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又稱脫肛, 具體的發病原因不明, 目前認為可能的發病機制有“滑動疝”學說和“腸套疊”學說,目前多數學者贊同腸套疊學說[1]。但是,所觀察的病例中,術中發現直腸前陷凹的腹膜反折過低,是直腸前壁受壓而逐漸向腸腔內翻下垂的結果。所以,Ahermeier認為,兩者都可能導致直腸脫垂,慢性“腸套疊”為“滑動性”疝的結果[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洪子夫
隨著盆底影像學檢查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如盆腔造影結合排糞造影術、多重聯合盆腔器官造影術及盆底動態MRI[3]的推廣應用,發現重度直腸脫垂很少單獨出現,常伴隨著盆腔其他器官脫垂或盆底病變,而以直腸脫垂合併盆底疝最為常見。盆底疝又稱盆腔腹膜膨出、直腸生殖陷窩疝或Douglas陷窩疝,指盆腔腹膜囊向下疝入到直腸陰道隔間或襯有腹膜的疝囊進入Douglas陷窩低於陰道上1/3或前列腺上緣水平以下。廣義地講,應包括盆腔腹膜反折和盆腔內器官的病理性突出。 狹義地講,僅指發生於直腸生殖陷窩的病理性突出。如果僅糾正直腸脫垂,而忽視盆底疝的存在,可能導致病變復發,臨床症狀緩解不明顯。
我院根據“酸性固脫”的理論,使用消痔靈注射液進行直腸周圍注射和粘膜下點狀注射治療[4],使局部組織產生無菌性炎症,形成纖維化,療效滿意。但針對部分復發病例,考慮可能原因為消痔靈注射治療不能解決盆底疝的問題。直腸與盆壁未形成粘連或粘連範圍較小,5例雖形成直腸後壁與盆壁粘連,但由於盆底腹膜鬆弛,直腸前凹陷較低,日積月累造成直腸脫垂復發。
臨床治療直腸脫垂和盆底疝,手術途徑有經腹部、經會陰、經腹會陰及經骶部[5]等多種方式。各有優勢和不足。如何提高療效,減少術後併發症,降低複發率,特別是對於經過臨床治療的復發病例,是臨床關注的重點與難點問題。有學者認為,直腸脫垂伴有盆底疝出現,是直腸脫垂經腹手術的重要臨床指徵[6]。開腹手術能夠直觀觀察和判斷造成直腸脫垂復發的可能原因,有針對性地通過手術消除復發因素,糾正其異常的解剖部位,關閉盆底腹膜的缺損,適當抬高加深的Douglas陷凹使其恢復其正常的位置[7]。
在既往傳統直腸懸吊固定術中,有Repstems手術、Wells手術、Nigro手術等,均用人工合成材料條帶將直腸部分包繞,與直腸前壁縫合並固定,一方面可造成腸腔狹窄,造成便秘的發生;另一方面由於固定於直腸後壁和骶前筋膜,增加了出血的風險。該手術優點: ( 1)根據腸套疊學說將直腸加以固定, 矯正了直腸脫垂解剖學的弱點。( 2)懸吊了直腸側、後壁, 以達到支撐、固定松馳的直腸組織, 使直腸不再脫垂。( 3)修復了盆底,恢復低深的直腸膀胱陷凹( 或直腸子宮陷凹), 對伴有盆腔臟器脫垂的女性患者,可起到加固盆底筋膜的作用。(4)使用補片不必從自體取材,減少了手術創傷[8]。同時,聚丙烯補片 (規格250px×250px,巴德公司), [9]刺激纖維組織增生作用明顯。其網眼結構易被纖維生長穿過, 能夠早期固定於組織中。植入後能保持較高的抗張強度。不與機體發生化學反應。組織相容性好, 不引起機體細胞突變或畸變。柔軟、彈性好, 有良好的堅韌度和機械張力, 具有誘導成纖維細胞生長的作用, 促進結締組織長入網的孔隙, 以增強局部組織的應力。易於製備, 可根據缺損的大小任意剪裁。並有一定的抗感染性[10]。
為保證手術成功率, 減少併發症, 手術時應注意: ( 1)因為患者腸壁長期反覆脫出,腸壁質韌、肥厚,組織間隙緻密,在銳性分離時應避免出血。( 2)在補片與直腸縫合固定時, 縫針只能穿過漿肌層, 不能穿透腸壁。( 3)直腸應完全遊離到盆底部, 恢復正常的盆腔結構, 再將其固定。( 4)聚丙烯網片一定要保持防黏連面接觸腹腔臟器。
近年來,隨著各種新型生物補片材料的發明和應用,盆底疝的生物(可吸收)補片修補術正逐漸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尚無應用於該病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