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03 22:05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亞洲國家其患病率為6%~10%,有上升的趨勢,其疾病負擔也可能隨之增加。2013年美國GERD診治指南將GERD定義為:一種由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口腔、喉部和/或肺引起相應症狀及併發症的一種疾病。進一步強調了GERD的食管外反流。從GERD和哮喘共患率來看GERD食管外症狀的患病率可見一斑。GERD症狀、pH檢查異常、食管炎和食管裂孔疝在哮喘患者中分別佔59.2%、50.9%、37.3%和51.2%,而GERD患者中哮喘患病率為4.6%高於對照人群3.9%,另據估計21%~41%的慢性咳嗽和GERD相關。
  2006年,汪忠鎬院士因嚴重的咳、痰、喘、甚至窒息等呼吸道症狀,數次致命性“哮喘”發作,而終於發現了病因不是哮喘而是GERD,在有效的抗反流手術治療後哮喘症狀得到完全控制而獲新生。由此於2006年在二炮總醫院組建成立了GERD專科,志在尋找和救治GERD相關哮喘患者,從最初只有單純藥物治療到逐步由國外引進食管下括約肌射頻術和腹腔鏡胃底摺疊術,逐步提高了抗反流治療能力。
  由於對GERD症狀,特別是對食管外症狀患者臨床特點的大量觀察以及成功治療,至今完成射頻術1500餘例,摺疊術近1900例,我們發現GERD的臨床表現組合多樣,特別是食管外症狀危害大,可被視為涉及多個學科的綜合徵,但常不被人們所診斷,從而失卻對因治療的機會,故提出了“胃食管喉氣管綜合徵(GELTS)”的概念:由GERD引起的以咽喉部為核心的、常以呼吸道表現尤其是哮喘、喉氣管痙攣為突出點的、涉及呼吸和消化兩大系統和耳鼻口腔的一系列相應臨床表現,或者是以胃食管交接處為啟動器、以咽為反應器、以口鼻為效應器,以喉氣道為喘息發生器的新的臨床綜合徵,並將該綜合徵分為四期:胃食管期(A期),胃內容物進入食管,引起燒心、胸痛、背痛、噯氣、腹脹、吞嚥困難等症狀;咽期(B期),反流物到達咽喉部,引起咽喉疼痛、咽部異物感、癔球症、咳黏液、聲音嘶啞等;口鼻腔期(C期),反流物到達口腔、鼻腔或中耳,引起反酸、反食、口酸、口苦、牙浸蝕、口腔潰瘍、流涕、鼻後滴流、鼻塞、耳鳴、聽力下降等;喉氣管期(D期),反流物進入喉氣管,引起咳嗽、咳痰、憋氣、哮喘、氣管炎、吸入性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等,甚至發生喉痙攣窒息危及生命。由此可見該病可涉及並就診於胃食管反流病專科、耳鼻喉科、消化科、胸外科、普外科、口腔科、呼吸科、心內科、中醫科、急診科、風溼免疫科乃至更多相關學科。
  GERD有其專科評估手段。胃鏡檢查可直觀顯示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等反流所致的併發症,還可觀察賁門的鬆弛情況及食管裂孔疝等引起反流的解剖學異常,除外消化性潰瘍和腫瘤等,並可活檢做病理診斷;相對廉價的上消化道造影也可提供GERD的相關信息並排除潰瘍病和腫瘤,尤其是俯臥頭低腳高等體位和腹部加壓動作有助於觀察到造影劑的反流現象,並提高食管裂孔疝的診出率。24小時食道動態pH或pH+阻抗監測病理性反流及反流物性質。食管高分辨率測壓檢查則可進一步提供食管動力參數,可直觀評價食管廓清能力、上食管括約肌和下食管括約肌功能。而質子泵抑制劑(PPI)可用於診斷性治療,特異性較高。
  一直以來,GERD主要採用PPI等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的A期症狀可被有效控制,但由於PPI主要通過降低反流物酸度起作用,尚不能改善胃食管交界處抗反流屏障功能缺陷,如下食管括約肌鬆弛或一過性鬆弛、食管裂孔疝等導致胃食管反流的發生的病因,加之患者依從性、耐藥性、症狀高敏感性、藥物不良反應以及費用等問題,PPI存在其固有的侷限性。約10%~40% 的患者對PPI治療反應不佳。PPI對45%的患者的夜間症狀改善有限,而49%仍需其他輔助治療。故部分患者難以永久停藥, 多采用維持治療或按需治療, 還有患者僅部分緩解難以控制症狀。而食管外症狀的患者很難得到及時診斷,在未被懷疑是食管外反流之前曾輾轉於多個醫院或醫生,按呼吸內科疾病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國外的一項研究發現食管外反流患者,平均需要經歷10.1 (9.4~10.9)個醫生,接受6.4 (3~9)次檢查,其第一年的總費用(52%為PPI的費用)是典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6.6倍,而僅有54%的患者用藥後症狀有改善。
  可見仍有大量的患者,特別是GELTS B、C、和D期的患者沒有得到確診,且無法以單純生活調理和藥物治療得到滿意的療效。故腹腔鏡胃底摺疊術或內鏡下治療成為進一步治療選擇。食管下括約肌射頻的抗反流機理是使下食管括約肌部分神經末梢失活、膠原分子收縮、膠原和顯微組織結構重建等,最終導致胃食管交界處縮短變窄增厚,從而減低食管下括約肌順應性,減少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鬆弛發生次數,降低治療部位高敏感性。而腹腔鏡胃底摺疊術則是通過消除食管裂孔疝,恢復腹段食管長度,在食管下段形成抗反流摺疊瓣來重建抗反流功能。
