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13 17:41

輕中度腰椎峽部裂滑脫的微創鬆解融合術上海東方醫院脊柱外科譚軍

 

第一節    腰椎滑脫概述

一、腰椎滑脫定義

比利時婦產科醫生Herbiniaux於1782年最先注意到了此種病變的存在,描述了 L5在骶骨上向前滑移的病例。Kilian在1854年藉助希臘文“spondylo(椎體)”與“olisthesis(滑移)”首先提出了腰椎滑脫的名稱,定義為“一個椎體與其相鄰的下一個椎體相對向前滑移”。至1882年,德國人Neugebauer研究認為腰椎滑脫是由於先天性的椎弓發育不良所引起,從此成立該診斷。Taillard於1957年將之定義為“由於關節突間連續斷裂或延長而引起椎體同其椎弓根、橫突和上關節突一起向前滑移”。

現在我們一般把腰椎滑脫定義為:因椎體間骨性連接異常而發生的上位椎體與下位椎體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5%,好發於L5及L4椎體,約佔95%,其中L5椎體的發生率為82%~90%。腰椎後方小關節、完整的椎弓、無延長的椎弓根這些骨性結構以及椎間盤對椎體的控制作用均可以阻止椎體向前滑動。當正常的鎖定機制因骨性結構缺損與椎間盤退變而失效時,最終可導致椎體滑脫。而腰椎滑脫症是指某個椎體相對於其下位椎體向前滑移所產生臨床症狀或體徵的病理過程。

二、腰椎滑脫的分類

腰椎滑脫可根據病因學、影像學等進行分類,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1976年Wiltse與Newman等人根據其病因提出的Wiltse-Newman-Macnab分類系統,包括:發育不良性、峽部性、退變性、創傷性和病理性五類。

三、腰椎滑脫的影像學

影像學檢查通過X線平片,多探頭排列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磁共振(MRI)和腰椎脊髓造影,可以識別滑脫類型,評價滑脫進展程度,解釋臨床症狀,幫助醫生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

在瞭解不同類型滑脫之前,首先應明確測量椎體滑脫程度的指標。而滑脫程度的測量,是使用腰椎站立位側位X線片進行。產科醫生Meyerding提出了最常用的分類方法(圖13-1):I度滑脫=25%,II度滑脫=25%~50%,III度滑脫=50%~75%,IV度滑脫=75%~100%,V度滑脫>100%,指腰5骶1的完全脫位,成為脊柱脫垂。

 圖13-1  Meyerding分類方法

 

第二節    腰椎峽部裂滑脫

一、峽部性腰椎滑脫的病因學分型及其臨床表現

大多數的腰椎滑脫是沒有症狀的,常在體檢時無意中發現。臨床上以下腰痛來就診的患者,即使 X 線片上發現有峽部崩裂或腰椎滑脫,也不一定是引起該症狀的原因。在Scott的報告中,先天性腰椎滑脫約佔滑脫患者中的40%,退行性腰椎滑脫佔45 %,峽部病變等佔15 %。先天性腰椎滑脫臨床上少見,成人中常見的是腰椎峽部病變和退變性腰椎滑脫。患者的症狀和體徵與腰椎滑脫的類型、脊柱的穩定情況、滑脫程度及年齡、性別等因素有關。

峽部裂性腰椎滑脫多見於50歲以下的患者,患者多為青少年,6 歲左右開始發病,11~15 歲高發,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4倍。峽部崩裂可在脊柱任何水平發生,也可以多節段同時發生,以單純峽部崩裂多見,出現滑脫一般在20 %~30 %之間。

峽部裂性脊柱滑脫的基礎病變是椎弓關節突峽部間的缺損,病因目前仍不清楚。Wiltse等推測峽部可能發生了疲勞骨折,這種病變可見於先天發育薄弱的峽部,椎弓缺損最常發生於5~7歲,10~15歲進一步發生椎體滑脫,20歲後少見。

神經根激惹是常見症狀,椎體向前滑移後,椎間孔通常擴大,且椎板被留在後方,神經根一般不受侵擾。神經根在下述情況時可出現壓迫:神經弓受牽拉、以骶骨之間的小關節為中心旋轉,而侵犯椎間孔;第二種侵擾神經根的情況是峽部裂的近端形成鉤狀的骨贅(有時稱蘑菇帽樣骨贅)壓迫神經根,當椎間隙變窄時,神經根受累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峽部缺損部位增生的纖維軟骨也可能造成神經根的侵犯;最終滑脫節段或者其他節段椎間盤的破裂同樣可以累及神經根。

