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下肢手術治療後如何合理進行負重鍛鍊,是一個往往被大家忽視的問題,原因有很多。術側肢體過早負重可能引起傷口開裂滲血,再次參與負重的受傷肢體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腫脹和疼痛,過早的活動可能影響固定的穩定性,引起固定裝置失效,等等。所以大多數人傾向選擇更為穩妥的方式--持續臥床至手術後很長的時間。
但人體是一部適應性極強的智能化設備,用進廢退在我們的身體上有極好的體現。比如,高原地區生活的人一般血紅蛋白濃度要比平均值高,經常參加鍛鍊的熱肺活量往往比常人大許多。這種現象也明顯的體現在運動系統上。右利手的人右上肢會比左側粗壯一些,運動員的肌肉和骨骼要要常人健壯許多。
對於矯形外科來說,手術目的往往是重建下肢的形態和功能。長期的臥床則會導致肢體功能一系列廢用性的變化:如肌肉廢用性萎縮和鬆弛,關節靈活性降低,同時負重刺激是成骨增強和鈣鹽積累的必要條件,缺少了負重刺激則會導致破骨增強和鈣鹽丟失,不注重負重鍛鍊可能造成術後骨質疏鬆,甚至截骨部位的延遲癒合及不癒合。這會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引起肢體功能一定程度的損失。
負重鍛鍊除了保證骨骼肌肉關節系統的正常活動,還對於維持下肢血液循環狀態有重要意義。血液循環是身體正常的新陳代新的重要條件。人體通過血液循環將局部代謝產生的廢物帶走,同時將消化系統吸收的營養物質運送到身體各部位,維繫正常生命活動。血液循環瘀滯,對於下肢的傷口修復和功能恢復都有直接影響。另外對於年齡較大的患者來說,早期的負重鍛鍊還能有效的減少一系列臥床併發症的出現,例如墜積性肺炎,褥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等。
那麼許多人就要問了,早期鍛鍊問題這麼多,負重鍛鍊對下肢功能恢復又那麼重要。究竟應該怎樣選擇鍛鍊的時間和強度呢,鍛鍊過程引起的哪些問題需要注意和處理,哪些情況是可以忽略的呢。下面就給大家一個基本適合所有人的建議:
基本的條件:
1、手術創傷急性期已過。術後3~5天是創傷的急性期,這個時期傷口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局部出現急性炎症反應,傷口周圍明顯腫脹疼痛。這個時期的活動是有害的,可能造成傷口的裂開,滲血,疼痛加重。5天后,傷口進入增生和瘢痕形成期,軟組織及血管出現收縮。這時候才可以逐漸選擇性的進行負重鍛鍊。
2、固定的穩定性。對於骨性手術來說,截骨端早期的穩定固定是骨癒合的重要因素。對於某些無法進行牢固固定的手術,或者應用內固定固定截骨端時,選擇負重鍛鍊的時間一定要推遲,避免出現固定裝置失效,造成斷端的移位。截骨位置兩側形成穩定力學結構,是骨性手術早期鍛鍊的必要條件。
3、有意識的控制力量。肌腱吻合或轉移手術,術後一週時由於炎性反應和血運障礙,吻合部位會出現水腫變脆。負重過程中如果下意識的收縮肌肉,有可能導致肌腱吻合部位的斷裂。所以要按照醫生的要求控制某些力量,不能盲目的進行鍛鍊。
無論何種鍛鍊,最重要的原則都是循序漸進。
幾天臥床之後,人體的血壓會發生適應性的降低,這時如果快速起身下地,很容易引起立位性低血壓,造成腦部供血不足,出現頭暈,冷汗,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等現象。所以開始鍛鍊時,一定要先緩慢坐起,然後逐漸將雙腿垂到床邊,慢慢適應後在他人幫助下逐漸站立。站立穩定後逐漸增加手術側肢體的負重感,進而嘗試行走。
早期鍛鍊一定不要以時間和距離為目標,要首先慢慢把力量用滿,讓術肢恢復到正常的負重並形成良好的記憶,否則不但達不到鍛鍊術肢的目的,還會增加對側肢體的負擔。術肢完全負重之後,可以逐漸的增加行走的距離和時間,但鍛鍊量一定要控制在身體適應的範圍內。