  自射頻術投入臨床應用已有30餘項研究都表明了其安全性和療效,證明了療效其至少維持48個月乃至10年。顯著改善GERD患者的反流、燒心等典型症狀,減少或停止了藥物的使用,改善了GERD相關生活質量和症狀得分,減少酸暴露,增加下食管括約肌壓力。本中心於2006年將射頻術引入中國,並首創用於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呼吸道症狀的治療。本中心於2011年報告了505例術後12個月的療效,患者反流和燒心症狀以及咳嗽、喘息和聲音嘶啞症狀均顯著改善。又2014年報告了138例術後5年的療效,症狀仍緩解良好,無長期併發症。
  腹腔鏡胃底摺疊術是最常用的抗反流手術之一,可長期有效控制GER的食管症狀。Field總結1966-1998年24篇關於抗反流手術治療GERD相關性哮喘的療效,患者共417例,抗反流術後GER症狀、哮喘症狀、抗哮喘藥物使用和肺功能改善率分別為90%、79%、88%和27%,其中不乏臨床症狀完全消失的“治癒”患者,表明對於這類患者抗反流手術可有效控制GER和哮喘。其肺功能改善雖不如症狀明顯,但可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我們的團隊於2008年把腹腔鏡胃底摺疊術用於GERD相關性呼吸疾病的臨床實踐並開展研究,目前已累計1400餘例並報道了與文獻相似的手術療效
  射頻治療與腹腔鏡胃底摺疊術對於胃食管喉氣管綜合徵均有良好的長期療效,以腹腔鏡胃底摺疊術療效更佳,而射頻治療更具微創優勢。食管射頻與腹腔鏡胃底摺疊術均適用於(1)內科治療失敗,症狀控制不理想、抑酸藥不能控制的嚴重典型症狀或存在藥物副作用;(2)藥物治療有效但患者要求進一步積極治療,包括要求改善生活質量、不願終生服藥或認為藥物治療代價較大的;(3)有明顯胃食管喉氣管綜合徵B、C和D期症狀,包括哮喘、喉痙攣、咳嗽、鼻咽喉症狀、和誤吸等。當GERD合併食管裂孔疝>50px則不適於射頻術,而適於腹腔鏡胃底摺疊術。另外,對於胃或食管術部分切除術後出現頑固性胃食管反流者,通過腹腔鏡施行Roux-en-Y空腸改道術,也可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對於重度酸反流的GERD相關性哮喘患者胃底摺疊加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可顯著提高緩解呼吸道症狀的效果。
  小結
  GERD是一個古老卻受重視不夠的疾病, GERD可能通過神經、體液或免疫途徑而作用於全身其他器官系統,而成為一個涉及多學科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專科的出現開始打破了各學科間的隔閡,率先對GERD的各食管外症狀(特別是呼吸道症狀)進行直接的臨床研究和實踐,展示了突破學科隔閡後的思想解放和實踐突破,證明可對GERD食管外症狀進行臨床實踐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科學性,促使學科間進行互動協作。呼吸道症狀頑固且治療不佳時應考慮進行GERD篩查,從而為患者尋求病因治療找到依據。生活心理調理、藥物治療、射頻治療以及腹腔鏡胃底摺疊術構成了階梯式互補性的抗反流綜合治療體系,是抗反流治療的高效組合。胃食管反流病無論它的症候群多麼複雜,認識度和識別率仍不高,但可喜的是這是一個可治可防的疾病實體,治療方法相對簡單,療效和預後很好,具有可觀的研究價值和社會價值。

胃食管反流損害多個部位,涉及多個學科相關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亞洲國家其患病率為6%~10%,有上升的趨勢,其疾病負擔也可能隨之增加。2013年美國GERD診治指南將GERD定義為:一種由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口腔、喉部和/或肺引起相應症狀及併發症的一種疾病。進一步強調了GERD的食管外反流。從GERD和哮喘共患率來看GERD食管外症狀的患病率可見一斑。GERD症狀、pH檢查異常、食管炎和食管裂孔疝在哮喘患者中分別佔59.2%、50
發布於 2022-10-03 13:13
0評論
汪忠鎬是中國、也是國際著名的血管外科專家,被譽為血管外科“一代宗師”。2003年,年近七旬的汪忠鎬出現不明原因的噴嚏、咳嗽、流涕症狀,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後逐漸發展為和睡眠進食相關的咳嗽、呼吸困難以至窒息等典型的哮喘症狀,呼吸科專家理所當然地診斷為“支氣管哮喘”。進行常規治療後,症狀略有緩解。2004年他回到北京宣武醫院工作,半年裡先後5次因喉部異常發緊、憋氣、無法呼吸且入院搶救,而每次都毫
發布於 2022-10-03 13:38
0評論
傳統的醫學模式以疾病為中心,病人都是以自己的主觀不適初步判斷是哪個科室的疾病,然後請相關專業的醫生診斷和治療。但有些疾病的臨床表現跨越了學科的界限,病人往往轉了好幾個科室還是沒有解決問題。小李最近應酬比較多,飲酒過後多次出現哮喘,開始並沒有重視,也沒有正規地檢查和治療,但反覆幾次嚴重地影響了休息和工作。而令小李沮喪的是到呼吸科就診,經過服藥治療以後,哮喘的症狀並沒有得到完全的控制,幾乎每次飯局後