神經根穿出椎間孔,進入肌肉,行程較為固定。腰椎滑脫患者,椎體沿著下位椎體傾斜的上表面向前下方滑移,特別在L5-S1節段,椎弓根沿神經根向下滑移造成壓迫,並與穿出椎間孔的神經根相互紐纏。

沒有椎間盤退變就沒有椎體滑脫。通常退變是緩進的,有時椎間盤發生破損,膨出椎體的周緣,像塗抹的油灰,當神經根發出椎間孔時,可以被包繞在其中。

橫突下方和椎體的側方有很堅強的韌帶條索相連,稱為體橫韌帶,在L5水平,第五腰神經行走於韌帶與骶骨翼之間,當L5椎體向前下滑移時,體橫韌帶切割腰5神經根,使其卡壓於骶骨翼上。在滑脫部位,椎弓根以及椎間孔外的侵擾均可導致神經根壓迫,因此腰5椎體滑脫通常累及腰5神經根。

椎弓峽部裂容易導致下方椎間盤早期發生退變,椎體滑脫最終導致椎間盤變性。這些退變本身就可導致疼痛,引起無根性刺激症狀的坐骨神經支配區局部或牽涉性疼痛。

因此椎弓峽部裂無論是否伴有滑脫,引起疼痛的原因包括不穩、椎間孔內神經根受侵擾、椎間孔外神經根卡壓以及椎間盤變性等。

二、腰椎峽部裂滑脫症的手術治療

腰椎滑脫是否需要手術根據臨床症狀決定。其主要表現是下腰痛及神經根刺激症狀。手術的目的是緩解疼痛及解除神經壓迫,方法為減壓,復位、穩定脊柱和融合。術前要準確判斷好症狀來源的原因,部位和範圍,術中在減壓、固定、融合等幾個步驟中有所側重。間歇性跛行與椎管狹窄有關;神經性麻痛與側隱窩狹窄、神經根壓迫有關;而頑固性的腰背痛又與節段的失穩有關。根據上述臨床表現,再結合相關的影像學檢查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手術方案。

(一)傳統的術式選擇

傳統的術式包括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和後路減壓橫突間或椎體間植骨融合。

前路入路便於脊柱前柱的暴露,利於切除椎間盤,植骨床大,有助於恢復腰椎的生理曲度。但其創傷以及大血管和交感鏈的損傷等併發症阻礙了其廣泛開展。

後路入路能清楚地看到脊柱後方結構的退變與異常,如小關節增生、退行性變、後縱韌帶鈣化、椎管狹窄等,能同時完成椎管擴大,神經根管的減壓,經椎弓根螺釘固定及植骨等。但在進行脊髓前方操作,摘除突出椎間盤,行椎間融合時,有造成神經損傷的可能。

Harms等對後路椎間融合術進行改進,將骨窗向外擴大至暴露整個神經根孔後壁,從而在置入融合器時不必將神經根過度牽向內側,僅需暴露單側神經根孔,對脊膜囊的牽拉減少,即所謂的經椎間孔腰椎椎間融合術(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該方法創傷比後路椎間融合術小。Lauber等報道了39例行經椎間孔椎間融合術的輕度腰椎滑脫的病例,平均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由23.5分降至13.5分,融合率達94.8%,認為經椎間孔椎間融合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椎間融合方法。Houten等認為在治療腰椎間盤退行性疾患時,經椎間孔椎間融合術治療可取得更好的療效。

(二) 推薦的腰椎滑脫微創治療策略

TLIF作為新型的腰椎融合術已被臨床廣泛應用。該術式是由Harms和Jeszenszky於1998年在PLIF基礎上發展而來,與其它腰椎融合術相比,TLIF從後外側的椎間孔進入椎間隙,完成前柱的支撐,同時保留後方動靜力張力結構,對脊柱的機械載荷分佈幾乎沒有影響,術中無需過多分離牽拉硬膜囊和神經根,避免了術後硬膜外黏連和瘢痕形成,減少了椎管內靜脈叢出血和神經根損傷的可能,更好地保護了腰部的肌肉韌帶結構等,減小了手術創傷,縮短了康復時間。

但傳統後路開放手術需要廣泛剝離椎旁肌肉,組織創傷大,可能對脊柱手術後的康復及脊柱的穩定性造成影響。近年來,脊柱微創技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開放TLIF的基礎上,Foley等最早介紹了微創TLIF技術,經肌肉間隙插入可擴張套管,在套管內完成TLIF的操作,具有與開放TLIF相同的優勢,同時又將醫源性的軟組織損傷降為最低,減少了腰背肌剝離後失神經支配肌萎縮的發生,患者術中出血少,術後疼痛輕、住院時間短,其臨床療效十分優良。

