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健康理念
健康的標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成果,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但沒有身體疾病和病症,還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亞健康:我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定義的人群只佔總人口數的15%,與此同時,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的人沒有器官、組織、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覺不適,疲勞乏力,反應遲鈍、活力降低、適應力下降,失眠,經常處在焦慮、煩亂、無聊、無助的狀態中,自覺活得很累。
慢性病的威脅:慢性病已經成為人類死亡最主要原因。未來10年,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數還將增長17%,中國將增長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數甚至可能增長50%。
二、中醫養生的原則
道法自然:《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和調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整體觀念:中醫整體觀念,是指人和周圍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本身也是一個整體。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重視特殊性,強調個體化養生。
三、中醫養生的要點
仁德者壽:《論語雍也》說:“ 仁者壽”。《中庸》認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有高尚道德修養和仁愛之心的人,才可獲得長壽。
養生的理想境界:《素聞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萬歲乃去”。
現實常見的弊端:《素聞上古天真論》:“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1、食飲有節
管子說:“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食飲有節 的“節”,就是節度與節制,有規律,定時定量,冷熱適宜,飢飽適度,不暴飲暴食,食物的種類與調和要合理,不偏嗜等。
謹和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素問臟器法時論》:“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四季宜食:《飲膳正要》說:“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五味偏嗜之害:《素問生氣通天論》:“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
物性有宜忌:《飲食須知》:“飲食藉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是養生者亦未嘗不害生也。”
《素問痺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博物志》說:“所食逾少,心開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損焉。”《壽世保元》提倡“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飲膳正要》:“少飲為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飲酒過度,傷生之源。”
2、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指生活有規律,不要違背常規地勞心、動力、勞房。涉及生活起居方面的內容,如居住環境、服飾、睡眠、飲食宜忌、理髮沐浴、性生活和克服不良 嗜好和習慣等,和健康長壽密切相關。
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轉變,注意增減衣服,調整生活起居,以相適應,這已為人所共知。
四氣調神:《素聞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呂氏春秋》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進行適宜的勞動和運動,才能收到養生健身的效果。
運動養生以養生為目的,強調內外兼修、練功修德、調息養心、動靜結合,養氣以保神,運體以祛病。現代體育運動則側重力量、速度、柔韌性和靈敏性等鍛鍊。
五禽戲: 華佗創“五禽戲”作為健身運動,以致“年且百歲,猶有壯容”。他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猶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是也。”
文武之道: 動靜是辯證的,一動一靜,一張一弛,一文一武,一陰一陽,既對立,又統一,符合自然之道。事實證明,許多職業運動員並不是長壽者。所以延壽不但需要動,而且也需要靜。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結合是科學、合理的健康長壽之道。
氣功調攝法,通過充分發揮練功者的主觀能動性,以綜合性地進行意識、呼吸、按摩和肢體運動等訓練為其特點,調身、調息、調心,而“三調”中的“調心”,也稱“調神”,為核心。無論是靜功還是動功,練功者主觀意念都要貫注集中。
《素問宣明五氣》:“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據聯合國衛生組織資料:最好的運動是散步,散步可快可慢,完全由自己掌握,以不出汗為度
發宜常梳,面宜常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舌宜常舔,津宜常咽,心宜常靜,胸宜常護,背宜常暖,腹宜常摩,氣宜常提,足宜常擦,肢宜常搖等。
良好睡眠:《笠翁文集》:“養生之訣,當以睡眠為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
睡眠不足:使現代人生活的一大特點。睡眠不足,不但影響人的壽命,還會減弱人的智力和應變能力,改變人的情感,影響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影響家庭關係和人際關係。
養生強調節制房事,保精養神,正常適度,有利於健康。和諧、穩定的夫妻生活,不但不會影響長壽,而且是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孫思邈引傳說中活了八百歲的彭祖說:“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色使目盲,聲使耳聾,味使口爽,苟能節宣其宜適,抑揚其通塞者,可以增壽。”
3、愉悅情志
情志養生,就是依據祖國醫學的理論,通過神、性、氣的調和與修養而達到七情平衡、五志平和。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精神情感活動,與內臟相關聯,每一個臟腑都有其情感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超極限的、劇烈的精神創傷,使氣血不和、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就會發生病變,從而導致早衰。
馬克思:“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胸懷寬廣、性情開朗、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樂觀,是健康長壽的妙訣。
卡特夫人在美國精神病學會上指出:“美國有15%的人一生中需要精神方面的照顧;有25% 的人患輕度或中度的憂鬱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美國某綜合醫院門診對就診病人不加選擇地進行調查,發現65%的病人與社會環境有關,在很大程度上因情緒不佳而患病的佔35%。
《素問舉痛論》:“百病皆生於氣”。晉朝?陶弘景說:“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能避免大的憂愁、哀思者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