仍然很嚴重,雖然兒童患齲水平有所下降,但中老年人患齲水平呈現上升趨勢。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在調查對象中發現的齲齒病例,僅有少部分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所以,口腔健康事業任重而道遠。
早在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口腔健康標準是:牙清潔、無齲洞、無疼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隨後又把口腔健康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在2001年,正式提出了“8020計劃”:希望人們能很好地保護牙齒,到80歲時,可以有20顆能發揮功能的牙齒。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衛生部門,已紛紛響應“8020”口號,開展了全民性的愛牙活動。而這一觀念,也正逐漸被我國老年人所接受。
現代口腔健康的概念,已不僅僅侷限於牙齒本身的完整,還表現在:牙周的健康、咬合關係的正常、口腔粘膜的完整、顳下頜關節運動正常、口腔氣味的清新等等。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某些口腔疾病治療不及時或不得當,往往可以繼發或影響其他全身性的疾病。當然,有的時候,口腔疾病就是全身疾病的一個表現。因為患者和醫護人員能用肉眼直接觀察到整個口腔的情況,這樣更利於疾病的早期診斷,例如干燥綜合徵、天皰瘡、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口腔疾病還會影響和加劇以下很多全身性疾病,如:冠心病、肺炎、糖尿病、消化道潰瘍、早產兒、面部發育畸形等。隨著醫學研究方式方法的發展,這些相關性的認識會更加廣泛和深入。現代社會,人們已經習慣於每天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甚至進食後會立刻刷牙;知道如何正確使用牙線,清潔牙縫中的食物殘渣;明白要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道理;相關衛生部門和學校會定期對適齡兒童的恆牙做“窩溝封閉”;一年一次定期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定期牙周潔治,遠離齲齒和牙周炎;牙齒缺失後需要鑲牙;如果口腔潰瘍長期不癒合,必須及時去醫院就診;“洗牙”、“烤瓷冠”、“牙齒矯正”、“種植牙”等專業術語也深入人心。這些認識上可喜的變化,都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產物,是我國衛生部門和廣大口腔醫護人員的勞動成果。
我國人口基數大,齲病、牙周病患者眾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財力十分有限,因此,解決牙病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預防:成年人每年檢查牙齒一次;處於齲病發生和發展的活躍時期的兒童每半年檢查牙齒一次;育齡期婦女在懷孕前進行口腔治療;老年人缺失牙齒後及時修復。同時,口腔治療又因為有其治療時間長,就診次數多的特殊性,不能立竿見影的達到滿意的效果,這就需要患者堅持信念,完成整個診療過程。當患者就診多次,口腔健康狀況完全恢復後,醫患雙方都贏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
近些年來,隨著衛生部門的不斷宣傳,口腔專業醫護人員的認真預防和治療,國民認知水平的逐漸提高和不斷加深,口腔疾病可防、可治的特性正在逐漸根植於廣大國民的觀念中,並形成常識流傳下去。醫患雙方也會為營造無痛的牙科治療,維護健康的口腔衛生狀況,提高自身生命質量而繼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