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兒童正在不斷髮育,以及潛在的成年後結局,識別和治療兒童及青少年抑鬱顯得尤為重要。據估計青少年抑鬱患者被診斷並接受恰當治療的比例僅佔20%,而且約1/2的終身精神疾病開始於14歲時。20%的青少年抑鬱患者會發展為頑固的慢性抑鬱,而難以治療。因此對錶現抑鬱症狀的個體,我們不僅需要早發現,也需要早介入預防。以兒童及青少年為對象的預防措施或有助於防止終身疾病的發生。
精神病理學發展的危險及保護性因素
精神病理的發展與許多風險因素有關。而保護因素可幫助降低這些風險。兒童暴露於多種風險因素,同時又缺乏保護因素時,較易發生心理疾病。介入預防主要通過抵消風險因素影響,幫助增加或提高保護因素的作用,來達到效果。
預防性介入
主要有三種形式:
普遍性干預(Universal Intervention):普遍性干預將人群視為一個整體。這種干預不考慮個體的風險狀態,因參與者對其偏見較小而很容易被接受。基於學校的干預計劃注重強化保護因素,比如提高認知,問題解決以及社會技能的水平。其他還包括促進健康的計劃,還有減少虐待兒童/忽視和欺凌行為的計劃。
選擇性干預(Selective Interventions):選擇性干預主要針對發生精神疾病風險高於平均水平的個體,例如:對有品行問題兒童的父母開展行為型育兒策略教育;教育兒童積極應對重大生活事件(離婚或親人離世)等等。
定向干預(Indicated Interventions):定向干預的目標人群為:存在心理障礙前驅跡象或症狀,但不符合診斷標準的個體。對抑鬱症狀的青少年開展認知行為預防計劃,還有循證的焦慮預防計劃都被證明有效。
普遍性干預:小學中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課程中常常會融入預防心理障礙的普遍性干預。有證據表明如果小學期間的健康教育面向多種風險因素,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不過,與積極干預相比,普遍性干預的效果沒有統計顯著性。
目前的干預計劃有很多種。密歇根健康模型(The Michigan Model for Health)是一種綜合的預防課程。學生在4至5年級間接受有關社會和情緒健康,酒精,菸草,安全,營養和體育活動的25項課程。有研究發現參加過密歇根健康模型課程的學生,社會和情緒技能,社交技能,抵制毒品的能力都更強。學校是開展普遍性干預的理想場所,這些效果只見於小型研究中,還有待日常設置的大型試驗進行驗證。
選擇性干預:家庭因素
選擇性干預與定向干預比普遍性干預效果好。Horowitz及其同事對30種介入預防措施的效果進行評估。選擇性干預對減輕抑鬱症狀有小至中等的效應量。研究人員為單親家庭的兒童提供為期8周的包括:怎樣正確認識父母離婚,解決問題的技能訓練,鼓勵情緒表達等的教育。最終發現這些干預措施表現出較大的介入後效應量,但6個月隨訪時不再產生效應。
約1/5的美國人在有生之年會發生抑鬱。因此,許多兒童與抑鬱狀態的父母生活,其中61%的兒童會在青春期發生精神障礙。Beardslee等人針對父母抑鬱的非抑鬱兒童(8-15歲)開展了一項基於家庭的干預策略。此干預策略分課程教育和臨床干預。兩組父母的親子行為和態度都得到改善,但臨床干預組的改善幅度更高。而且這些改善可在干預後持續2.5年。因此以家庭為基礎的干預方式可以減輕抑鬱症狀。
定向干預:認知行為預防方案
Stice等人對32種干預方案進行Meta分析(包括普遍性干預,選擇性干預與定向干預)。其中41%的干預方案可顯著減輕抑鬱症狀(效應量較小),13%可顯著降低重性抑鬱的未來發作風險。其中的一項重要發現是,定向干預更可能防止未來重性抑鬱發作。例如,一項研究試圖解釋是否認知行為小組干預方案可預防青少年的抑鬱發作。此項研究中的青少年普遍存在亞綜合徵抑鬱,重性抑鬱史或兩者兼具。
並且,他們都至少有一名監護人有重性抑鬱發作史。干預方案包括:為期8周的90分鐘小組會議,隨後是每月一次的小組會議持續六個月或只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發現認知行為干預組的抑鬱發作率低11%。另一項研究以父母存在亞綜合徵抑鬱或抑鬱的兒童為目標,評價簡化認知治療方案的療效。15個月(平均)隨訪發現,累計重性抑鬱發生率,認知治療組為9.3%,常規護理組為18.8%。
總 結
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干預方法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研究主要以高風險個體為對象,研究持續時間較短,包括家庭計劃,由專業人員進行,並且樣本中女性和年齡稍大的青少年較多。女性抑鬱發生率較高,隨年齡增長,青少年抑鬱風險也增加。另外多數研究以抑鬱症狀的減輕程度為評價,而不是抑鬱發生率的降低。多數的干預方案減輕抑鬱症狀的效應量都較小。
此外,干預方案應該考慮成本效益、可複製性和應用性。對多種風險因素的兒童與青少年,選擇性干預與定向干預更有效。抑鬱是種衰竭性疾病,通過關注存在風險因素的兒童與青少年,許多個體的終身疾病都可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