這裡著重強調一下身體承受能力的概念。國人的耐性是遠超出大家自己想象的。以前治療過一些國外的患者,對於疼痛完全零耐受,只要感到一點點不適就要求醫生給鎮痛藥物。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門診常常碰到一些病情十分嚴重才來就診的患者,這跟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傳統很有關係。所以病房裡常發現很多不計後果忍痛鍛鍊的患者朋友。這情況是完全不可取的。
身體對於傷害有著自己的一套反饋機制。當傷害超過身體承受能力時,身體會表現出腫脹,疼痛等許多不良的反應,提醒我們要注意對自己的保護了。如果漠視這些警告繼續鍛鍊,就會對身體造成更嚴重的損害。我們身體的恢復能力是有限的,急於求成的鍛鍊只能加重身體損害,起到相反的效果。
所以正確的鍛鍊態度應該是,逐漸延長鍛鍊的距離和時間。具體的鍛鍊量要根據自己身體的感受來進行調整。當鍛鍊引起身體不適時要及時休息,給予身體足夠的休息時間。休息是人體對損傷進行自我修復的重要條件,勞逸結合是效率最大化的基礎。增加鍛鍊量的時候,可以參考次數―距離―時間的順序進行。確定一定強度的鍛鍊身體可以適應後,可以先在這個鍛鍊量的基礎上增加鍛鍊次數,適應之後再增加行走距離,最後延長鍛鍊時間。直到恢復到正常的行走模式。
以上就是關於負重鍛鍊的一些建議。最後強調的是,人體和病情的特異性決定著每種治療方法都不是適用於所有的人的。參考上述意見時,一定要徵求管床醫生的建議,不要盲目鍛鍊,避免造成不良的後果。
下肢手術治療後的負重功能鍛鍊
發布於 2022-12-18 01:25
下肢手術治療後的負重功能鍛鍊相關文章
後組顱神經損傷是頸靜脈球球體瘤術後常見的併發症,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特別是多條神經損傷。術後的功能鍛鍊對於這些神經的功能恢復或者代償非常重要,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功能鍛鍊的方法,能夠促進康復,改善生活治療。一、面部運動:1、發音訓練:按照順序先後發“啊”“依”“烏”“夫”。可能發“夫”音的時候不準,但要儘量準確,像吹口哨吹蠟燭那樣的動作。每個音發十次,一天三次。2、面肌訓練:多次重複以下動作,每天
發布於 2023-01-30 09:32
0評論
臨床上根據骨折的術後恢復情況可將骨折的鍛鍊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期階段在骨折後1-2周內,功能鍛鍊以患肢肌主動舒縮為主,骨折上、下關節暫不活動。目的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防止肌萎縮。中期階段在骨折2周以後,此期比開始進行骨折上、下關節活動。目的是防止肌萎縮和關節僵硬。晚期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標淮,外因定已拆除。此期繼續加強骨折周圍及全身關節的活動,促進關節活動範圍和肌力的恢復。
骨折後
發布於 2023-02-19 19:10
0評論
頸阻抗鍛鍊。方法是:上身直立,頭略後仰,立位或坐位均可,雙手交叉放在枕後(即後腦勺)部位,用力向後仰頭,同時雙手用力抵住枕部使頭不能後仰,即頭和雙手對抗。此時您會感覺到頸部後方的大塊肌肉在持續收縮用力,但是頸部卻因為雙手的對抗動作沒有活動,這種狀態醫學上稱為肌肉的“抗阻等長收縮”。這種方式是迅速增強肌肉力量的最好方式。一般每天鍛鍊4組,每組對抗20次,每次持續對抗5-10秒鐘。用手對抗,或者背靠
發布於 2022-11-26 09:01
0評論
乳腺癌術後早期對患側上肢進行系統規範的功能鍛鍊可以促進肢體血液淋巴迴流,鬆解軟化瘢痕組織,有效地減少患側上肢水腫,促進肢體恢復功能。請您按照我們的指導進行患肢功能鍛鍊,為恢復肢體功能贏得最好機好。因病情不同,部分患者需在醫生護士指導下進行。術後第1-3天:手腕部活動為主。要保持肩關節處於自然放鬆位制動三天,切勿夾緊、避免過度外展上臂,此期鍛鍊手、腕部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和屈腕運動。並配合氣壓式血
發布於 2022-12-11 20:32
0評論