發布於 2023-02-19 20:11
0評論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由於胃內容物反流而引起的不適症狀和併發症,它的主要症狀就是反流、燒心(胸骨後區域的一種燒灼感)。該病輕則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重則會併發反流性食道炎、食管狹窄、吞嚥障礙、食管腺癌等疾病。北京地壇醫院消化內科劉均平目前,胃食管反流病正呈現發病率高、認知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低,即“一高三低”的特點。胃食管反流病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睡眠障礙、影響飲食習慣、影響工作效率、
發布於 2022-09-25 04:06
0評論
胃食管反流病(以下簡稱GERD)是指因為某種原因致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或進一步衝入氣道、耳鼻咽喉、口腔等部位所引發的系列疾病。一、流行病學1、發病率GERD在歐美國家比較常見,椐報導,美國人中有44的人每月至少有一次反流症狀,20的人爸苤遼儆幸淮畏戳髦⒆矗輝諼夜⒉÷式系停本┑厙戳饗喙刂⒆吹姆⑸飾玻.3,上海為7.68。2、年齡目前普遍認為,GESD的發病隨年齡的增L而增加,40―60歲
發布於 2022-10-04 11:30
0評論
胃食管反流病如果在取得療效後過早停藥,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復發。多數學者認為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下降是本病發病及復發的重要機制,過早停藥後,由於此括約肌張力尚未能得到根本改善,故約80%的病例在6個月內復發。因此,大多數病例需長期維持治療。有學者認為,維持治療的開始時間應在正規藥物治療8周以後,因此時不僅反流症狀已完全控制或消失,而且通過胃鏡複查,食管黏膜炎症改變大多也已修復。維持治療中抑酸劑劑量降為
發布於 2022-10-04 07:50
0評論
胃食管反流主要是胃內容物(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及十二指腸反流入胃的膽鹽和胰酶等反流到食管。這些反流物在胃食管反流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發展中單獨或共同對食管粘膜造成損害。其中胃酸和胃蛋白酶是主要的攻擊因子,而在鹼性環境下,膽鹽和胰酶則成為主要的攻擊因子,胃酸能加強膽酸對粘膜的損害作用。反流物中的這些物質(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其次為十二指腸反流入胃的膽鹽和胰酶)使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損,粘膜抵抗力
發布於 2022-10-04 07:05
0評論
一、常見症狀1、反酸每於餐後、軀幹前屈或夜間臥床睡覺時,常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此症狀多在胸骨下燒灼感或燒心發生前出現。2、燒心感或疼痛為本病主要症狀。症狀多在食後1小時左右發生,可放射到肩胛區、頸、耳或上臂;或在身體前屈、仰臥或側臥、劇烈運動時誘發;直立位或服制酸劑後症狀可消失。過熱、過酸食物可使症狀加重。3、嚥下困難初期常可因食管炎引起繼發性食管痙攣,出現間歇性嚥下困難
發布於 2023-01-28 11:37
0評論
所謂胃食管反流病指的是:胃食管腔因過度接觸(或暴露於)胃液而引起的臨床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黏膜損傷的疾病。胃食管反流及其併發症的發生是多因素的。其中包括食管本身抗反流機制的缺陷,如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障礙和食管體部運動異常等;也有食管外諸多機械因素的功能紊亂。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症狀有:1、胃灼熱和反酸:胃灼熱是指胸骨後和劍突下燒灼感,多在餐後一小時出現,平臥、彎腰或腹壓增高時易發生,反流入口腔的
發布於 2023-02-19 21:16
0評論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指過多的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燒心、返酸、吞嚥困難等症狀,甚至有食管粘膜的病理損害——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在西方國家,GERD的發病率約佔總體人群的30~40%,RE的發病率約佔接受內鏡檢查病人的20%;北京、上海流行
發布於 2023-02-19 23:06
0評論