對於腰椎滑脫的手術治療,我們推薦採用經微創TLIF的方式鬆解治療輕中度的腰椎峽部裂滑脫。

我們從2004年2月到2008年6月,採用X-Tube下微創TLIF手術共治療腰椎峽部裂性滑脫21例,其中I°滑脫14例, II°滑脫7例。

手術方法:患者全麻後,俯臥於手術床,胸部和髖部放置軟墊以免腹部受壓。C臂透視確定腰椎病變節段,於體表作標記後,常規消毒鋪巾。在後正中線旁開約4~5cm處(依據術前CT掃描結果確定)作一長約2.5-3.0cm縱行切口,微創工作管道傾斜的角度對向椎間盤上緣,逐級插入擴張導管,自由臂固定在患者尾側,以避免影響側位X光透視。最後植入X-tube操作套管,位於小關節處撐開,清除小關節、椎板表面的軟組織(圖13-2)。

清除峽部裂背側的纖維疤痕組織,採用骨刀及椎板咬骨鉗或磨鑽切除大部分可視的浮動椎板和上下關節突作為植骨材料備用,仔細暴露並鬆解神經根,予以保護,在硬膜囊外側探知滑脫椎體間的落差,平行於椎間隙方向切開椎間盤,依次使用增大尺寸的絞刀進行椎間盤和終板軟骨的切割分離與椎間隙撐開,可直至前縱韌帶部分撕裂,椎間盤的切除範圍需達到椎弓根的外側,髓核鉗取出遊離片(圖13-3)。椎管靜脈叢出血可用雙極電凝、明膠海綿、骨蠟壓迫止血。經過絞刀的鬆解與撐開,椎間的活動度增大,可以發現滑脫椎體已經有部分復位,依據解剖標誌置入椎弓根螺釘,選取合適融合器Cage,進行椎間的植骨和Cage的置入,最終椎弓根螺釘鎖緊(圖13-4)。由於Cage的植入與椎弓根螺釘的固定會影響脊柱序列,可以發現仍將獲得部分復位。在此過程中不使用具有提拉作用的螺釘(圖13-5)。再次進行椎間盤和峽部的探查與減壓,保證無神經結構受壓或存在張力。C臂透視檢查無誤後,生理鹽水250ml加慶大黴素16萬單位沖洗創口,徹底止血,雙側留置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

  

圖13-2植入X-tube操作套管,清除小關節、         圖13-3絞刀鬆解椎間隙後髓核鉗取出遊離片

椎板表面的軟組織

       