肩周炎在治療過程中以及以後的康復治療中,加強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目的是為了加強肩關節周圍組織保護肩關節的力量,消除肩關節肌肉疲勞,但是這種功能鍛鍊以不加重病人疼痛為前提,一般主張治療與功能鍛鍊同時進行,避免愈後併發症,配合正確的功能活動,康復後的保健至關重要,做到以上幾個方面,肩周炎可以徹底治癒。
肩周炎的簡單康復療法
1、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對病肩採取一些固定和鎮痛的措施,以解除
發布於 2024-03-09 21:53
0評論
1、術後第5天起,指導患者主動運動患手腕關節、健指的指間關節與掌指關節,每日3小時。
2、術後第14天,患指在健指的配合下作提拿或挾持沙袋的練習,沙袋重量為50~100g,繼續主動運動患手各個正常關節,每日3小時。
3、術後第45天,拔除克氏針,48小時後在康復治療師指導下進行患指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的主、被動運動,被動運動速度以慢為宜,逐漸加大力量,當達到極限角度時,保持10~20min,然後緩
發布於 2023-01-17 14:25
0評論
概述
骨折的發病率很高,我們大家都是瞭解的,骨折後的患者加強體育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鍛鍊,鍛鍊在的康復過程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患者需要參加一些體育運動,能夠促進恢復,但是很多朋友並不是非常瞭解鍛鍊的一些好處,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好地參加一些體育鍛煉,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骨折後鍛鍊的好處是甚麼,希望對於朋友們會有一些幫助。
步驟/方法:
1、
骨折的患者可以採取主動的鍛鍊方法,主動運動是功能鍛
發布於 2024-06-19 13:38
0評論
功能鍛鍊應以自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動作要協調,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增加。一、站立位鍛鍊法1、扶物下蹲法:單或雙手前伸扶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等寬,慢慢下蹲後再起立,反覆進行3~5分鐘(圖1)。圖1 圖22、患肢擺動法:單或雙手前伸或側神扶住固定物。單腳負重而立,患肢前屈、後伸
發布於 2023-01-28 23:42
0評論
肩部功能鍛鍊1、點按肩部穴位(肩八穴)2、推摩肩前、肩外、肩後,三陰經,三陽經。3、捏拿肩部肌肉4、肩部運動 振臂飛翔5、內收搭肩----刷牙運動6、前屈外展----洗臉7、外展內收----梳頭8、背後拉手(划船)9、上舉背伸----靠壁爬牆+伸懶腰10、前後8字劃圈11、彎腰手臂劃圈
發布於 2023-02-22 11:46
0評論
肘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近側尺橈關節等構成,是上肢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結構。肘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乃至鄰近關節(遠側尺橈關節、肩關節)的損傷均會不同程度影響到肘關節功能。成功的康復是基於特定患者肘部疾患解剖和生理因素全面的理解,需要患者、手術醫師和康復團隊的密切配合。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肘關節角度應力爭達到:主動屈曲>130°,主動伸直受限<40°,主動旋後>60°,主動旋前>60°。簡要介紹
發布於 2023-03-18 15:1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