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壓:研究指出,10周運動後,可使收縮壓降低10mmHg,舒縮壓降低5mmHg。
2、減肥:散步可使脂肪燃燒,降低血中的中性脂肪,可降低體重。加飲食調節,可使內臟脂肪減少。有利於減肥。科學家們認為,在飯後45分鐘散步,即使是短距離的,也會見效。如果一個人晚上食用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第二天早晨才進行鍛鍊,只能消耗掉過量的食物,而大部分脂肪已被吸收。
3、 預防糖尿病: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散步——對糖尿病最好的藥物?”一文中指出,缺乏運動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提高體力活動水平可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快步行走至少半個小時可使發生2型糖尿病的危險降低30%~40%。臨床試驗證實,規律散步或其它中等強度運動與飲食變化,可在多數有糖耐量損害的患者免發2型糖尿病,改善生活方式遠較二甲雙胍治療更為有效。所以,步行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可有效的預防糖尿病和改善作用。
4、緩解壓力:運動可消除緊張的壓力。溫和運動可以調節心情,化解不良情緒,具有宣洩功能,可以釋心理的壓抑,忘卻煩惱,同時也可以帶來身心上的愉悅。
5、降低血中高半胱氨酸:研究已表明,血中高半胱氨酸是引起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而運動降低血中高半胱氨酸水平,有利於心血管病的預防。
6、 改善血管內皮機能:研究已表明,運動可改善血管內皮機能,降低血不良細胞因子,預防動脈硬化。所以,以上6項可預防預防動脈硬化、腦卒中和心肌梗塞的發生。
7、增加心肺功能:中新網2月25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青年因運動不足而導致的健康問題逐漸浮現!香港中文大學最新一項心肺健康調查顯示,二十五至三十四歲、本屬“青壯”一族的年輕人,其心肺功能已明顯下降。中大向近四百名介乎二十至六十四歲的健康華人進行心肺功能測量,結果發現,不論男女,最大心跳率、最高換氣及攝氧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但脂肪比例則恰恰相反,會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心肺功能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齡組別是二十五至三十四歲,其次為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遠低於美國人標準。中大公共衛生學院警告,“青壯族”因長期工作導致運動不足,可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風險。要提高心肺的帶氧能力,不一定要做劇烈運動,只要平時爬樓梯或競走便可。至於運動是否得宜,要看運動的頻密度、強度、鍛鍊時間和運動模式四項要素。一般來說,成年人的運動量每週少於兩天、每日少於十分鐘並不足以保持體格健康。
8、保持關節健康: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保持關節健康的秘訣之一,是經常讓它們做一些適當的特定運動。膝蓋和肘關節是樞紐,它們能使我們腿和胳膊在一個平面上運動,就象門的和合頁一樣。如果側向拉伸或旋轉膝蓋與肘關節,特別是強行用力時,會使周圍的韌帶拉傷。簡單的步行、下蹲,爬樓梯,踢球對於活動膝關節都是很有效的。步行、騎腳踏車對於膝關節痛的人來說也是很好的選擇,這樣他們可以在不承受體重的情況下進行運動。
9、 預防骨質疏鬆症:據《聯合日報》報道,新加坡有數以十萬計的人患有骨質疏鬆症。好多人只知道要攝取多些鈣質,但就忽略了其他同樣重要的因素,如多做負重運動,所謂負重運動(weight-bearing exerise),即是運動時體重令骨骼承受一定的壓力,例如步行、跑步、打球、跳舞等,可令骨骼強健,減少骨折的機會。一般建議每週進行三次負重運動,每次至少15分鐘至半小時,視自己的體力而定。
10、增加帶氧能力:機體的氧氣是隨血液供應全身需求的,隨著適量的運動,人體吸入大量氧氣,可以幫助我們減輕疲勞,同時消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