圖13-4 A. L4-5椎體峽部裂性滑脫;           圖13-4B. 術中透視顯示鬆解後Cage置入與椎弓根固定觀

C

輕度至中度腰椎峽部滑脫的微創鬆解融合術(我們的標誌性手術)。相關文章
     腰椎峽部裂治療,不是以治癒峽部裂為目的,而是改善椎管狹窄、減輕神經壓迫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因為沒有臨床症狀,部分峽部裂不需要治療,而治療基本上是按椎體滑脫有無進行手術治療;(一)腰椎滑脫的治療原則腰椎滑脫治療的原則包括如下幾條:①不是所有的腰椎滑脫都需要治療。實際上,相當一部分腰椎滑脫患者終生無腰痛症狀,未經治療;最新研究結果證實,獲得性腰椎滑脫患者其慢性腰痛的程度及類型與正常人無實質
發布於 2023-03-13 19:46
0評論
最近門診有很多腰痛的患者來就診,一來就說:“醫生,我是腰椎滑脫,我能不能不做手術呢?”其實,腰椎滑脫和腰椎不穩的患者有很多,其中大部分單純的輕度滑脫是不需要手術的,那麼,甚麼樣的滑脫?有哪些滑脫症狀的腰椎滑脫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呢?下面先讓我們對我們的腰椎進行認識一下。我們一般人有5個腰椎,部分人會有骶椎腰化或者腰椎骶化的變異,那麼這些人就會有6個或者4個腰椎,這些變異如果沒有症狀也是正常的情況,不
發布於 2023-02-19 05:21
0評論
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術(PLIF)誕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椎間融合時植骨充分、植骨床血液供應良好、生物力學環境合理,因而融合率和臨床療效都顯著提高。但該技術需要對神經進行一定的牽拉,增加了神經損傷的幾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技術(TLIF),術中無需過度牽拉神經根,神經損傷發生率降低,這使TLIF技術獲得迅速推廣。無論是PLIF還是TLIF融合術,手術時需要對腰
發布於 2023-02-13 18:22
0評論
脊柱滑脫通常指某節椎體向前或向後移位,常見於腰椎,在我國腰椎滑脫症是骨科的常見病之一。目前將腰椎滑脫分成發育不良性(包括高度發育不良性及低度發育不良性)、峽部裂性、退變性、創傷性和病理性等6種。其中又以峽部裂性及退變性多見。一、腰椎滑脫的流行病學及病因學(一)腰椎滑脫的相關流行病學資料腰椎滑脫的發病率因種族、地區而異,在歐洲為4~6%,在我國約佔人口總數的4.7~5%;峽部崩裂引起的滑脫約佔15
發布於 2022-10-01 17:39
0評論
近日,骨科成功完成首例微創經椎間孔腰椎融合手術。患者,57歲男性,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已經6個月了,近期症狀逐漸加重、入院時患者無法站立及行走、而嚴重的疼痛也影響到了正常的睡眠。經檢查,患者被診斷為“腰椎管狹窄合併腰椎間盤突出症”。經骨科副主任醫師劉正介紹,患者術前腰椎MRI檢查發現,其腰5-骶1椎間盤脫出並且腰4-5椎管明顯狹窄,神經根受到重度卡壓。劉正副主任醫師通過認真分析患者病史和仔細閱片後
發布於 2022-12-26 23:25
0評論
在引起腰痛的許許多多原因中,有一種是相鄰的腰椎在排列上出現的問題。我們知道,正常的情況下,腰椎從前面看是直的,而從側面看,腰椎呈現一個向前的和諧的弧度。腰椎一共有5節,它們工整地排列,彼此對齊。而在某些情況下,腰椎之間出現了“錯位”(這種錯位往往是上面的腰椎向前滑移),我們把這種腰椎之間的這種移動和錯位稱為“腰椎滑脫”。引起腰椎滑脫的原因有很多。對於青少年,臨床上最為多見的是由於腰椎骨上的某一部
發布於 2023-02-09 11:12
0評論
患者: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症狀、就診醫院等):腰痛有八年之外,只是在晚上痛,早上起床運動就不痛了。2011年6月7日開始只是兩邊側痛,之後三後就開發腰痛。連續痛了五天,我就去醫院拍片,結果是峽部裂,然後引起腰椎輕度滑脫不到1度。醫生建議,加強鍛鍊只是開了一點點止痛藥。其實,不吃藥也不痛,因為在休息兩天後,就一直腰不痛。腿也感覺不疼,只是現在屁股上方有點痛。不想手術,畢竟才三十三歲呀。保守治療
發布於 2023-01-23 22:22
0評論
顧名思義,腰椎滑脫是腰椎椎體之間的位置錯位,一般以下位椎體為基準,根據上位椎體滑動的方向分為:前滑脫、後滑脫及左右滑脫。其中最常見的是前滑脫。脊柱由多個椎體串連組成,腰段脊柱包括5個椎體,是全脊柱承重最大的部分,再加上腰4和5椎體之間是腰椎生理前凸的頂點,腰4和腰5之間的剪切力最大的,所以腰椎滑脫一般發生在腰4和腰5之間,我們稱之為腰4滑脫。好!我們就以腰4滑脫為例。腰4椎體相對於腰5椎體向前移
發布於 2022-11-25 06:06
0評論
歷史演進上世紀50年代,Cloward等首先提出經腰椎後路的椎間融合概念(PLIF),由於椎間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豐富的血液供應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學環境,因而融合率明顯提高,臨床療效也隨之改善。但是,PLIF手術也存在一定侷限,如術中需要腰椎兩側廣泛的椎旁肌剝離,導致椎旁肌術後一定程度的失神經改變;需要切除兩側更多的後方結構,如椎板,椎間小關節等,客觀上削弱了腰椎節段的穩定性;技術上需要對雙
發布於 2023-02-09 11:02
0評論
1982年,Harms等提出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的方法(TLIF)。TLIF僅破壞腰椎單側的後方結構,術中一般不必牽拉神經根,這些技術上的優勢使得TLIF技術獲得迅速推廣。與腰椎融合技術同步發展的是微創脊柱外科技術。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狀牽開器技術,解決了脊柱後路的微創入路問題,減少了腰椎後路常規手術對椎旁肌的牽拉和剝離。2001年,Foley提出經皮椎弓根螺釘技術,微創
發布於 2023-03-13 19:0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